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同时》是桑坦格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她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取自苏珊•桑坦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
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夹叙夹论的方式详细介绍现代欧洲文学种几部被忽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囚犯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不是她简介的准确,而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的坚守。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是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泾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的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她那“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以她“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以她的“勇气与抵抗”、以她的“道德考量”、而最终使她成为了“自己的仰慕者”。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本书另全文收入桑塔格名篇《关于对他人的酷刑》一文。
《我,及其他》是苏珊·桑塔格唯一的短篇小说集,中译本还特意增加了两篇作者本人建议纳入的近年新作。总共十个短篇,宛如多棱镜般展现了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那代美国知识精英的心路历程、知识女性的精神肖像,以及当地美国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并探索了短篇小说这种表现形式无限的可能。在先锋实验的创作表层之下,骨子里体现出来的是桑塔格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恩主》中,桑塔格对梦境、幻觉情有独钟,让读者看到了作为主人公及叙述者的“我”的梦里人生。在这部篇幅不长的叙述作品中,“我”一共做了十三个梦,这还不包括这些梦的不同版本,而“我”差不多就在做梦和释梦中度过了六十一年的人生。因为父亲忙生意,姐姐嫁人,母亲去世,“我”从小就备尝孤独的滋味,并养成了耽于沉思的习惯。在省城读到大三,因发表一篇小题大作的哲学论文而退学,并进入一对中年夫妇——安德斯夫妇——的社交圈。沙龙搞得热热闹闹,“我”虽置身其间,但仍痴迷于自己的思考,并感觉自己踏上了一次精神之旅。然后,开始做梦,先是“两个房间之梦”。梦里的“我”表现出本人的某些性格特征——狡黠的谦卑,动辄产生羞耻感、哀求、害怕的样子,想与梦里压迫“我”、支派“我”的人讲和、套磁儿,等等。接着,“我”开始释梦,并请人帮着释梦。同样的梦中人出现在不同的梦里,如沙龙女主人安德斯太太,在梦里,她一会儿拒绝“我”的要求,一会儿又给“我”投怀送抱。“我”做的这些梦名堂很大,内容各异,包括“我”梦醒之后命名的“非常派对之梦”、“宗教梦”、“老资助人之梦”、“钢琴课之梦”、“镜子之梦”、“红枕头之梦”、“破窗之梦”、“泥鞋子之梦”、“军火库之梦”、“文学梦”、“木偶之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最为有趣的是,“我”在梦和日常生活之间搭起桥梁,也因此品尝到了内在生活的滋味。内在生活改变了“我”对他人的态度,梦指导并改变我的日常生活。过着这种亦梦亦真、合二为一的梦生活,“我”充满活力。在梦的导引下,“我”勾引安德斯太太,乘她丈夫出差在外的机会与她私奔。“我”和她在一座阿拉伯城尽情玩乐,而后慷慨地把她卖给一个阿拉伯商人。依稀是两年后吧,她伤痕累累、可怜兮兮地回来。“梦”指示“我”杀死她,可“我”没有成功,因为她坚不可摧。“我”把父亲留下的房子赠给她,等等。梦境和幻想在《恩主》中,似乎不仅起到了展开情节的作用,它们倒更像是小说中的主角儿,梦一个接一个地做,而且,“梦中复有梦中梦”,居然还有了自己的生命和逻辑。梦境和幻觉呈现出处于自我感知、自我探索之中的“我”的困惑和孤独,“我”内在的心灵世界由此也得到真实的再现。
《重点所在》延续了桑塔格一贯的敏锐和视角的多元,在她这本最新的论文集中,她的目光投向了现当代的重要诗人、作家、戏剧家、舞蹈家,以及各种类型的艺术、文学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敏锐性,使得她的文章的意义不局限在某个领域,透过文章本身,我们看到永恒的人性,永恒的正义感,永恒的批判精神、永恒的激情以及永恒的冷静。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编辑推荐】
※苏珊·桑塔格:行过人生的高峰与低谷,12小时访谈全记录
她是苏珊·桑塔格,当代西方声名卓著的知识分子;
她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
她的代表作《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论摄影》,在众多领域引发思想地震;
