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编著的书籍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帮助人们廓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国。作者分析文学和历史的问题,认为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主张透过史料的表面,探求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譬如开篇讲“宦官”和“外戚”,作者正本清源,深入分析了“宦官”的历史渊源,理清人们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史料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

在历史研究和传播中,一提到通俗历史的写作,一些人总显得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低档次的市井间的事,他们更乐于撰写研究专著。不可否认,学术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学发展至关重要,阅读高水平的研究专著也令人愉悦的事。但是,眼下所见到的一些论著,装腔作势,文字晦涩,味同嚼腊。不少论著是为了评职称、图名利而拼凑出来的,被人们气愤称之为文化垃圾!试想,对历史没有研究,谈何学术著作?故弄高雅,语言难懂,谈何文化传播?

历史的生命力在于让更多的人知晓;在于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历史得到启迪,做好工作,走好人生路。历来许多历史学家在自己精深的研究基础之上,也乐于撰写通俗性的历史读物,普及历史知识,使人们受到教益。史学大家吕思勉就是一位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高手。

吕思勉大半生以教书为业,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他撰写过通史、断代史、专史和大量的史学论文、史学札记等,著述总量超过一千万字。其中《三国史话》是吕思勉留给后人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此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极具可读性。吕思勉对汉末三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将研究心得以通俗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对董卓扰乱朝纲、曹操势力的兴起、曹、袁矛盾的发展等问题都提出了个人见解。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其事件、人物不乏虚构情节,而吕著《三国史话》是通俗、严谨的史书,作者没有演义,更没有戏说,读来可信。两书相较而读,人们可以从不同不同角度领略史学和文学的魅力。

每天学点中国史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一顾颉刚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I史上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每天学点中国史》是吕思勉在20世纪30年代精心撰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每天学点中国史》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每天学点中国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在形式上也极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不仅条理清晰、记述准确,而且极多新颖独到、极有价值的见解,堪称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目录

例言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伐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精)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帮助人们廓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国。作者分析文学和历史的问题,认为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主张透过史料的表面,探求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譬如开篇讲“宦官”和“外戚”,作者正本清源,深入分析了“宦官”的历史渊源,理清人们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史料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

在历史研究和传播中,一提到通俗历史的写作,一些人总显得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低档次的市井间的事,他们更乐于撰写研究专著。不可否认,学术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学发展至关重要,阅读高水平的研究专著也令人愉悦的事。但是,眼下所见到的一些论著,装腔作势,文字晦涩,味同嚼腊。不少论著是为了评职称、图名利而拼凑出来的,被人们气愤称之为文化垃圾!试想,对历史没有研究,谈何学术著作?故弄高雅,语言难懂,谈何文化传播?

历史的生命力在于让更多的人知晓;在于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历史得到启迪,做好工作,走好人生路。历来许多历史学家在自己精深的研究基础之上,也乐于撰写通俗性的历史读物,普及历史知识,使人们受到教益。史学大家吕思勉就是一位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高手。

吕思勉大半生以教书为业,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他撰写过通史、断代史、专史和大量的史学论文、史学札记等,著述总量超过一千万字。其中《三国史话》是吕思勉留给后人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此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极具可读性。吕思勉对汉末三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将研究心得以通俗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对董卓扰乱朝纲、曹操势力的兴起、曹、袁矛盾的发展等问题都提出了个人见解。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其事件、人物不乏虚构情节,而吕著《三国史话》是通俗、严谨的史书,作者没有演义,更没有戏说,读来可信。两书相较而读,人们可以从不同不同角度领略史学和文学的魅力。

白话本国史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中国通史的著作有很多,吕著版却是个中典范,一经出版,畅销至今。

本书以国民历史读本、吕思勉第三部通史巨著(也是zui后一部)——《吕著中国通史》(上册于1940年出版,下册于1944年出版)初版为底本进行整合,精编精简,为你极简勾勒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全貌。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集中探讨了中国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及中国历史大势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古老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脉络。

独特的“政治史+文化史”的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以往通史写作的代际划分模式,即翻即读;删减不必要的、冗杂的文献考据,融合更多吕氏自身的意识观点,提纲挈领,生动有趣。

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 备受易中天推崇的史学泰斗、一代史学巨人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其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史学札记,共计八九百万字,毕生致力于国人的历史教育。

★ 本书以国民历史读本、吕思勉第三部通史巨著(也是zui后一部)——《吕著中国通史》(上册于1940年出版,下册于1944年出版)初版为底本进行整合,精编精简,为你极简勾勒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全貌。

★ 删减不必要的、冗杂的文献考据,融合更多吕氏自身的意识观点,提纲挈领,生动有趣,更加适合大众阅读的一版国史经典就此问世。

★ 独特的“政治史+文化史”的双重叙述视角,包含54个中国历史切片,打破了以往通史写作的代际划分模式,即翻即读,领略不一样的历史阅读体验;也修正了吕氏之前作品中因民国纪年而造成的年代定位不明的问题。

★ “中国通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写作的一种题材,知名史家几乎都尝试过,据统计百年间不下有六七十种版本,唯有吕氏著作畅销至今。

汉朝大历史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

钱穆、顾颉刚、钱锺书推崇备至的史学泰斗 吕思勉 作品

-

品读中国历史的入门巨著

解读历史真实的宏达叙事

文笔俱佳的口碑读本

-

【编辑推荐】

★ 史学大家代表作品。

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是钱穆、赵元任的老师,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家”,备受史学界推崇,《汉朝大历史》《唐朝大历史》是吕思勉的代表作品。

★ 学习历史的百搭之书。

历史爱好者可搭配纸笔,看各朝风貌跃然纸上,记下更多历史关键点;追剧党可搭配影视剧,丰富历史知识,看懂更多剧内细节;学术研究者可搭配古籍,看史学大家的独到见解,扩宽研究思路;人人可搭配感悟之心,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感悟现在,把握未来。

★ 内容精彩,干货十足。

本书结构严谨,引文考究,作者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见解独到,用词古雅,是广大爱好中国历史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

《汉朝大历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史学名作。从秦末楚汉之争到楚灭汉兴,汉朝时的中国,是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强汉”。在这里,有草根皇帝刘邦、政治大佬吕后、有“断袖之癖”的汉哀帝……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汉朝全史,尽在此书。

吕思勉经典作品合集(全14册)

自序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中国通史 : 双色典藏版

【百万畅销·2020全新修订版·黑金礼盒·精装典藏】

★中国历史的全部智慧,吕思勉先生的毕生代表作。

★可阅读·可珍藏·可传承的最美版《中国通史》。

★钱穆·顾颉刚·余英时·严耕望·谭其骧·黄仁宇·钱钟书·李敖·柏杨·易中天联袂“世纪推荐”。

-

◎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 吕思勉的国史入门书!华人世界公认的权威国史巨著!

◎教育部推荐必读书!普通读者认识中国历史必读的国民性经典读本。

◎以上海开明书店原版为底本。多位名师历时2年,7次精心校对。

-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

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

【名人推荐】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编著中国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顾颉刚

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吕思勉的通史很实在。……作为一个特殊的史学家,他是很重要的,没有第二人做这样的工作,写这么多的专史,所以有人称他是通贯的专史学家。

——余英时

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

——刘学照

犹忆曩先君,得瞻长德凤仪,而无知不悦学,未能多请教益,抚今追昔,弥增悔恨。

——钱钟书

当时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钱穆

民国以来的史学家,在解释上,高过钱穆的太多了。钱穆的老师吕思勉就出其右。

——李敖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