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云游中国,看见世界,“十大好书”常驻评委陪你“逛书店”——
北京的万圣书园,香港的序言书室,台北的旧香居……“Zui美书店行”泉州、福州、长沙、南昌、苏州、常州、西安,还有新加坡、大阪、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华文好书榜、新浪好书榜、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常驻评委绿茶,细选200多家书店,汇集10多年的“探店故事”,绘出爱书人的“理想星图”。打开“一册书店”,带着温度,治愈读者,致敬书店!
★ 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为消逝的书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年,在疫情、资本、消费、时间冲击之下,书店行业也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摧残,多少深受喜爱的书店默默从地图上消失:从北京风入松书店,到三里屯的“老书虫”,再到居住社区的读易洞……绿茶的“书游记”故事,即手绘“画书店”系列,以其温暖的色调、别致的题记,在朋友圈迅速走红,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发布”等公号转载。
★ 23个城市+708幅彩图+14条彩蛋批注+1张北京书店行手绘地图,另有神秘惊喜——
理想国出品,“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师艾藤加盟设计:“书籍除了阅读属性,还存在物品属性,乃至艺术品属性”—— 23个城市+708幅彩图+14条作者彩蛋批注+1张北京书店行手绘地图(B面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内外200多家书店“一书打尽”,还有意外的神秘惊喜,纸质书才能体验到的“黑科技”……书尾特留2页读者笔记页,留下你自己的“书店行纪”,因为你的温度,会把这本书变得独一无二。
内容简介:
Hello!有趣的“灵魂”,摆渡的“驿站”,我的名字叫“书店”!
书店是城市的审美底色,沉淀着浓浓的书香和醇厚的思想。掠过书店的每一个身影,都存有迷人的身姿和动人的故事。
在作者绿茶心中,城市中Zui美的风景是书店。十多年来,他先后走访了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十几个城市,包括台北、香港的书店,此外还足及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大阪和新加坡等地的书店。
不同城市的每家书店都有其独特性,绿茶以其资深读者和书店观察者的视角,为这些书店留下精彩一笔,让我们从中体味书店之美和书香之味。
比如经典的“北京书店漫游之旅”,温馨梳理5条京城书店路线——从南锣书店到琉璃厂,从模范书局到彼岸书店,从参差书店到前流书店,从码字人书店到老书虫,从布衣书局到杂书馆……配有手绘,说走就走,每一家书店都有故事等你。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亮起一盏灯?
与“中国书迷”止庵、刘擎、李敬泽、韦力、梁文道、史航、恺蒂、许知远……一起打开这本书!
☆所幸还有书房,索性藏进书房。
☆献给所有爱书人的藏书索引!
【120间书房掠影,120次文学叙谈】
作家、书评人绿茶持续3年的“书房”探访之旅——梁晓声、刘擎、许知远、白岩松、阎连科、冯骥才、梁鸿、韦力、陈晓卿、曹可凡……深入120位当代文人学者的精 神角落,1 20间书房掠影,120次文学叙谈。
【名家私房书单,拯救你的书荒和心慌】
彩铅小画揭秘书房+作者题记+书房主人介绍+珍贵名家私房书单……
更有作者甄选藏书100册,献给所有爱书人的藏书索引!
【文艺典雅,珍贵收藏】
内文逐页精排:图文对照,看画、读字,妙趣横生
精装圆脊:180°平摊,解放双手,深入阅读
精选用纸:质感纸张,每一次翻阅都是指尖与纸张的亲密对话
烫印亚光金:为图书增添层次,细节之中见真章
【同步各地线下书房展,获读者真实评价】
“国内私人藏书天花板级别的”“好想去参观”“简直是天堂”“梦中情房”……回到堆满书的房间,过一种无论何时死去也不后悔的生活吧!
内容介绍:
120幅温暖质朴的书房掠影
120次诚挚温馨的文学叙谈
窥他者书房一角,观自我内心世界。
本书收录文人二十二间、学人二十七间、书人二十四间、友人三十二间、故人十五间,以彩铅小画呈现当代文人书房一隅,更有作者题记、珍贵名家私房书单。一如文化学者郑培凯先生所说:绿茶画的当代书房,总共有一百二十幅,其数多于《水浒》一百零八将,可谓壮举。
名人推荐:
绿茶画的当代书房,总共有一百二十幅,其数多于《水浒》一百零八将,可谓壮举。许多人的书房都有别致的名号,如钟叔河的念楼、陈子善的梅川书舍、李辉的看云斋等等。他还请每位书房主人列举几本推荐或珍藏的图书,让人看得心痒难挠。
——郑培凯(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戏剧专家、书法家)
那么杂乱无章的书房,到他笔下,清清爽爽,一副很有趣的样子。所幸还有书房,人生终有藏身之所,不至于无地自容。
——胡洪侠(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藏书家)
120人的书房各有不同,拼接在一块,当是一幅壮观的图景。
——韩浩月(文化评论人、作家)
我的书房是精神病院的小单间,别人进去了不舒服,我若出来了别人还是不舒服。
——阎连科(作家、教授)
少年时候的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重要的底色。
——梁晓声(作家)
生活的一半是情感的,书房的一半是精神的。
——冯骥才(作家)
那些能使你一次又一次遨游于字里行间,且不同时期可以读出不同况味的书,必定可以成为经典。
——曹可凡(主持人)
《在书中小站片刻》是前媒体人、《绿茶书情》主编、最受追捧的阅读推广人绿茶的首部散文作品,回忆他二十余年与书相伴的种种旧事和趣闻,包括与文学大师通信数载的私藏故事、在平凡生活中潜藏惊喜的书店故事以及对他影响至深的私人阅读故事。阅读理应成为生活的常态,无论是惊叹的逻辑、久远的想象还是温热的宽容,它让人懂得生活的远意和回眸时的自省,若有踯躅,也总能在纸页间寻得庇护,而这恰是绿茶生活的全部。他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那个阅读年代,文学大师与报刊编辑之间如何咬文嚼字又惺惺相惜、书店的黄金时代如何轰轰隆隆地到来又渐渐远去……带着当代文人特有的气质,坦诚地分享并找寻在纸页间拥有共鸣的那个你。
书,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世界的复杂。
·
一本与书有关的书,一些文人往事、书店怀想和阅读随感的书写。
一个自始至终的副刊编辑,一份20年甚至更久远的书缘。
爱书人绿茶,首部文集!
