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儘管全中國人民都飽受苦難,但女性經歷了許多特有的苦難。加倍的生育之苦、喪子之痛、家庭生計負擔沉重、性侵害與性暴力頻發……但婦女並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她們還是參與抗日的行動者、戰時生產的組織者、生存策略的策劃者、日常生活的支撐者。
這本以女性為中心的抗戰口述史,為我們發掘了這個在歷史中失語的群體,揭示出抗日戰爭也是一個社會性別化的歷史。女性的貢獻通常錯綜複雜地交織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顯得毫不起眼,但事實上,正是她們的生存決心、智慧和韌性保全了戰時的家與國。而女性的視角帶出了戰爭講述中少見的日常面向——戰爭不只是軍事博弈、高層鬥爭,還是一朝一夕一粥一飯,戰場不只
在前線,也在家中、田地、防空洞、工廠……
-----------------------------------------------------------------------------------------------------------------
抗戰是中國現代史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整代中國人的共同經驗和記憶,但相關的研究成果卻嚴重失衡:不但偏重軍事外交,也忽略婦女經驗。本書著重戰時婦女日常生活的再現,述說不一樣的抗戰故事。作者採訪的對象,許多是少為自己留下記錄的女工、女傭、家庭主婦等沉默的一群人,即便是女學生、女教師等知識女性也不見得有機會為抗戰史留下見證。從歷史多元性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出版的確極為必要。
—連玲玲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作者縝密的分析和受訪女性的生命故事共同為我們編繪出一段中國的戰爭史。本書敘事層次豐富,特別關注女性性別特質;同時為 讀者提供新鮮視角,有助於讀者理解抗戰歲月裏、民族存亡危機下,中國婦女的苦難、生存和抵抗。
—美國歷史學核心刊物 《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
1937年國民黨政府把重慶列為陪都,重慶於是躍然成為戰時中國政治中心之一。成長與生活在這裏的女性忽然發現,戰爭從遙遠的新聞變做難以逃避的生活狀態。響徹城市上空的警報、逼仄擁擠的防空洞、不斷飛漲的物價、流落街頭的孤兒,以及如潮水般湧入的各地難民,都成為她們的集體回憶。 本書作者走訪了三十五位當年生活在重慶的女性,記錄了她們的口述歷史。這些女性曾經是戰時重慶的工人、學生、教師、公司職員,曾經身為女兒、母親和妻子,她們記憶深處的重慶,既是飽受戰火蹂躪的西南山城,也是青春和生命開始的地方。 不同於傳統二戰史的書寫,本書聚焦於女性的生活體驗和私人經歷。作者深信「私人的即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探究了戰爭在女性的生存和生活中打下何種烙印,而女性又如何通過抗爭和忍耐來抵抗戰爭的殘酷。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抗日戰爭中,儘管全中國人民都飽受苦難,但女性經歷了許多特有的苦難。加倍的生育之苦、喪子之痛、家庭生計負擔沉重、性侵害與性暴力頻發……但婦女並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她們還是參與抗日的行動者、戰時生產的組織者、生存策略的策劃者、日常生活的支撐者。
這本以女性為中心的抗戰口述史,為我們發掘了這個在歷史中失語的群體,揭示出抗日戰爭也是一個社會性別化的歷史。女性的貢獻通常錯綜複雜地交織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顯得毫不起眼,但事實上,正是她們的生存決心、智慧和韌性保全了戰時的家與國。而女性的視角帶出了戰爭講述中少見的日常面向——戰爭不只是軍事博弈、高層鬥爭,還是一朝一夕一粥一飯,戰場不只
在前線,也在家中、田地、防空洞、工廠……
-----------------------------------------------------------------------------------------------------------------
抗戰是中國現代史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整代中國人的共同經驗和記憶,但相關的研究成果卻嚴重失衡:不但偏重軍事外交,也忽略婦女經驗。本書著重戰時婦女日常生活的再現,述說不一樣的抗戰故事。作者採訪的對象,許多是少為自己留下記錄的女工、女傭、家庭主婦等沉默的一群人,即便是女學生、女教師等知識女性也不見得有機會為抗戰史留下見證。從歷史多元性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出版的確極為必要。
—連玲玲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作者縝密的分析和受訪女性的生命故事共同為我們編繪出一段中國的戰爭史。本書敘事層次豐富,特別關注女性性別特質;同時為 讀者提供新鮮視角,有助於讀者理解抗戰歲月裏、民族存亡危機下,中國婦女的苦難、生存和抵抗。
—美國歷史學核心刊物 《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