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抗御外侮与国家建构
罗志田教授诠释近代中国政治史之力作
【编辑推荐】
内政与外交的互联互动,是民初政治的一大时代特征。而本书题眼“民族主义”,正是各方争夺实际利益时,常诉诸的所谓理念和民声。这既是当时政治运作的一个特色,也提示出外国在华存在的实质影响。
本书是罗志田教授关于近代中国政治史的一部力作,详论了北洋时期政局的动荡更迭与隐伏其间的民族主义思潮,既有风云跌宕的大格局,也写到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思想激荡。本次修订,增添文章若干篇,多涉及北伐前后的政治外交,使修订版更侧重于常规意义的政治史,也更贴近“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这一主题。
【内容简介】
近代百余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若考察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都可发现其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书侧重的时段是民国建立后的十多年。在所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政局显得紊乱,被认为类似五代。于是出现与五代相近的时代要求,即向往统一,这也是北伐成功的一个基本要因。成立不过十多年的民国,实际再次改朝换代,带来比辛亥鼎革更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其间的能动形态,有颇具特色的表现,而其对政治的影响,也相当显著。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本书讨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这一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五四” 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到“五四”后各种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些因素在竞争中的互动,并从区域、文武、新旧等文化因素与政治斗争的纠结考察北伐前数年军政格局的演变。全书所再现的“历史现象”与既存认知有相当距离,或更贴近这一时段中国思想、政治领域那种异常丰富、曲折而活跃的动态场景。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