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这本书利用小说的方式来谈不朽,而不是像谈哲学那样。他对不朽下的定义也很简单: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別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
* 全球销售超三亿册的超级畅销书
* 二十世纪堪称伟大的小说
* 米兰·昆德拉代表作
人生选择之书,轻与重的相对论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 随书附赠定制版米兰·昆德拉主题贴纸
* 打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昆德拉文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小说依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
该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实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华盛顿时报》
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
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
一部隐秘而闪光的杰作。
——伊恩·麦克尤恩
我只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告别圆舞曲》,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莫言
米兰·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读懂各时代小说的必读之作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
米兰·昆德拉的七堂小说公开课
小说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阅读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小说的艺术》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 米兰·昆德拉作为小说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
★ 读懂昆德拉的必读之作,大气磅礴,是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 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了解昆德拉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
★ 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
★ 昆德拉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刻奇、力托斯特、大男子主义者、美、命运、下流、笑”…… 昆德拉对这些词语的解读,今天依然有着的强烈的现代性
這是一部關於笑與忘的小說;關於遺忘也關於布拉格,書中描述當年在蘇聯鐵蹄之下布拉格人民的生活樣貌,政治上的對立、騎牆派等紛爭……然而,隨著時間過往一切竟只覺得荒謬,當初熱血沸騰的情境也已不復記憶……
《笑忘書》是一部變奏形式的小說,總共分為七個篇章:1.失去的信件2.媽媽3.天使們4.失去的信件5.Litost6.天使們7.邊界。七個不同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猶如旅程中幾個不同的階段。
《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作者通过旅途中的驾驶事件,论及了速度、时间以及记忆、历史、遗忘等主題;以城堡为场景,穿插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并交织着当代与18世纪两个时空……
《笑忘录》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背景,描写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中章节,如同旅行的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作者探讨了人生中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
短篇小说集,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最沉痛的质疑。在《搭车游戏》、《谁都笑不出来》、《爱德华与上帝》等篇章中,将那些乐于认真思索的玩笑,以奇思异想为始,以灾难告终,而性爱游戏和权力常是最关键的中心主题。他说:“要是真的给自己下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自己是个享乐主义者,被错置于一个极端政治化的世界。”
歌德谈到不朽当然和灵魂的不朽毫无关系。这是另外一种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后有留在人记忆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可以有这个向往。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 米兰·昆德拉生前首次授权作品,一代文学大师最后的悲悯之声
★ 一把打开欧洲文明的钥匙
★ 在思想的高处,追问来路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是一代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生前最后授权出版的作品,收录作者早年创作的两篇思想文化随笔,曾产生广泛影响。
《文学与小国》是昆德拉在1967年捷克作家大会上发言的文字稿。昆德拉从捷克民族的悲剧性命运出发,探讨坚守小国文化特性的意义所在。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最初发表于1983年。在本文中,昆德拉继续探讨小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灭亡可能带来的灾难。他警告说,欧洲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认同感,真正的悲剧将是欧洲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 米兰·昆德拉生前授权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从捷克民族的悲剧性命运出发,探讨文化繁荣对于塑造民族身份的意义所在
★ 集中反映昆德拉特质,勾勒出作家精神气质和思想地图
