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墙》所收的五篇中短篇小说提出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五个故事分别将人物置于五种荒谬的,甚至是极限的处境,让他们在困境中自由选择,自由行动。作者一方面揭露这种种存在的荒谬性,同时让读者领会到,这完全是主人公自我选择的后果。他们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可能给他(或她)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命运,因此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没有神灵事先作出安排,也没有人能代替他做出决定,他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显然,萨特认为一切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自由是绝对的。
《自由之路》是法国作家让-保尔·萨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包括《不惑之年》《缓期执行》和《痛心疾首》。这部长篇小说是对自由之路的思考与探索。萨特在这组小说中融入了自己在战争中获得的新感受。他第一次将个人的处境与群体的处境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将自由置于一定的社会制约之下,他试图指出,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做出选择时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考虑到对社会负责,因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是无法分割的。
《不惑之年》:小说的中心人物马蒂厄是个独立不羁、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而事实上他并不比他周围的人更自由。他身不由己,陷入矛盾重重的生活泥淖中不能自拔,尽管已届不惑之年,仍然处在困惑之中,从无果断的选择和行动,也一直不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一个苦恼的人,为了寻求“自由”,他还需要走一段漫长的路……
《缓期执行》:本书以慕尼黑会议为背景,描写战争阴云笼罩下法国各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动态,以及被迫卷入备战行动的情景。小说采用蒙太奇手法,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不断转换场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众多的虚构人物交替出现……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谁也无法置身事外,捷克已经岌岌可危,绝大多数法国人却存着侥幸心理。慕尼黑协议签订了,人们松了一口气,然而实际上战争仅仅是延缓而已……
《痛心疾首》:本书描绘二战发生和法国惨败后人们的心理状态。马蒂厄和他的伙伴们参战以来,未放一枪,法军已全线崩溃。法国的惨败收起马蒂厄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对战败并不是完全无辜的。正是自己和大多数法国人自私狭隘的精神状态决定了当今法国的面貌。德国人进入了村庄,马蒂厄在工人皮内特的带动下,参加了钟楼阻击战。从来不曾参加实战的他也开枪射击了,而且命中了德国军官。他感受到空前的快乐,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意志、价值和力量——他自由了。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