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索"编著的书籍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文学生活(套装共9册)

●日本五年,行山与寻海的日常。

●靠近日式生活的核心,近距离觉察日本文化的脉络。

●前《新周刊》主笔、《人物》专栏作者、旅日作家——库索作品。

山海间藏有最多的故事:历经战乱后,在奈良山间得到抚慰的入江泰吉,用余下的40年人生回应山川;以逃离之姿重返富良野森林后,国宝级 编剧仓本聪创作出万丈光芒;湘南海岸同一间旅馆的同一个房间里,小津安二郎写下《晚春》《麦秋》,是枝裕和交出《步履不停》《小偷家族》,这之间隔着六七十年;还有默默无闻把一生交托给奄美大岛的天才画家田中一村……“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

●阅读山海,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探究恒常不变,为不可控的人生拨开迷雾。

我们行山,因为躬身攀爬的过程可以探究曲折、解锁隐秘;我们看海,因为面对毫无保留铺展于眼前的大海时,我们才肯承认自己的虚弱、才有勇气叩问答案。在山里合掌,或在海里祈祷,那些艰难时刻,那些必须面对的生命无常,都被山海一一潜藏,它守住秘密,而你找到出口。

●山教会我:所有的选择都是相连的;海教会我:所有的命运都是起伏的。

透过山海,观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无论相遇还是相离,最值得珍重的只有平淡生活中“一期一会”的瞬间,都是“只有一次的,令人珍重的相会”啊。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山海都值得热爱和感激。因为迄今为止,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我都是从山和海那里学到的。”

——————————————内容介绍——————————————

去骑车、遛狗,和在阳台上晒袜子的老太太说一声:“你好啊!”,但不要打扰横睡在路中央的流浪猫;也去更远一点的地方,陪友人不断地走在林间、直至山顶,或鼓励拿着冲浪板的路人加速冲进大海。

“我尽力去做一个,不由关系网所塑造,而由山海塑造的人。”

《自在京都》之后,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主笔、《人物》专栏作者——库索,在决心自由生活的五年里,写下这本时间更久远、路途也更漫长的书。

如果说《自在京都》是一本像旅行一样生活的书,那么《纵身入山海》就是一本像生活一样的旅行的书。“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是面对面与我同坐的仓本聪老师,是去世多年后田中一村的小屋,是五岛医生的诊疗所……是我遇见的一切人,然后又告别的一些人。”

借助山海、借助库索身为外来者更为新奇和友善的视角,我们将回到那些自然而然与人事物、与无边光景相处的日子,我们也将更清晰地触到日本文化中与我们共振的那部分,并从中照见内心。

离岛

🌊

“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

选择离岛,就是逃离人心的孤岛。

三年,三座岛,作家库索三次只身探访日本偏僻之地的沉潜之旅。

——【内容简介】——

“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

离岛,指远离本土的、隔绝 于世的岛屿。日本不止是东京、京都、大阪、北海道……日本有400多个有人的离岛。每200个日本人之中,就有一个生活在离岛。

作家库索历时三年,独自走访了日本最为偏僻的数个小岛,切入岛国鲜为人知的边缘地带。五岛、佐渡、隐岐……离岛满足人们与世隔绝的浪漫想象:丰裕的自然,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得以完好保留的古典之美,悠闲缓慢,自给自足。

在库索的视角和笔下,离岛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和可能性,但也面临严峻的现实:这里没有超市、便利店、医院或任何娱乐设施,少子化和高龄化现象空前严重。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性别歧视、传统文化与艺术无以为继……耕田捕鱼的原住民为生计所困,只能奋力逃离。

但意外地,她又看到很多崭新的气象:为日本人定制旅行的年轻美国亚裔,拜师学艺、移住小岛四十余年的加拿大老先生,从零开始种植葡萄的法国金牌酿酒师夫妇,毕业于东京名校、拒绝高薪offer的80后爸爸,带领非遗传统艺术重获新生的庶民表演者……在刚刚过去的、充满“错位感”与不可思议的三年里,他们活出了我们不敢过的人生。

离岛不只是日本的缩影,也是世界的缩影。近代东亚社会共通的矛盾点,在这里一触即发。闭塞与贫穷是否真的无解?跟随库索,打破城市生活的边界,看普通人如何从孤岛上汲取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又将这种力量反哺土地。

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自愿放弃城市,奔赴离岛——

也许,这正是我们很多人的未来。

——【编辑推荐】——

无数年轻人逃离又降落,在城市之外找到未来。

作家库索沉淀之作,真实记录岛屿人生。

★在离岛,读懂日本!探索一片被遗忘、被忽略的偏僻之地

五岛、佐渡、隐岐——简中世界鲜少书写的处女地,满足你对海洋与飞地的一切好奇心和想象。

跟随库索,去往现代社会的边缘。与岛民同吃同住,在人迹罕至之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更多侧面。

★在离岛,重启人生!想象一种共识性、无国界的生命可能

名校毕业、拒绝高薪offer的80后爸爸、从零开始种植葡萄的法国金牌酿酒师、孤守农田的最后一位非遗技艺传承者……在焦虑不安、充满“错位感”的三年里,他们活出了我们不敢过的“慢”人生。

★在离岛,看到乌托邦的新鲜模样!体验一次从零开始、身体力行的耕耘

穷则思变,何以破局?《离岛振兴法》出台、国际基金会援助、小微创业的尝试与日渐成熟……深度纪实观察“岛经济”,全方位解读邻国日本的地域振兴成功案例。

“走出去,还是走进来?现在的年轻人离开城市、回家种地,并不是没有退路的选择。这是他们找寻到的未来。”——《种地吧少年》总导演杨长岭 寄语推荐

——【作者的话】——

这是我在路上的第九年,终于写出了一本我真正想写的那种书。

我走过的离岛,是少子化和高龄化的日本所有社会问题高度浓缩的容器。后来,我想搞清楚人们如何在那样的偏僻之地生活,毕竟,每200个日本人里,就有1个居住在离岛。

我看到了一个崭新世界:在这些大多数日本人一辈子都没到过的小岛上,生活着许多形状奇特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东京大阪和京都,甚至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一些想要寻求主流之外生活方式的人聚集在这里,一些想要走没有人走过的路的人聚集在这里。一些见过了广阔世界的人最终选择离岛作为归宿,他们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当下社会结构充满怀疑,正在尝试实践重建生活,并且用他们的日常告诉我:这里有他们想要的生活。在这里他们可以建设生活。

人们去小岛,恰恰是为了不躺着。为了不躺在城市里摸鱼打发人生,为了不让生命成为机器上的一枚齿轮,为了自己定义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定义。

选择地理意义上的孤岛,其实是为了逃离人心的孤岛。

——库索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