★ 对于捷克作为地理上的中欧国家,与法国等西欧国家不同处境的思考,映照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和国家,引人深思
★ 昆德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但在这本书里,他是真正与我们同时代的作家。这两篇文章有力地论证了捍卫文化就是捍卫一个国家的存在。 40年后,昆德拉的话仍然引起共鸣。 小国不是由地理边界来定义的,而是由它们共同的文化来定义的。 ——goodreads
★ 昆德拉关注捷克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等欧洲中部小国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认为它们的文化身份日益受到威胁。——《纽约书评》
* 现代人都是异乡人,这是一部每个离家远行者的自传
* 时间里的异乡人:回不去的不仅是故乡,还有逝去的时间
* 在未来,在艺术,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将永远是异乡人
随书附赠定制版米兰·昆德拉主题贴纸
打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昆德拉文集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小说讲述流亡二十年的女主人公重返祖国捷克,归国途中在巴黎机场邂逅旧相识,然而今非昔比,被中断的故事总难再续,回归总难踏实。这是一个尤利西斯式的故事:祖国,怀旧,爱情,自我,衰老,现实等众多主题层层交织,昆德拉再度展现了他游走于轻重之间,冷静而忧伤的叙述能力。
★ 米兰·昆德拉最珍爱的小说作品
★ 一场黑色爱情游戏变奏曲
★ 关于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追问
《告别圆舞曲》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
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出轨的小号手、美国商人、医生、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透视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作品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且不时流露出“昆德拉式”的讽刺,在貌似轻松之中透出浓郁的悲剧气氛。
“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
追问生命意义,收获日常之美
《庆祝无意义》是米兰•昆德拉在长达十年的小说创作空白期之后的最近一部小说,是作家“全部作品出人意料的概括。一个奇特的概括。奇特的收尾”。整部小说像是一出喜剧,一出滑稽剧,巴黎拉丁区的卢森堡公园就是舞台。阿兰、拉蒙、夏尔和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温情人物、自杀未遂转而杀人的母亲、闹哄哄的鸡尾酒会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幕幕疯癫异常的人间喜剧。
★ 《庆祝无意义》,可以说是昆德拉最后一部小说,是作家“全部作品出人意料的概括。一个奇特的概括。奇特的收尾”。
★ 《庆祝无意义》篇幅小而精,碎片式、哲思式,是昆德拉小说的浓缩版,用轻松微妙的笔法讽刺世相种种:光鲜与龌龊、大人物与小角色、现实与梦境、严肃与荒诞、伟大与渺小、历史与遗忘、生与死……对个人成长史的追问、对情爱之事的戏谑、对文化冲突的探究。
* 米兰·昆德拉最轻松的作品
* 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
* 当速度成为迷惑人心的魔鬼时,世界还能重新找到“慢”的艺术吗?
* 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思考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们该如何寻回慢的艺术;
* 时空交错的三则故事,啼笑皆非的人生舞台 ,“现代人追求即刻满足”,这种“快”让我们更加幸福了吗?
* 引人思考的心灵之书:技术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当全世界为疫情所困时,世界“慢”下来了吗?
《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
小说中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18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贵妇人和年轻骑士的故事。与之交织的是一群现代人的荒诞之夜:20世纪的某一天,一群昆虫学家聚集在城堡酒店开研讨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可笑的闹剧。
“慢是幸福的标志”,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
一个没有回忆的民族和国家,也不会有历史,如果没有回忆和历史,将来又代表着什么呢?照昆德拉的说法,就像书中开快车的年轻人一样,“他已经从时间的连续性中被抛开,他已在时间之外,他已进入狂喜之态,他已经忘了他的年纪、他的妻子、他的子女,所以他一无所惧,因为恐惧的来源是将来,所以一个从将来解脱出来的人无所畏惧”。对我而言,这个不会恐惧将来的人也没有将来。
——李欧梵
《被背叛的遗嘱》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欧洲小说演化史的论著,这个书名表面上来自于卡夫卡的传奇故事,但其实另有深意。昆德拉借此书纠弹“媚俗”——不论是编辑还是教授,记者还是评论家,翻译家还是传记作家,不管他们有多“权威”,只要他们“背叛了作家”,都在他的攻击之列。他特别提醒有些“好心人”:他们自以为在促进文学,其实是在扼杀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就是艺术家的遗嘱,却经常遭到背叛。不论你是想要了解卡夫卡,还是想要了解米兰·昆德拉,这都是一本必读的书。
《生活在别处》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塑造了青年诗人雅罗米尔,通过他的出生、成长、死亡,将人类普遍的抒情特性,集中在他身上。又让他在一个不可挣脱的空间里,以最天真最浪漫也最冷酷的方式逃离。直到死亡!这部作品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这部作品使他于1973年首次获得一项重要的外国文学奖——法国梅迪西斯奖。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不朽》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这本书利用小说的方式来谈不朽,而不是像谈哲学那样。他对不朽下的定义也很简单: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別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