“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
张爱玲至今仍是大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传记层出不穷,《张爱玲传》以“不做传奇”的立场,严谨地以文献为依据,对张爱玲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叙论。全书按张爱玲的生活轨迹分为上(1920-1943)、中(1943-1945)、下(1945-1995)三编。特点是以深刻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见长,能够将张爱玲的作品与其经历、思想、情感等结合打通,处处传达出由文见人的洞见,寻觅出了张爱玲及其作品之间的深切关联。文笔清雅,不枝不蔓,既无学究气也避开了多愁善感的矫情气,甚至被读者认为是张爱玲式的文字。
1993年初版后,成为众多张爱玲传记中的经典之一。此次再版,作者重新修订,增加了作于张爱玲百年诞辰之际的《金句化的张爱玲,与真实的她差得有多远》一文,并配以精美插图,使这部经典传记更臻完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众多资本家都在读《资本论》。他们想从中找到什么答案?大千世界,变幻万千。透视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潮,人们得出两个结论: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宰;但资本主义也解决不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正如余斌曾写道的那样:“产业资本家总有一天会发现,他们再一次站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只是这次革命的对象不是土地贵族,而是金融贵族。”半年后,美国即发生占领华尔街运动。
本书内容涵盖三卷《资本论》和数十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含被称为《资本论》第四卷的部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一些内容,是目前较少见的全面和通俗解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文著作,具有丰富的内涵、通俗性以及预见性,是优秀的通俗经济学读物。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