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三世紀危機的迷霧,羅馬該何去何從?帝國防線的殘破不堪,已非投入一名猛將就得以解決。因此戴克里先皇帝做了一個果決的判斷──將帝國分成東西兩邊,由兩位皇帝分頭負擔帝國的防衛工作。
「雙頭政治」體系雖然為帝國帶來和平,但很快的,兩位皇帝也無法負荷外族的侵擾和盜匪的騷動,「雙頭政治」只好再擴大成「四頭政治」。容易傾頹的平衡使羅馬再度遭到內戰的蹂躪,直到君士坦丁勝出,成為羅馬唯一的皇帝。
此時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基督教的壯大。儘管戴克里先強力鎮壓,但已勢不可擋,在君士坦丁的提振下,成長更是突飛猛進。君士坦丁為什麼支持基督教?是曾獲神蹟相助或是另有其他目的?本書提出一個看法:時代改變了,羅馬無法只將統治權委託給某人,為了延續帝國,必須創造權威,權力必須從「人類」身上轉移到「神明」身上,基督教能夠提供這樣的需求!
從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也正是羅馬走上絕對君主政治的關鍵時期。他們復甦羅馬帝國,可是卻將羅馬轉換成另一個帝國,才能繼續走下去。但是,羅馬帝國有必要為了延續國祚做到這個程度嗎?
再燦爛奪目的太陽,也有日落之時。羅馬帝國曾經輝煌、曾經閃耀,今日終將告別……
羅馬帝國的尾聲,從帝國真正的分裂開始。兄弟之邦無法發揮手足之情,互相牽絆、角力,算計著自身難保的困境,東西兩帝國走上不同的道路。在西方,蠻族鳩佔鵲巢,他們的精神與文化,比羅馬人更像羅馬人,「最後的羅馬人」不是別人,是蠻族!在東方,沾染東方專制宮廷的氣息,宦官、皇后才是國家的主人,暮氣沉沉。
然而,東西羅馬仍竭力維持最後的尊嚴,在邊界疲於奔命。戰爭、停戰、休兵,不斷循環,扼殺了帝國僅存的氣息。登堂入室的外患,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經濟被破壞、社會不安,早就宣告了羅馬的不治之症。「世界首都」羅馬二度被洗劫、「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勢如破竹,注定了帝國的命運。即使查士丁尼大帝力挽狂瀾,也僅是回光返照。羅馬帝國何時覆滅?沒有人說的清楚,它轟轟烈烈的出現,卻平平淡淡的結束,沒有該有的送別。
終曲響起,不忍告別、不願結束,羅馬人承受了最大的傷痛。曲終人散,家園破滅、社會失序,留下一個等待希望的西方世界,地中海依然平靜。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走出三世紀危機的迷霧,羅馬該何去何從?帝國防線的殘破不堪,已非投入一名猛將就得以解決。因此戴克里先皇帝做了一個果決的判斷──將帝國分成東西兩邊,由兩位皇帝分頭負擔帝國的防衛工作。
「雙頭政治」體系雖然為帝國帶來和平,但很快的,兩位皇帝也無法負荷外族的侵擾和盜匪的騷動,「雙頭政治」只好再擴大成「四頭政治」。容易傾頹的平衡使羅馬再度遭到內戰的蹂躪,直到君士坦丁勝出,成為羅馬唯一的皇帝。
此時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基督教的壯大。儘管戴克里先強力鎮壓,但已勢不可擋,在君士坦丁的提振下,成長更是突飛猛進。君士坦丁為什麼支持基督教?是曾獲神蹟相助或是另有其他目的?本書提出一個看法:時代改變了,羅馬無法只將統治權委託給某人,為了延續帝國,必須創造權威,權力必須從「人類」身上轉移到「神明」身上,基督教能夠提供這樣的需求!
從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也正是羅馬走上絕對君主政治的關鍵時期。他們復甦羅馬帝國,可是卻將羅馬轉換成另一個帝國,才能繼續走下去。但是,羅馬帝國有必要為了延續國祚做到這個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