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编著的书籍

现代文明的成坏

★史学大家许倬云重磅力作

93岁老人沧桑历经,3000年世界文明史娓娓道来;讲透世界发展历史,透视当前格局。

★以"大历史观"俯瞰人类文明

许倬云先生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在本书中,他忧思于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来路和当前危机,参与生成人类 文明共同体的革新之路。

★70年博学深思熔于一炉,展望未来

许倬云先生以反思、审慎的态度,直面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提出自己关于世界未来的期许。

★特撰长序《当今世界的文明危机与转型》,收录最新演讲实录《当今世界的情形和我们未来的方向》

★名家盛赞

葛兆光、许纪霖、刘擎、许宏、许知远、施展、罗翔等一致推荐。

——————————————————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当代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的关怀。本书是“许倬云文明三书”系列之一。

许倬云细数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再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让我们看到,由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正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充斥着大国霸业的兴衰交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变迁,以及人类从愚昧到理性的不断转变,直到 今天,整个世界又陷入一种物质主义的狂热中难以自拔,人类社会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普遍的精神空虚和对生命的迷茫。由此,许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现代文明或成或败的发展走向,并以哲学家的视野将其引至有关人类“终极关怀”的根本点上。

中西文明的对照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广受读者欢迎,此为该系列书的最新修订精装珍藏版。

★一书看清中国和欧洲两种世界重要文明的发展脉络,两相比照,视野宏阔。

★深入浅出的大家之作。全球历史视野观照下的中华文明,何来何往,清晰明了。

-----------------------------------------------------------------------------------------------------------------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关怀。本系列书一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西文明的对照》《文明变局的关口》《台湾四百年》。

《中西文明的对照》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三本。本书中,作者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明清以来中国一落千丈,欧洲人则发现新大陆,开启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从此以后,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本书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剖析了两者的成败因缘,并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乱世四百年(全3册)(四百年乱世!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末年,中国陷入了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人口骤减,中原板荡。但乱世也隐藏了盛世黎明的转机。读懂乱世中国,才能读懂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

编辑推荐

◆◇许倬云重磅力作,一本书讲透台湾!

许倬云拥有大陆、台湾、海外多重生活经历,并亲身参与过台湾地区的重要改革,是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既从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从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本书是了解台湾来龙去脉的绝佳读本!

◆◇台海问题热点不断,两岸人民热切关注

这是一本写给海峡两岸中华同胞的台湾简史,讲述台湾同胞自己的故事。理解过去的台湾,才能看清现在的台湾。台海问题不断升温,台海关系备受关注。从本书入手,或许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台海问题,并能取得良好的解决方案。

◆◇一部台湾人的精神与困境之书!

本书不同于许倬云其他硬核历史作品,而是一部热忱之作。许倬云: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收录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收录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生动还原台湾进入世界历史的四百年间重要历史节点。

-

内容简介

史学大家许倬云

写给两岸同胞的台湾简史

看清过去的台湾

理解现在的台湾

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本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世纪70 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说中国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这漫长的时距,不下于一万年,乃是概括我们这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在这几千年来,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 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许倬云

“华夏/中国”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在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许先生的笔下,是一部大历史,有“截断众流”的大判断。我相信,许先生无疑深感现实世界的刺激,他担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

—葛兆光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经纬华夏

◎内容简介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着这一发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超越五千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许倬云超越昨日之我的托付之作

-九十三岁高龄迎难而上,一部超越昨日之我的总结性作品

-七十余年的研究生涯,用二十万字圆满收官

-八易其稿,融汇学术界前沿成果,呈现毕生所思所得

-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平实语言,回归学问的本真境界

★传承《国史大纲》《乡 土中国》的文明通论

-一部真正面向新读者、写给新世代的文明通论

-大时代、大历史,在宏观格局中读懂中国文化的精微之处

-超越王朝更迭,以历史趋势叙述华夏文明的成长和成型

-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历史,以自身经历叙述对华夏大地的深情

★ 探寻华夏文明延绵永在的根本动力

-一部超越教科书的华夏新史,细述文化群体的多种起源与丰富样貌

-解释华夏文明历经劫难,仍能延续至今、延绵永在的奥秘

-透过历史迷雾,讲述中华文化的真谛,真正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充满温情与期盼的对话,审视现代人的结构性焦虑、困境,在文化中获取应对的方式

◎学者推荐

如果说《万古江河》犹如一幅构图细密、笔触重厚的西洋油画,那么本书更像浓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国山水。现代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中西文化完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检审、相济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许先生一直是一位前瞻者,他从前现代走来,身处现代文明的漩涡,窥见了许多后现代的问题。这位世纪老人的警世恒言,处处散发着思想的辉光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倬云先生深受《乡土中国》启蒙,与费孝通先生心思同调,眼界则更趋宏阔。《经纬华夏》作证,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传,无需师承而特达自兴。从《乡土中国》到《经纬华夏》,两代学人,两盏学灯。

——张冠生,学者、费孝通先生晚年助手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以简驭繁,讲述“华夏”共同体的前世今生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回应现实困局之作

-----------------------------------------------------------

1.大问题:中国如何成为中国

“华夏”自古如此,天经地义吗?族群、习俗、教育……如何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讨论它,既可从今溯古,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从古到今,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能惹出民族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主义理性。此时,“历史”开始像双刃剑,关键在于史家的立场、角度、方法。为解此难题,许倬云重新追溯上下五千年历史,梳理这个“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的错综历史,回应中国如何成为中国。

2.大历史、大判断:穿越纷乱的历史线头,下“截断众流”的大判断

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这本书不从单独事件着眼,而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来观察整体的变化,紧抓四大变量——政权、经济、社会与文化,考察中国历史的复杂体系,同时快刀斩乱麻,在纷繁线头中,穿透历史,下大判断。

3.“二年刀圭,三载疗治,长夜不寐,随时思索”:许倬云回应现实困局之作

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这本书不是为了借历史引出民族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希望通过历史认识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念。

4.葛兆光长文解读

附葛兆光万字解读,提要钩玄,讲透“华夏”问题的来龙去脉。

----------------------------------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

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往里走,安顿自己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八岁以后我坐在竹凳上,但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

“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们如果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和灵魂。”

90岁史学大家许倬云,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本书,从今天开始安顿自己的心。

【编辑推荐】

◆ 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无法安顿自己的心。

◆ 如何过真正有力量的生活?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该怎么办?

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万古江河》作者、90岁史学大家许倬云写给年轻人的人生哲学,告诉你如何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

◆ 史学大家许倬云曾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其作品曾获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被清华校长送给每一位2019级新生。

◆ 特别收录许知远在《十三邀》对许倬云夫妇的专访,讲述许先生“往里走,安顿自己”的人生历程。

◆ 精装全彩印刷,收录独立艺术家赵向前多幅插画作品,并附许倬云先生金句。

◆ 随书附赠版画大师杨宏伟同名微缩版画。

◆ 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本书,从今天开始安顿自己的心。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