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富有盛名的代表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始终是读者获得史学通识教育、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本。
经典史书,塑造思想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以下简称《第三帝国的兴亡》)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虽然当时许多史学专家对威廉·夏伊勒提出质疑,认为时间沉淀不够长,不足以以客观角度撰写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是,夏伊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手资料能为写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促使他无论如何都要写下这段历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热销,出版当年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0万册,此后加印不断,成为史上销量惊人的历史类畅销书。同时,图书界和史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认可,《第三帝国的兴亡》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奖、凯里-托马斯非虚构图书奖。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休·特雷弗-罗珀不吝赞美之词,说:“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记述客观,论断公正,结论无可辩驳。”60年来,这部史学著作始终在历史类图书的必读榜单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物。
中国史学通识读本,翻译界教科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不仅在英语世界畅销,更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读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读过东京创元社推出的日语版之后,曾写道“我对这本书入了迷,还有他的《柏林日记》”。1961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开始进行翻译,译者由当时任职于新华社的董乐山领衔,还包括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李奈西、周家骖、程祁昌、赵师传,译稿由董乐山校订终稿。中文版出版以来,成为国内史学通识读本,广受读者好评,在知识界、思想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译本更成为许多大学翻译课堂的教学范文。
译林新版,全新增订
2020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胜利75周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出版55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推出精装上下册增订版,主要增订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对照英文原版重新校订译文,针对全书三千多条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译名法则进行修订;
2,补充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对应,并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8张,采用拉页装订,全景式展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3,编写大事年表、主要人物小传,为阅读增加辅助资料。此外,精装版本印制由精装工艺一流的南京爱德印刷厂承印,保障实体书收藏级品质。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作者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的独特视角、新闻写作练就的出色文笔,以及对素材的深耕细读,为这部历史著作注入了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力。
★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忆录,出自当时极负盛名的记者笔下。”
★ 与《第三帝国的兴亡》齐名的传世之作
★ 二十世纪知名战地记者、美国国家图书奖作者威廉•夏伊勒
★ 关于二十世纪几乎所有大事件的总结之作
【内容简介】
威廉•夏伊勒是美国著名记者、新闻分析员和世界现代史学家,他的一生基本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而这个世纪又是世界和整个人类文明发生巨变的时期。他生于1904年,去世于1993年,其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文学的兴起、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民权运动、交通与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越南战争、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和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以及苏联崛起和解体等等,他的长寿也让这部历史长卷成为名副其实的“二十世纪之旅”。
分卷简介•第一卷《世纪初生:1904—1930》
第一卷《世纪初生:1904—1930》,威廉•夏伊勒在世纪之交不久后出生,成长于美国一个中西部小镇的“大街”,在安顿下来以前他决定逃离美国的保守中心地区。1925年,他搭上一条运牛船前往欧洲,口袋里只有200美元,计划在那里待两个月。最终在巴黎,夏伊勒和上千名年轻美国人一起,向巴黎版《芝加哥论坛报》投递简历。就在他回国的前一晚,《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终于给他了一份工作——这也是夏伊勒从此在欧洲驻扎二十年的重要职业生涯的起点。现在威廉•夏伊勒回想起这些岁月——在《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室里与詹姆斯•瑟伯邻桌而坐;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塞尔达、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多萝西•汤普森、伊莎朵拉•邓肯以及约翰•君特谈笑风生;之后作为驻外记者,在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辗转于伦敦、柏林、维也纳、罗马和日内瓦进行报道。但是,《世纪初生》同样是夏伊勒离开家乡后对美国的个人深切记述——统治芝加哥的“疤脸”阿尔•卡彭,“猴子案件”和克莱伦斯•达罗,哈定就任总统期间的丑闻,以及在世界处于危险边缘时快速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优势和劣势。
分卷简介•第二卷《噩梦年代:1930—1940》
