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开专栏“看诗不分明”。“不分明”取自《子夜歌四十二首》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字里行间弥漫着江南的烟水气。作者认为,人生在世,黑白要分明、爱憎要奉命,赏罚要分明,但看诗可以不分明。现在的日子太忙太紧太实用了,有时让人觉得活得有点可怜。背对潮流坐下来,静静地读古诗,那真是“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我们跟着作者看诗,也不必“分明”,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品味那一串串的诗歌,玩味其中的情境、奥妙。品味一下《矛铭》,诵两句《书锋》,重温《渡易水歌》,再咀嚼《渔父歌》,就会对一个“忍”字,有了新的体会;遇到烦人的黄梅天,作者却将贺铸、李商隐写雨的诗词慢慢品玩,那些许烦恼便变成了烟雨画境;讲述“落霞与孤鹜齐飞”、“残菊飘落满地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公案,初读颇有些煞风景,再读则就发现,看诗看得“太分明”无异于“因热爱学问而误食苦果”……作者在诗和历史典籍的长河中,随意掬一捧水,便如饮甘醴。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是著名作家潘向黎最新的一部关于古诗词的随笔集。唐诗宋词在其笔端游走,作家的感性与学术的严谨,现代立场和古典情怀,清丽婉约与明快豪放,都恰如其分地融会其中。
书中十二讲,聚焦陶渊明、杜甫、李商隐、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周邦彦、陆游、辛弃疾等文人。作者匠心独运,目光透辟,旁征博引,却又发前人所未发之语;深入古人灵魂深处,笔锋游走,执著探寻古人所思所想,古典诗词与人生真味水乳交融。
一个小小切口入笔,却写得恣意情深,气象万千。既有怀古追今、女性之美,亦有闲愁离绪、命运喟叹,更是把时光深处的古人写活了,每个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一书读懂古诗词之美,更读懂古老中国儿女潜藏心底的人生气概、心灵秘语。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作者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开专栏“看诗不分明”。“不分明”取自《子夜歌四十二首》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字里行间弥漫着江南的烟水气。作者认为,人生在世,黑白要分明、爱憎要奉命,赏罚要分明,但看诗可以不分明。现在的日子太忙太紧太实用了,有时让人觉得活得有点可怜。背对潮流坐下来,静静地读古诗,那真是“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我们跟着作者看诗,也不必“分明”,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品味那一串串的诗歌,玩味其中的情境、奥妙。品味一下《矛铭》,诵两句《书锋》,重温《渡易水歌》,再咀嚼《渔父歌》,就会对一个“忍”字,有了新的体会;遇到烦人的黄梅天,作者却将贺铸、李商隐写雨的诗词慢慢品玩,那些许烦恼便变成了烟雨画境;讲述“落霞与孤鹜齐飞”、“残菊飘落满地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公案,初读颇有些煞风景,再读则就发现,看诗看得“太分明”无异于“因热爱学问而误食苦果”……作者在诗和历史典籍的长河中,随意掬一捧水,便如饮甘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