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塔·菲尔斯基"编著的书籍

现代性的性别(透过女性主义理论棱镜重读现代) (XM 守望者·镜与灯)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拉希尔德、玛丽•科雷利、王尔德和奥利芙•施赖纳等。

“得益于菲尔斯基开阔的批评视野和丰富的批评情感,该书提供了对性别和现代性的绝佳思考,而且菲尔斯基最终让我们相信,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书能具有这种兴趣的广度,以及对理论价值变化的警觉。可以说,菲尔斯基以出类拔萃的水准,用后结构主义的方法书写了一部翔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佳作。说这本书充满智慧毫不为过:它缜密公允,关注政治,兼收并蓄,又具有令人振奋的跨学科思维。”

——詹妮弗•维克(Jennifer Wicke), 纽约大学

“菲尔斯基向我们证明了性和性别对现代主义/现代性文化的核心意义,她的研究复杂而巧妙,既利用了当代理论,又借助了对手边材料的历史研究。与她先前的论著一样,菲尔斯基展现了扎实的、前沿的学者知识,同时对该领域一些过热的理论话语表现出了良好的冷静态度。她对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常见的理论观点的评论总是十分公正,她文笔清晰,论证中闪耀着洞见的火花。”

——安德烈亚斯•许森(Andreas Huyssen),哥伦比亚大学

文学之用

★ 易读的思辨小书,直击文艺太文艺背后的思想谜团

★ 古根海姆奖得主芮塔·菲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 文学研究学界重磅推荐

★ 文学之用??!是不是叫文学无用更合适?

★ 对现实、真实而言,文学是镜与灯,还是幻影与谎言?

★ 文学,蛊惑人心? 文学,令人震惊,它言说着自身的恐怖和先锋性,摧毁旧有价值观,指向革新?

★ 穿 行在 与文学的四种相遇 中

文学 vs 我们 ———— 认识 X 着魔 X 知识 X 震惊

——————————两种 认知冲击,两种感受共鸣

★ 看文学,如何改变我们,以及我们对世界、真实的体验 !

======

▼内容简介

认识,着魔,知识,震惊。

古往今来,人们容易被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击碎心灵。

这种体验, 不仅是一瞬间,更是永恒;不只是个人感受,更是万人共鸣。

这正是文艺存在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文学之用》正是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书,是《新文学史》主编芮塔·菲尔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学理又好读的文字,直击“文艺这一虚构行为,为何引发人们长久共鸣?它如何改变我们,及我们对世界、真实的体验”这两大核心问题。《文学之用》抱着这样的使命出发,并提供了四种可能性,为学术意义上的“文学之用”与普通读者日常阅读的“文学之用”架起桥梁。

书中,作者穿梭于福柯、本雅明、韦伯、詹明信、奥斯汀、《千与千寻》、希腊悲剧……在思想与具体作品之间逡巡,在历史经典与当下创作之间跳跃。

▼学界推荐

数十年来,文学理论家和普通读者在“我们为什么阅读”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有霄壤之别。但芮塔·菲尔斯基展现了不可能之事:两者之间不仅有话要说,而且相互依赖。

—— 杰拉尔德·格拉夫,2008年任美国现代语言学协会主席

这是一次对文学的英勇辩护。本书充满了将对文学发展起到振兴作用的观点……

这是一部有灵气的作品。

——《文学理论期刊》(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

正如我期待的那样,本书思考质量极高。

超出我期待的是,本书写作质量也极佳——晓畅直白、幽默典雅……

我被本书的价值观说服了。我非常喜爱此书。

—— 盖尔·麦当娜,南安普敦大学英文教授

《文学之用》一书生动、细致,是一部关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力作……

本书精心写就,涉及面广,大量引用经典和流行文学以佐证作者本人对文学价值的看法。身为教师,我认为它的每一章都有启发课堂的助益。

—— 珍妮特·里昂,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教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