第二卷《噩梦年代:1930—1940》是对1930—1940年“噩梦年代”的生动而难忘的见证,作者掌握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最高统帅部领袖的政策的第一手资料,对纳粹恶魔的脱笼而出拥有深刻的独特见解。通过威廉•夏伊勒的惊世之作,我们得以拥有前所未有的机会,一睹曾经的世界不受阻拦地奔向末世决战的震惊场面。
分卷简介•第三卷《旅人迟归:1945-1988》
第三卷《旅人迟归:1945-1988》是二战后作者的亲身经历。没有谁能自外于冷战的歇斯底里,被解雇的新闻评论员衣食无着,几近破产,他唯有写作,写出他战时的经历,而出版商却告诉他,那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当他面对成吨的万卷纳粹档案,一股雄心在胸中燃起,一部描写纳粹帝国的鸿篇巨著在妻子的抱怨、朋友的苦劝中落笔。麦卡锡的疯狂,肯尼迪的陨落,水门的荒唐,苏联的封闭,在夏伊勒的笔尖,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流淌出来。
【本书荣誉】
内容丰富且重要……非常具有可读性,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文笔优美细腻……这位异常优秀的记者……非常善于讲故事。
——威廉•默奇森,《国家评论》
活在历史中的人……通俗易懂,讲述了大量或有趣或悲伤的故事。
——马尔科姆•考利,《纽约时报》书评
清醒又活泼,睿智且温暖——所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正当其时。
——《纽约客》
不同于以往任何常规的历史书籍,夏伊勒的回忆录让读者重历历史。
——《人物周刊》
把记忆的碎片以个人的视角完全展现出来,既对诸多世界大事件提出了强有力的观点,又体现了新闻业者的直言不讳。
——《纽约时报》
新闻报道的绝佳之作……一个令人着迷的人物,一个危险的年代,故事具有高度可读性,引人入胜……这是一份高度个人化的生活记述,记述如何创造人生与历史共存。它描述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在希特勒的法律治下,人如何生活、工作并试着组建一个家庭。
——《休斯顿记事报》
夏伊勒先生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代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
——《华尔街日报》
权且把本书当作夏伊勒留给世人的遗言吧。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
——《旧金山纪事报》
在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用极其圆滑的手段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
——《波士顿环球报》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忆录,出自当时最负盛名的记者之一笔下……观点犀利、与时俱进、老少咸宜。
——丹•拉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富有盛名的代表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始终是读者获得史学通识教育、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本。
经典史书,塑造思想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以下简称《第三帝国的兴亡》)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虽然当时许多史学专家对威廉·夏伊勒提出质疑,认为时间沉淀不够长,不足以以客观角度撰写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是,夏伊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手资料能为写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促使他无论如何都要写下这段历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热销,出版当年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0万册,此后加印不断,成为史上销量惊人的历史类畅销书。同时,图书界和史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认可,《第三帝国的兴亡》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奖、凯里-托马斯非虚构图书奖。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休·特雷弗-罗珀不吝赞美之词,说:“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记述客观,论断公正,结论无可辩驳。”60年来,这部史学著作始终在历史类图书的必读榜单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物。
中国史学通识读本,翻译界教科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不仅在英语世界畅销,更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读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读过东京创元社推出的日语版之后,曾写道“我对这本书入了迷,还有他的《柏林日记》”。1961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开始进行翻译,译者由当时任职于新华社的董乐山领衔,还包括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李奈西、周家骖、程祁昌、赵师传,译稿由董乐山校订终稿。中文版出版以来,成为国内史学通识读本,广受读者好评,在知识界、思想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译本更成为许多大学翻译课堂的教学范文。
译林新版,全新增订
2020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胜利75周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出版55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推出精装上下册增订版,主要增订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对照英文原版重新校订译文,针对全书三千多条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译名法则进行修订;
2,补充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对应,并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8张,采用拉页装订,全景式展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3,编写大事年表、主要人物小传,为阅读增加辅助资料。此外,精装版本印制由精装工艺一流的南京爱德印刷厂承印,保障实体书收藏级品质。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作者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的独特视角、新闻写作练就的出色文笔,以及对素材的深耕细读,为这部历史著作注入了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