她是作家,是文学巨星,也是母亲、女人,和孩子。
经历过文坛的无数交锋,她的对手是癌症——这一次,她赢了;
病愈后,她用前所未有的12小时长篇访谈,进一步敞开自己的世界,
展现出感性与理性的无数分身,用谈话谱写自传。
※一次对伟大灵魂的贴身观看,一场高速对撞的思想现场:
从巴黎公寓到纽约摇滚现场,从癌症经历追溯到“荒漠”童年,
机锋迸发,神采飞扬,闪烁智性光芒。
阅读是——“我轻微的自毁”;
写作是——“有违天性的活动”;
身体是——“一台有一定使用期限的机器”;
摄影是——“反映这个社会所有复杂性、矛盾性和含糊性的核心”;
碎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
性是——“一个非常黑暗的领域,是邪恶的剧场”;
父权体系是——“错误且压迫性的”;
活着是——“一种侵略”……
※从“荒漠般的童年”到“自学成才”——我们时代最睿智的文化偶像,揭示铸就自我的秘密
正如“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这位被公认的伟大女性也同样这么认知自己:
——桑塔格之为桑塔格,是由她自己亲手塑造的。
“我认为我创造了我自己。我甚至认为我是自学成才。
我从来不是谁的弟子,也不是谁的妻子、情人或女儿。”
※方脊精装小开本,盈盈一握出行通勤,思想宝藏“小红书”
银盐胶片质感肖像,折射桑塔格对摄影美学的无限思考;
鲜红封皮,嫣蓝衬纸,别致设计,撞色人生。
【内容简介】
1978年,乔纳森·科特受《滚石》杂志委托,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深入采访。
他们论及写作、阅读、阐释、摄影和社会思潮,也谈到性、爱、摇滚乐和当代生活的碎片……
不同于以往颇具论战性的激进形象,在对话中,她展现出自我的多个分身与生命中无数私密切片,
以及桑塔格之为桑塔格的重点所在:
“要平静地去爱,毫不含糊地去信任,毫无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动。”
【名人推荐】
无论是对这位评论家、小说家的忠实拥趸来说,还是对第一次接触这位大思想家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极佳的参考资料。
——《出版人周刊》
桑塔格常被视为一位激进、极端的知识分子,而本书所呈现的,则是对这位已故文化偶像的一次极具感性的访谈。
——《柯克斯书评》
《企鹅现代经典》每辑8册,选目汇集20世纪思想犀利前卫的诸多经典作家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演讲等,被称为“先锋之声”,文本完整非节选,中英双语。
第一辑50%的内容为首次译介,作家阵容豪华,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捍卫智识的演讲稿《创作危险》,“波普艺术教父”安迪·沃霍尔的杂文《名声》,还有萨冈、约翰·斯坦贝克、卡森·麦卡勒斯、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和普里莫·莱维的经典作品,主题关于爱与恐惧、孤独与自由、艺术与思想、个性与反叛等,彰显了20世纪先锋文化独具的开创性和独立精神。
★ 一辑8册,由先锋艺术、思想、文学的代表作家们共同呈现的企鹅现代经典,关于爱与恐惧、孤独与自由、艺术与思想、个性与反叛。
★ 阵容豪华,法国天才女作家萨冈、诺奖作家加缪、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等,体裁包含小说、随笔、札记、演讲集、诗歌……一辑读懂何谓“先锋”。
★ 50%的作品为首次译介。
★ 一本小书,两副面孔:中英双语,正反阅读。
★ 先锋、时尚的封面设计和独一无二的字体设计,薄荷绿清新别致,小开本轻便随身。时尚百搭,通勤必备。
【媒体/名家推荐】
这些书纪念了企鹅那些开创性的作家,是他们定义了《企鹅现代经典》的先锋精神。
——企鹅出版社
我们没有在《企鹅现代经典》上使用熟悉的大写和小写设置,而是设计了全大写的字母,创造了一个更加有力的封面外观。这样一来,这些小小的封面就无畏地赞美了书中那些有关进步的、创造性的、现代主义的写作。
——Jim Stoddart(企鹅设计总监)
这套书捕捉了企鹅现代经典的“先锋精神”,并以更低廉的价格,使读者获取到更多元的声音。
——John Self(书评人)
如果你还不熟悉一个作者或其作品,或者想从现有的收藏中收集更多的珍宝,《企鹅现代经典》是你进入现代文学和聆听先锋之声的最佳途径。
——#pagetostagereviews(书评人)
这是一套极好的迷你系列,包含了很多企鹅出版过的20世纪作家的作品,你上班前几乎不可能不抓起一册再出门。
——Riverside书店
本书是以随笔作家身份闻名于世的苏珊•桑塔格最为钟爱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这部气势恢弘的史诗性巨著里,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依托,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意大利半岛为背景,描绘了由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收藏家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其续弦、风流的绝代佳人埃玛,以及埃玛的情人、英国一代海军英雄纳尔逊勋爵这三人组成的一个奇特组合,在寓意形象而又深刻的间歇喷发的维苏威火山这一地理背景下,展开了一幅交织着荒淫与破败、战乱与美色、革命与暴政、贪欲与毁灭的人性画卷。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