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5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深深影响了其后的西方哲学。本书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缩写本,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予以阐释。康德认为我们应该在哲学中停止传统的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做法,而首先了解理性认识的性质和范围;要考察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必须根据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即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不是经验的,只能是先天的出于纯粹理性的知识,但它又不同于同样出于纯粹理性的纯粹数学知识。康德以后天的经验材料和先天的理性能力之分,感性能力、知性能力、理性之分等,构造哲学体系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深深影响了其后的西方哲学。本书共辑录了康德1784—1797年间撰写的八篇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论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康德转入了所谓的批判哲学时期,著名的“三大批判”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发表的。这八篇文章作为批判哲学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这些文章里,作为康德历史理性批判中心线索的历史两重性,最终被统一为普遍的理性,统治这理性王国的原则是正义和真理,自由和平等。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逻辑学讲义》由学生听讲笔记整理而成,但在出版前经康德亲自审定过。在本书中,康德在“量”、“质”、“关系”的逻辑传统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模态”一类,具有深远的意义。康德对辩证法的贡献,更在于他将他的范畴表的四类范畴,每一类的三项均以正、反、合的方式来说明,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本书对于研究康德逻辑学—辩证法思想的演变发展,一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家康德(1724—1804)主要的一部法学理论著作,是《道德形而上学》的上册,康德作为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在此书中阐述了他的法学思想。本书是康德对启蒙运动以来所宣扬的自由、平等的道德和正直法律观念进行的系统整理。在本书中,康德认为人具有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书中抨击了封建主义的法律特权,提出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秩序。康德的法学理论鲜明地代表了传统的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本书对黑格尔及以后的哲理法学家的法哲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1724—1804)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初版于1797年。在该书中,康德认为道德上的善恶,行为的是非标准,是超乎经验的原则。人作为有理性者,为自己定下道德规律,这种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康德所谓的道德形上学正是研究道德的超乎经验的纯粹形式。本书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代表作。1790年德文版问世。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另二部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最后一部。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
本书是美学經典名著之一,也是康德三部批判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分导論、分析論、辯証論和目的論四个主要部分。导論是康德的美学哲学,它和康德前两部批判紧密結合。分析論着重分析了美和崇高的区別和联系。辯証論对审美鉴賞的“二律背反”提出解决办法,目的論則把审美和道德联系起来。
这本书分上下卷出版,上卷至辯証論止,宗白华譯,下卷是目的論,韦卓民譯。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5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