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编著的书籍

主人公

蒋方舟献给文学的诚挚告白,回归文学源头,校准写作初心。

含私人书影分享。一部文字版“作家纪录片”,20位作家的命运故事和内心风景,40余部经典的诞生细节和独家解读,还原作家的隐秘生活和心灵转折,探究大师们创作的秘密。

◎ 编辑推荐

☆ 蒋方舟首次面向公众谈论文学。追溯作家命运流向,目击经典诞生过程,探究大师的写作秘密,以此重新坚定“写下去”的信念。

☆ 文字版的“作家纪录片”。卡夫卡、伍尔夫、马尔克斯、纳博科夫、勃朗特姐妹……20位大师,40余部经典,复活昨日世界,唤醒作家们的情感、心灵和头脑,揭示他们的隐秘生活和心灵嬗变如何促成了经典的诞生。

☆ 内在视角,独家解读。为什么卡夫卡的文学世界暗无天日,无因无果?玛丽·雪莱真正想借《弗兰肯斯坦》表达什么?为什么说《洛丽塔》是一部非常道德的小说?塞万提斯创造出“堂吉诃德”这个荒诞人物的深意何在?从作家的“经验与心灵”这一内部视角出发,再探经典内核,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回答大众普遍关注的文学问题。

☆ 学习用“文学的目光”穿透现象,去伪存真,当小说主人公忽然醒悟,从作家笔下挣脱出来,看清了一切事物,也启发了读小说的我们,开始思考自己所经历的真实生活,这就是文学赠予我们的“主人公时刻”。

☆ 贯穿全书的女性视角。发现隐于书后的女作家、妻子和女儿们,看见她们不为所知的人生悲喜剧。

☆ 私人书影单大公开。分享观后感受,种草好书好剧,伴随走进经典。

☆《纽约时报》画师操刀封面绘制,20幅水彩风作家肖像,大量随文注释,向普通读者敞开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 内容简介

◎ 蒋方舟化身“说书人”,重返文学群星闪耀的昨日世界。

◎ 行走在昨日与今天、彼岸与此处之间,蒋方舟用文字再造幻境,以海量的文献查证为基础,复活20位大师的情感、心灵、头脑和生命历程,把大师变成我们的朋友,同时目击经典如何与时代和他们的命运交织缠绕,最终诞生。并从作家的“心灵与经验”这一内部视角出发,重读解译经典密码,提出独家见解。

◎ 小说不仅不是假的,反而让我们活在真实之中。当我们借用文学“穿透的目光”,辨明真实与虚假,活在真实之中,这就是文学赠予我们的“主人公时刻”。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

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蒋方舟

东京一年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

【编辑推荐】

• 随文彩插:日本知名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拍摄的三十余幅摄影作品,去陌生化的东京。

• 内附精致别册:作者最新短篇小说《雨男》,丧丧的日式爱情。

• 蒋方舟首次献声,全程录制有声书,喃喃自语,迷之东京。

• “最美图书”设计师孙晓曦别出心裁,背胶腰封是一张行李票,巧思玄机等你发现。

• 灵魂画手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日用即道。

• 九月全国高校、书店,东京漂流记巡回演出即将启动,二十场以上的活动与你分享。

• 陈丹青、窦文涛、阎连科、刘瑜击掌推荐。

• “东京一舟——偶遇蒋方舟”八月开团,与蒋方舟相约神保町、吉祥寺……

【名人推荐】

方舟是一个特例的人,只有榜样性,没有普及性。才情、思维、读书与写作,尤其在同代人中的独立性与包容性,时尚性与利他性,都不能和她的同代作家相论与比较。你无法理解她对底层、民间、民族、国家那种与年龄不甚相符的关注与忧虑,你也无法理解她对时尚、潮流的领新与领悟,乃至于对两性、家庭、婚姻和仇怨,她都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坦荡。如果说有人生来是为了让人嫉妒的,那也就是她了吧。对许多人来说,和她相处是一场灾难,因为她让你知道你的短处与缺陷;让你知道,时间与时代,早就与你无关不在了。

——作家阎连科

《东京一年》讲述了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天才和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如何面对、打磨平生第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作品:她自己。《东京一年》中出场的蒋方舟,和作为叙事者的蒋方舟分属两者。她既是看东京、看在东京的自己,更是在东京看中国的人和事。回到北京的,是刚开始真正人生的青年作家蒋方舟——“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自由撰稿人李二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