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编著的书籍

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上、下册)

⚠友情提示:如果您已拥有《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1-7和《巴黎评论·诗人访谈》,则本书可以不买,因为本书34篇访谈文本中有33篇已分别收录于上述8本书中,仅有一篇为首次翻译出版。

★一场与伟大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的持续对话,一份能够定义我们写作生命之精髓的不朽档案:

上述利息将被平均分成五等份,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配:[……]其中一份将被授予在文学领域某一理想方向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人。——引自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

-《巴黎评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后你是什么反应?

-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奖得主):有点儿像遭遇了一场大体温和的雪崩。

★122年诺贝尔文学奖×70年《巴黎评论》,两大世界文坛ICON的巅峰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于1901年,一年只颁发一次,一次一般只颁给一位作家;《巴黎评论》创刊于1953年,一年四期,每期刊登一至两篇作家访谈,一位作家终其一生一般只能登上《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一次。自《巴黎评论》创刊至今,共有72位作家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其中近半数作家曾登上过《巴黎评论》,这让《巴黎评论》成为当之无愧的诺奖风向标;

★34位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获得者,34场一生仅此一次的文学对话:全书分上下两册,以诺奖获奖时间为序,史无前例地将艾略特、福克纳、海明威、聂鲁达、马尔克斯、莱辛、门罗、赫塔·米勒等3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巴黎评论》长篇访谈集结一处,集中出版。这些访谈是《巴黎评论》与身处世界文学之巅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持续对话的产物,展现了当代文学世界最具启迪和创见的思想;

★专人专译,20+位知名译者联袂翻译:由陶立夏、俞冰夏、许志强、唐江、杨向荣等20+位熟稔相关作家作品的知名译者联袂翻译,部分篇目译文经过二次修订,翻译更精准;

★不止于作家访谈:每篇作家访谈前均配有作家信息页,补充介绍该作家的诺奖获奖理由及生平;相关获奖信息直接援引自诺奖官网,翻译准确可信;

★独家收录31张诺奖作家珍贵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其中12张系此次首度收录,不见于此前已出版的《巴黎评论》系列;

★书中随附《巴黎评论》诺奖海报:完整收录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历数《巴黎评论》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渊源。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内容简介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一辑,收录以下15位作家的长篇访谈:拉尔夫·艾里森、罗伯特·弗罗斯特、伊利亚·爱伦堡、路易-费迪南·塞利纳、阿瑟·米勒、约翰·多斯·帕索斯、海因里希·伯尔、哈罗德·布鲁姆、钦努阿·阿契贝、罗伯特·戈特利布、约翰·勒卡雷、A.S.拜厄特、乔纳森·弗兰岑、埃马纽艾尔·卡雷尔、凯尔泰斯·伊姆莱。

唐江、陆源、彭伦、文泽尔、杨向荣、林晓筱等15位译者联袂翻译。

**收录10+幅珍贵作家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