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结合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现代科技,完美还原庞贝古城面貌
融合考据、推理、叙事,书写如侦探小说般好读的罗马城市生活史
◎ 编辑推荐
☆ 完美融合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事,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以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罗马帝国早期生活
☆《卫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多家媒体推荐
◎ 内容简介
自从 18 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 200 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座令人目瞪口呆的城市里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尔德的细致重建会告诉你很多信息,随着内容的深入,你的许多先入之见都会被抹去。
——《卫报》
她给庞贝研究的广阔领域带来了人性的触动……这部引人入胜的、好奇的、深情的对庞贝的记述是这类著作的典范。比尔德抓住了往日的核心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相同的东西。
—— 罗斯·莱基,《泰晤士报》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恢复了庞贝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这部博学而生动的著作读起来令人难忘的原因。2000 年前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感到惊人地熟悉,同时其中又混杂着意思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 玛乔丽·科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本书中,玛丽·比尔德愉悦地推翻了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遗骸中所看到的一切的假设,同样构建了许多假说。她断然表明,这座城市对火山喷发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 凯瑟琳·A. 鲍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份生动的调查报告中,这位剑桥的古典学者于博学之外还表现出对诠释过度的怀疑。“说实话,这一切都太令人困惑了。”她在评论一幅充满象征图案的画时说。考古学的推理通常是巧妙的间接推理,而比尔德的谨慎使她称为非专业人士的优秀向导,她以同样清晰的方式解释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纽约客》
引人入胜的揶揄之作……比尔德怀着毫不掩饰的喜悦顽皮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它们都是多年来由考古学家和古典学者引起的,不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以及古装电影里的奢华场景的制作者所造成的。
—— 史蒂夫·科茨,《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华尔街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2015年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2015年100本好书之一
《纽约时报》畅销书
《柯克斯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
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图书
全球售出多国版权,已被翻译为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23种语言,出版3年来英国、美 国亚马逊古罗马史分类长期排名第一,刘津瑜教授撰写万字长序导读
☆ 世界最著名古典学者之一集50多年工作成果写成的打破传统叙述的罗马通史
☆ 吸收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语言幽默生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审视罗马历史与生活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是重要的。
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虽然大量采用了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的最新成果,却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了许多故事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却生动迷人的罗马。
情节紧凑,令人振奋,心思敏锐,大胆持疑。
—— 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星期日泰晤士报》
非常吸引人……非常愉快的阅读感受,同时兼具学术性。
—— 娜塔莉·海恩斯,《观察者报》
在为罗马为何能够如此惊人地扩张这个问题提供连贯的答案的同时,使一部600 多页讨论这样的话题的书始终充满能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比尔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书中充满见解,始终让人愉悦……比尔德专注于细节,再加上她极为出色的幽默感,这使《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从始至终都吸引着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富开创性……令人振奋……革命性的全新古代史写法。
—— 托马斯·霍奇金森,《观察者报》
这本书是一处宝藏,既是一本迷人的读物,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那个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古代世界,澄清了我们由于懒惰而产生的误解。
——《先驱报》
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这部美妙的简史中,比尔德以一种轻快而无比清晰的笔触解开了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秘密,无可媲美。
—— 费迪南德·芒特,《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杰出的新编年史……比尔德是一位步履稳健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解的材料,换了别人,这本书可能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在处理罗马城早期的历史时,她把事实从神话中筛分了出来,通过说明罗马人自己如何为了短期的政治目的而编造出传奇性的开端,她使学术讨论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拓展了讨论的深度……通俗历史写作的典范,引人入胜但并不刻意简化,同时具有宏大的框架和私密的细节,使过往的历史栩栩如生。
——《经济学人》
比尔德完成的工作,确切来说,是很少有普及类作者敢于尝试的,是很多大学教授无法胜任的。她传达了在思索那些注定模糊不清的文本和事件时的兴奋感,在这个过程中,她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变得可疑。她这部权威的新罗马史《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也不例外。比尔德向我们揭示,古罗马人与许多个世纪后与权力、公民权、帝国和身份这些问题斗争的人息息相关。
—— 艾米丽·威尔逊,《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比尔德准确而清晰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充满激情,不使用专业术语……《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功者的故事,但是用美妙的天赋讲出来的。
—— 格雷格‧伍尔夫,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古典研究所主任
虽然比尔德自己说《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她经过50年的训练和研究的成果,但她并不炫耀学问。当她带领我们穿过罗马人民曾经留下印记的妓院、酒肆和陋巷时,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她自己乐在其中。
—— 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古典学教授
在比尔德结束她的故事时,她不仅探索了古代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以及它最终掌控了的东部和西部省份……她轻松而熟练地运用了考古学、钱币学和文献学的成果,还使用了大量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草上的书面文献。
—— G. W. 鲍尔索克,希腊、罗马、近东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
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如比尔德一样叙事如此生动风趣、层次丰富,将复杂的问题以极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更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将社会各个层面有效地编织到叙述中。我们面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难以简单归类的作者,这部著作本身也迥异于目前数量众多的通史性罗马史著作。
—— 刘津瑜,德堡大学古典学教授
《美国文明的兴起》由美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查尔斯·A.比尔德(1874—1948)和他的夫人、妇女史学家玛丽·R.比尔德(1876—1958)合著。本书把文化史看作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力图展现文明这个“成长中的有机体的全貌,而不只是拼凑宪法、法令、演讲、新闻、回忆录与外交照会等等”,突破传统史著的狭窄视角,描绘出五彩斑斓的美国历史画卷。全书以经济二元论为阐释的主线,呈现了美国历史发展中随处可见、不可抗拒的经济力量作用。书中还突出了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这些进步所引起的前所未有的变革。这部内容包罗宏富、笔锋雄健的历史综合之作是对学院式著述的突破,出版后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再重版并增订。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结合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现代科技,完美还原庞贝古城面貌
融合考据、推理、叙事,书写如侦探小说般好读的罗马城市生活史
◎ 编辑推荐
☆ 完美融合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事,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以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罗马帝国早期生活
☆《卫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多家媒体推荐
◎ 内容简介
自从 18 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 200 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座令人目瞪口呆的城市里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尔德的细致重建会告诉你很多信息,随着内容的深入,你的许多先入之见都会被抹去。
——《卫报》
她给庞贝研究的广阔领域带来了人性的触动……这部引人入胜的、好奇的、深情的对庞贝的记述是这类著作的典范。比尔德抓住了往日的核心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相同的东西。
—— 罗斯·莱基,《泰晤士报》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恢复了庞贝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这部博学而生动的著作读起来令人难忘的原因。2000 年前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感到惊人地熟悉,同时其中又混杂着意思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 玛乔丽·科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本书中,玛丽·比尔德愉悦地推翻了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遗骸中所看到的一切的假设,同样构建了许多假说。她断然表明,这座城市对火山喷发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 凯瑟琳·A. 鲍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份生动的调查报告中,这位剑桥的古典学者于博学之外还表现出对诠释过度的怀疑。“说实话,这一切都太令人困惑了。”她在评论一幅充满象征图案的画时说。考古学的推理通常是巧妙的间接推理,而比尔德的谨慎使她称为非专业人士的优秀向导,她以同样清晰的方式解释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纽约客》
引人入胜的揶揄之作……比尔德怀着毫不掩饰的喜悦顽皮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它们都是多年来由考古学家和古典学者引起的,不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以及古装电影里的奢华场景的制作者所造成的。
—— 史蒂夫·科茨,《纽约时报图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