藏书家韦力,作序推荐!
探秘韦力芷澜斋,并拍摄大量顶级孤本、善本作为配图。
随书附赠精美书签和雅债特制明信片。
●与文学大师十余年书 信往来的私藏故事
爱书人、读书家、“书袋子”……在众多繁复的称谓中,绿茶介绍自己时仍旧只是“副刊编辑”。那个辉煌的副刊年代正渐渐远去,与文学大师保持十余年手写书信往来、在泛黄纸页间触摸文人墨客的思想肌理、下笔时遣词造句反复誊抄……这些都成了私人化的记忆,再回不来。但20余年的从业经历,那些文字间巧遇的精神共鸣和只有编辑知道的事,却始终令他心怀书写、敬畏文学。
●在平凡生活中潜藏惊喜的书店故事
阅读养给人生,书店则容纳世界。“书店控”绿茶通过走访,收集着最美的书店故事。在台湾,白发苍苍的长者埋首于旧书间,讲述着牯岭街旧书的黄金时代,你能读到过往;在阿姆斯特丹,书店如咖啡馆一样多,在宽和安宁的书店风景中,你能读到未来;在北京,风光已逝,灵魂仍存,作者曾供职的那间名震全国的学术书店成为他对独立书店年代的所有怀想。
●深入作者每一个选择的阅读故事
有关阅读的书写,都是坦诚的分享和对知己的瞭望,带着找寻的意味,率先袒露心扉。有关故乡和记忆,有关民谣和公路文艺,也有关味觉和散步,一些私人的阅读和阅读之时的旧事。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编辑推荐:
★ 云游中国,看见世界,“十大好书”常驻评委陪你“逛书店”——
北京的万圣书园,香港的序言书室,台北的旧香居……“Zui美书店行”泉州、福州、长沙、南昌、苏州、常州、西安,还有新加坡、大阪、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华文好书榜、新浪好书榜、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常驻评委绿茶,细选200多家书店,汇集10多年的“探店故事”,绘出爱书人的“理想星图”。打开“一册书店”,带着温度,治愈读者,致敬书店!
★ 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为消逝的书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年,在疫情、资本、消费、时间冲击之下,书店行业也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摧残,多少深受喜爱的书店默默从地图上消失:从北京风入松书店,到三里屯的“老书虫”,再到居住社区的读易洞……绿茶的“书游记”故事,即手绘“画书店”系列,以其温暖的色调、别致的题记,在朋友圈迅速走红,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发布”等公号转载。
★ 23个城市+708幅彩图+14条彩蛋批注+1张北京书店行手绘地图,另有神秘惊喜——
理想国出品,“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师艾藤加盟设计:“书籍除了阅读属性,还存在物品属性,乃至艺术品属性”—— 23个城市+708幅彩图+14条作者彩蛋批注+1张北京书店行手绘地图(B面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内外200多家书店“一书打尽”,还有意外的神秘惊喜,纸质书才能体验到的“黑科技”……书尾特留2页读者笔记页,留下你自己的“书店行纪”,因为你的温度,会把这本书变得独一无二。
内容简介:
Hello!有趣的“灵魂”,摆渡的“驿站”,我的名字叫“书店”!
书店是城市的审美底色,沉淀着浓浓的书香和醇厚的思想。掠过书店的每一个身影,都存有迷人的身姿和动人的故事。
在作者绿茶心中,城市中Zui美的风景是书店。十多年来,他先后走访了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十几个城市,包括台北、香港的书店,此外还足及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大阪和新加坡等地的书店。
不同城市的每家书店都有其独特性,绿茶以其资深读者和书店观察者的视角,为这些书店留下精彩一笔,让我们从中体味书店之美和书香之味。
比如经典的“北京书店漫游之旅”,温馨梳理5条京城书店路线——从南锣书店到琉璃厂,从模范书局到彼岸书店,从参差书店到前流书店,从码字人书店到老书虫,从布衣书局到杂书馆……配有手绘,说走就走,每一家书店都有故事等你。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亮起一盏灯?
与“中国书迷”止庵、刘擎、李敬泽、韦力、梁文道、史航、恺蒂、许知远……一起打开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