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的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将给熟知海峡两岸国共斗争史,却不了解对岸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的大陆读者,带来鲜活的全景式画面:
“弘农堂”三合院里祖先从大陆挑过海峡的“唐山石”,象征了家族的血缘根基;日语流利的三叔公“二战”后期被调往上海法院做通译,包裹着台湾被出卖和扭曲的历史;通灵的外公呈现着台湾民间信仰的奇观;奶奶和“稻田里的妈妈”是一个家族能够生存延续的保卫者;能创业、能闯祸的强韧父亲是台湾进入工业时代的弄潮儿;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体验了时代的创痛,同时也领受了历史赐予的经验智慧,他描绘出台湾社会五光十色的世相,和几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磕磕绊绊、摸爬滚打、艰难奋斗的故事,不啻一部台湾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演进史。
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节,更展示了时代变迁中富于启示、引人深思的万千气象。作者企图用故事来显现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 “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而那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场景,更是值得大陆读者们深思和借鉴。
这是一部“有温度感的台湾史”,杨渡以一支温热的笔,讲述被遗落的台湾故事;须有钱穆所要求的“温情”,才能探知杨渡的“温度感”。
从消失的凯达格兰族,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二二八”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
“另一种凝视”,即不同于“本土意识”的自说自话,而是将现在的台湾放在历史的大脉络下考量,也是拨开层层迷雾,将不被关注的另一种抗争引入视线的尝试。
或许,历史总是在冷酷中有温暖,毁灭中有希望。
编辑推荐
1.著名作家野夫长序推荐!台湾著名作家杨渡重磅新作!
2.杨渡在本书中呈现了他们那一代台湾青年的奋争,所面临的打压和恫吓。然而壮心不负,他们赢来了他们的1987年,长达三十几年的戒严终于结束,报禁党禁顿开。杨渡也在自己躬与的抗争中,成为新时代自由媒体的名记,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见证并记录了我们这些同胞的故事。本书既是对台湾民主化一代知识人的记录与刻画。
3.这一代台湾知识人多自1949后由大陆赴台,他们屈就到中学和师范学校教书,把知识的根脉传到年轻的学生中,把自由和民主主义的灯火传到台湾,才有了现在台湾的民主化。台湾对渡海传灯的文化人永远心存感念。
4.他们多数人也只是暗夜里的一盏灯,但他们身上那种历史的视野、生命的格局,以及行持的坚定,却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欠缺的。
内容推荐
1949年后,有太多高级知识分子来到台湾。他们屈就到中学和师范学校教书,把知识的根脉传到年轻的学生中,把自由和民主主义的灯火传到台湾,才有了现在台湾的民主化。台湾对渡海传灯的文化人永远心存感念。
正是1949年的渡海者和台湾本土文化与政治的先行者们的身影,带领着杨渡,在各种角色中出入而不异化。尽管就大局而言,他们多数人也只是暗夜里的一盏灯,但他们身上那种历史的视野、生命的格局,以及行持的坚定,却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欠缺的。
在生命的当前,或许我们难以肯定自己每一步的踩踏;这本书中的人物,正可以告诉我们——原来,生命也可以像他们那样走着。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的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将给熟知海峡两岸国共斗争史,却不了解对岸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的大陆读者,带来鲜活的全景式画面:
“弘农堂”三合院里祖先从大陆挑过海峡的“唐山石”,象征了家族的血缘根基;日语流利的三叔公“二战”后期被调往上海法院做通译,包裹着台湾被出卖和扭曲的历史;通灵的外公呈现着台湾民间信仰的奇观;奶奶和“稻田里的妈妈”是一个家族能够生存延续的保卫者;能创业、能闯祸的强韧父亲是台湾进入工业时代的弄潮儿;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体验了时代的创痛,同时也领受了历史赐予的经验智慧,他描绘出台湾社会五光十色的世相,和几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磕磕绊绊、摸爬滚打、艰难奋斗的故事,不啻一部台湾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演进史。
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节,更展示了时代变迁中富于启示、引人深思的万千气象。作者企图用故事来显现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 “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而那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场景,更是值得大陆读者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