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微观视角研究成都茶馆的一部历史学专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公共空间,如同一个“微观世界”,由此出发,我们得以重新触摸和审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记忆。茶馆是成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在那里打麻将、约会、看戏、读书、算命、掏耳朵,以及自由地争论大大小小的问题。在 20世纪下半叶,茶馆这个微观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迁,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细密考察。作者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革命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古城成都的风貌,地方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好在,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历史来找回这座城市的记忆。
《消失的古城》提供了丰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活动,以及乞丐、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挣扎。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暂无简介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消失的古城(增订本)》是历史学家王笛对晚清和民国初年成都历史和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生动讲述。作者以流畅的笔调,描绘了大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示了这个城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折过程。从书中,可以看到人们坐茶馆、逛庙会、庆祝节日等各种活动,茶客、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剃头匠、乞丐等三教九流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现
代化和社会变迁对他们的影响。
此次增订,新写了前言,调整了结构,充实了内容,设计了藏书票,并对插图进行了精选。全书插图共43幅,新增的16幅主要是人物
情景图,呈现了彼时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的生动画面。
这本书是对那座已经不复存在的古城的纪念。
本书是历史学家王笛关于中国城市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结。该书一反作者过去实证和个案研究的风格,把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放到更抽象的层次上。宏观与微观、利用文学和图像作为历史研究资料的方法论、新文化史的取向、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以及新城市史研究的路径、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研究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等,书里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本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史学素养,我们得以了解王笛那些脍炙人口的专题研究后面的深层思考,让我们看到那些理论是怎样转化为实证和经典的个案研究的。在结论部分,作者比较了柯布西耶、芒福德和雅各布斯对城市发展的三种不同理念,对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城市皆有非常大的启发。第一编《书写城市的日常史诗》是专为此次修订而写。
著名历史学者王笛新作。从茶馆出发,走进城市日常生活,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 内容简介
茶馆是成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在那里打麻将、掏耳朵、约会、看戏等。
本书为著名学者王笛新作,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从而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书中,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档案材料及田野调查,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通过本书,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及其逻辑,还可以从这些细节背后,重新触摸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 本书亮点
1.著名历史学者王笛新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姊妹篇,荣获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历史新书评论》《中国评论》等刊物一致推荐。
2.从成都茶馆观察百年中国的转型与变迁。本书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3.走进居民日常生活,感受城市历史脉动。本书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
4.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本书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挖掘了报纸、日记、私人记录等历史资料,并搜集茶馆文化的口述历史,通过细节重构普通人的公共生活,展现了小人物的鲜活故事。
5.对中国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现时对中国城市变迁的研究仍旧侧重沿海大城市,但王笛的研究聚焦内陆城市成都,回顾了成都百年历史,这对研究中国城市变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非西方语境下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这样的重大问题。
☆ 丛书介绍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以史家之笔触碰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窥见一个已经消失但在当今时代留下印记的世界
为城市写史,为小人物立传
出版信息:
《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天津工人:1900—1949》《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 书评推荐
本书的魅力在于从小的城市空间展示出大的历史变迁,这样,成都茶馆成了一个微观世界,由此可观察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公共生活和经济发展。……本书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采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挖掘各种历史文献,包括报纸、日记、个人记录,以及茶馆文化的口述史料,使这个研究非常深入。总之,本书不仅对中国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非西方语境下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这样的重大问题。
——美国城市史学会(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最佳著作奖”(2018—2019)颁奖词
本书呈现了作者王笛作为新一代中国城市研究者的全部特征。如同他的其他几本专著一样,本书展示了敏锐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以及把抽象观念(公共领域和民间社会)与档案和文化资料(报纸、照片和绘画、实地考察和电视节目等)高超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因此,如果要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本书将是必读之作。
——《历史新书评论》(History:Reviews of New Books)
王笛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重新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对新发现档案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各种茶馆的田野调查,成功地结合起来……任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或中国近代社会有兴趣的读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
本书令人非常陶醉,王笛把传统中国茶馆文化、大众娱乐和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日常生活空间的复杂关系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这部有关社会主义时期成都茶馆的杰出研究作品。本书的写作非常清晰,叙事手法生动,不但是对中国社会史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书,对那些希望了解公共空间、日常生活和文化的一般读者也是非常适合的……王笛的中心论题再次证明,像成都茶馆这样小的城市空间,也能提供一个“理想的窗口”去观察中国社会的转型。
——《中国研究书评》(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王笛两本有关茶馆的专著,展示了茶馆作为20世纪成都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了茶馆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多种方式……正如王笛所观察的,今天的成都茶馆已成为一种休闲生活的象征,对当代中国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
王笛对20世纪下半叶成都茶馆的精心研究表明,政府如何能够极大地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有关茶馆在成都城市文化中所起作用的最好叙事。如果结合王笛上一部关于1950年之前茶馆的研究作品一起阅读,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现时对中国城市变迁的研究仍旧侧重沿海大城市,但王笛的研究则回顾了成都百年历史,这对研究中国城市变迁是必不可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评论》(The PRC History Review)
☆编辑推荐
市井中的茶馆,既是私人生活的延展,也是成都最具有标本意义的公共空间。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飞速发展,土地重新规划,农民工涌入城市。随着这些改变,成都和全国一样,公共生活蓬勃发展起来,茶馆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些变化的窗口。
进城谋生的人们
市场经济给城市面貌、日常生活等方面带来了改变,街角茶馆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乃至谋生机会。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谋生,他们以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理发匠等角色,试图在茶馆周围讨生活。尽管他们生活艰难,但和以往的乡村相比,生存状态已有所改善,他们有了改变自己经济情况的机会。流动人口的存在,帮助了城市的日常生活维持运转,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和公共生活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年人的世界
人们经常可以在公园看到老年人的身影,他们在从事跳舞,打太极拳等健身活动。至于花费不多的社交、聚餐、打麻将等,茶馆成为老年人的首选地点。人们常说茶馆“多半是老年人的天地”,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想在茶馆待多久就待多久。作者结合自己在大慈庄的实地观察,得出结论:成都茶馆的繁荣与老年茶客的光顾密不可分。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大多年轻人必须围着工作转,而老年人有了更多的空闲以及社交的需要,因此成为许多城市公共场所的占领者。茶馆满足了退休老人的需要,同时,这些退休老人也帮助维持茶馆生活和茶馆文化的生命力。
《消失的古城》是历史学家王笛的非虚构历史读物,跟我社出版的《那间街角的茶铺》可以形成姊妹书。本书讲述了1870-1930年代的成都日常生活记忆。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以及小贩、挑水夫、工匠、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做出的努力。本书从微观史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如同《那间街角的茶铺》一样,作者为本书绘画很多幅精美的插图。此次出版为修订版。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是以微观视角研究成都茶馆的一部历史学专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公共空间,如同一个“微观世界”,由此出发,我们得以重新触摸和审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记忆。茶馆是成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在那里打麻将、约会、看戏、读书、算命、掏耳朵,以及自由地争论大大小小的问题。在 20世纪下半叶,茶馆这个微观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迁,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细密考察。作者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