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一
本卷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旨在缔结争霸和对抗争霸的联盟。
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进行骚扰的状况。
最后介绍了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二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
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
协约国陷入危机。
三
本卷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建树。
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英国多次坐失良机,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深刻地剖析了英海军主帅的保守思想,但英国在海上击败了德国潜艇战。
由于德国道海上封锁,由于无限制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土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四
前三卷主要叙述一战的西线战事与海战,以及与一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
本卷专写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五
一战结束,战争双方数以百万计的军队需遣返、复员、就业;战时动员从事军需品生产的妇女需下岗;军事经济需转轨改造,这是英国战争结束初出现的另一种困境。
俄国发生内战,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但未果而终。
一战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与会的列强各怀私利,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矛盾重重。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并未达到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
本卷着重叙述巴黎和会以外的事情与和会决议的后果和外界对此的反应。
此外,本卷还叙述了矛盾深远、积重难返的英国与爱尔兰的问题;叙述了一战中土耳其虽然战败,但凯马尔主义的土耳其正在崛起;希腊虽然是战胜国,战后却因征战土耳其而演出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6册)》1941年上半年,英国仍在北非、地中海、中东和大西洋上孤军奋战,损失军舰和商船共300万吨之巨,情势非常危急。罗斯福决定在冰岛设立基地,由美军参与护航。4月13日,日苏签定中立条约;美日间有关太平洋问题的谈判却毫无进展,因为美方坚持日本先从中国撤兵。6月22日,苏联突遭德军袭击,顷刻间西部边界就被全线突破,损失惨重。丘吉尔当初预期德、苏必将开战的时刻,终于到来。英国向苏军输送军火物资,改变了英国孤立作战的情势。7月起,美国大力供应英苏所需军火;8月份,英、美通过“大西洋宪章”,奠定日后建立联合国的思想基础。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三天后德国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战。丘吉尔所设想的英、美、苏三国的伟大联盟终于实现。邱吉尔举世公认的文学素养,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流畅易读,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和句子谈恋爱”、“本身就是修辞机器”,所以我们有幸读到一部不以生涩难懂取胜的旷世巨著。他精雕细琢每个人物,营造生动鲜活的印象,既不溢美也不扭曲的评论,始终保持史家客观立场;他以如椽之笔重塑战时氛围,读者一如亲临现场,感受纷乱紧张的时局。全书可看到邱吉尔雄才大略,如何以言词恳切的讲演撼动人心,如何在危急紧绷战事统领全局、把握时机,他的自信幽默、眼光独到,使本套书不仅仅是珍贵历史纪录,也可当作领袖成功之道细细阅读。
殿堂级历史杰作;
影响全球的政治领袖、诺奖获得者丘吉尔唯一一部人物评论文集;
记录29位世界各国风云人物;
政治风波、复杂外交、残酷战争、王室丑闻,感受二战前的动荡时代;
书写世界历史的宝贵记忆;在动荡的时代聆听智者的声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丘吉尔唯一一部人物评论集, 写于两次世界大战之交的1937年。在这个动荡的大时代,丘吉尔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希特勒的崛起、西班牙革命、爱尔兰自治运动和世界经济大萧条。他回忆了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阿拉伯的劳伦斯、福煦、克列蒙梭、阿瑟·贝尔福、乔治五世、基钦纳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也展望了罗斯福与希特勒的不同未来。作为现代历史中领袖绝伦的政治家,书中浸透了他对历史、对政治、对人生精准的体悟,对重要问题的理性分析与独特见解和对相关人物亲身接触的直觉感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物之书、时代之书。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影响全球的政治领袖、诺奖获得者丘吉尔的人物评论文集。也是丘吉尔极少尚未出版中译本的原著,填补了国内出版的空白。
2、在本书中,丘吉尔记录了4位君主,3位元首、总统,4位总理、首相,5位元帅、司令,7位大臣、部长,3位作家,共29位风云人物。除阿拉伯的劳伦斯、威廉二世、萧伯纳、卓别林、罗斯福等少数人物外,他们在国内大多没有过专门的传记出版,也没有过专门的记述,但也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丘吉尔从自己对他们的交往和熟识出发,为每人写作了一篇传记,不光极具见识,仅就对他们的记录而言也十分珍贵。
3、书写动荡的大时代,保存世界历史的宝贵记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希特勒崛起、西班牙革命、爱尔兰自治运动、世界经济大萧条。充分展现了从理性乐观的19世纪到阴郁动荡的20世纪的时代转变,读者可以体会充溢于全书的动荡、紧张的时代氛围。
4、忠实记录英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布尔战争、爱尔兰自主、剥夺上院权力、自由党分裂、工党崛起、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爱德华八世退位、童子军运动,这些大部分没有通俗的史书论述,通过丘吉尔对这些事件亲历者的回忆,读者能够一窥当时事件的面貌。
5、透过众多人物和事件,读者可以尽览丘吉尔独特的政治见识:他对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同情,对希特勒的警惕,对罗斯福新政的怀疑,对费希尔勋爵(导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的否定,对萧伯纳和H.G.威尔斯的嘲弄,对爱德华八世(为爱情抛弃王位)的维护……更重要的,是对一位位将自己奉献于英国的时代人物的尊敬:罗斯伯里勋爵、约瑟夫·张伯伦、约翰·莫利、阿斯奎斯、阿拉伯的劳伦斯、道格拉斯·黑格、亚瑟·贝尔福、寇松勋爵、乔治五世、贝登堡男爵、基钦纳、吉卜林……
6、29幅传主肖像,190条注释,在每篇传记前增加了简短的完整的生平简介,便于读者理解。世界历史专职译者翻译,流畅好读。
7、双封精装方脊设计,内封采用压凹工艺,凸显庄重。封面采用自带纹理的大地纸,精致文雅。
《英语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国历史为中心,从英语民族的起源、发展一直记述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为止,既概述了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发展情况;也完整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等英语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与英国的关系的书籍。本书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为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他以其穷究不舍的毅力、仔细的探查和研究,经过融会贯通后才下笔写就,如此才能形成他那种明确清晰、酣畅逼真的文体风格,兼顾美学与史学极致的历史作品。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