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是奥古斯丁著作中传诵最广的一种。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来看。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
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上帝之城(修订版 套装上下册)》是奥古斯丁代表作之一,他花了十四年时间(413-427年)完成了这部经典名作。全书共22卷。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后12卷,系统阐述基督教的历史观:第11-14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第15-18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19-22卷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修订版 套装上下册)》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基督教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理解西方文化与基督教的关系,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资源。
作者为古罗马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本书收录了奥古斯丁在与佩拉纠派论战过程中所作的、表明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书信和文章。佩拉纠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只要愿意,可以不依靠上帝的恩典而过无罪的生活。奥古斯丁认为这种论点是反基督的,他从圣经的文词出发,阐述人是有原罪的,必须依赖于上帝的恩典才能免除罪孽。在与佩拉纠派的论战中,奥古斯丁发展和深化了其“恩典论”、“原罪论”和“预定论”等核心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后世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论战等。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著作中传诵最广的一种。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来看。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
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