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名师集结:中国史学界最权威名师集结,大家讲给大家的中国通史,带你最近距离体会中国最高等学府的精彩大师课!
2. 全面通史: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国历史,读这套书就够了!
3. 通俗读本:通俗易懂,篇幅适中,与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写法完全不同,从故事与话题中抽丝剥茧,在轻松阅读中学习知识!
···················································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多位当下中国史学界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学习中国历史的极佳读本。
····················································
推荐语
学习历史很重要,尤其是学习本国的历史。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要机械地背诵年代、记住人物,对历史事件如数家珍,而是要看到历史的精神、变化的过程和人类的未来,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套《中国通史大师课》,是由很多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共同撰写的,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人,他们的设想和所写下的内容,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知识的盛宴。
——葛兆光
数千年的波澜壮阔,浓缩在了几十个小时的讲述中,又浓缩在了这60万字的小书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唯有田野考古与案头卷帙的发现之美,更难得的是有每位讲者的多维思辨之美。历史,因不断被解读阐释而更显厚重,更富魅力。看似与当下生活相疏离的“无用之学”,恰是我们精神家园中文明给养的无尽源头。
——许宏
《中国通史大师课》集聚了众多优秀史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多年的研究心血,从大的历史视野和历史脉络出发,结合具体入微的历史细节,探讨、梳理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作者们以正确的历史观、严谨的历史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会大众奉献了一套启迪智慧的精品佳作。
——卜宪群
从二里头到二里岗,再到殷墟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数百年间中原王朝文明的兴替流变。《最早的帝国:二里岗文明冲击波》以全球文明史的视角,突破成说,从二里头文明晚期讲起,再从早商城市到王畿布局,从帝国中央到周边辐射,剖析既往商文化建构,重新解读二里岗文明,再构广域王权国家体,进而形成“二里岗早期帝国”说。
“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而考古学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也许难说二者谁更“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已经殊为精彩,蔚为大观。20世纪的考古发现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看法。
全书从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亲历者的角度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带领读者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这一个个现场如同“时间胶囊”,展现了中国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提供了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给予我们另一种观察中国文明的视角。
书中图文并茂,尽可能将考古报告中的位置示意图、平剖面图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结合起来,为读者还原一个现场的原境,并提供背景知识、发现过程、延伸阅读、博物馆展品等信息,将专深的考古报告、学术研究转化为面向普通读者的知识读物,可供对历史、考古有兴趣,以及有意参观遗址博物馆的读者阅读。
公元前2000 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 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 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 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编辑推荐】
青铜器为何在早期中国具有重要地位?青铜冶铸技术最早在哪里发现,传播路径是怎样的?青铜礼器为何是文明的标志?青铜文明为什么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是极其重要的概念?青铜铸造技术在文明进程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本书梳理龙山时代晚期到商代前期的考古材料,为大家讲述青铜如何在中国发现,并对后世礼乐中国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解读早期中国”系列第三本。在《何以中国》和《大都无城》之后,考古学者许宏将视野扩大到史前东亚大陆核心地区,以青铜为着眼点,对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进行了梳理。充分发挥考古学材料的优势,一眼看尽青铜对早期中国的影响。早期中国对外来技艺的吸收和改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基因传统和内涵。
【内容简介】
礼乐制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青铜礼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载体和标志,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许宏在本书中,梳理了中国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从原始铜合金到红铜、青铜的考古发现,捋清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一千多年青铜技艺发展的脉络,勾画了东亚大陆青铜文明画卷的卷首,追溯“青铜中国”的肇始。
何为“城”?
中国最早的“城”出现于何时?
为什么说作为圈围设施的“城”不限于城墙?
城池为何而建,如何兴建?
“大都无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信?
……
人类从穴居到走向开阔地带,再到筑城而居,城垣从无到有又消失,历史上象征着文明的每一步,伟大而深刻,没有比“城”更有烟火味道,更能给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了。有关中国历史上城池、城邑、城郭的变迁,无疑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主题。
作者的视角从距今9000年的中国最初的城池问世开始,下及秦汉帝国的城市体系,直至明清两代,分为16章,通过历代城池的营建和使用,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盛;并和读者一起,探寻自然与社会中的古人行为,梳理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大历史”有更明晰的把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全书体量不大,但视野宏阔,9万余字,配有130多幅图片,图文互读,深入浅出。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 、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编辑推荐
1. 名师集结:中国史学界最权威名师集结,大家讲给大家的中国通史,带你最近距离体会中国最高等学府的精彩大师课!
2. 全面通史: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国历史,读这套书就够了!
3. 通俗读本:通俗易懂,篇幅适中,与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写法完全不同,从故事与话题中抽丝剥茧,在轻松阅读中学习知识!
···················································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多位当下中国史学界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学习中国历史的极佳读本。
····················································
推荐语
学习历史很重要,尤其是学习本国的历史。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要机械地背诵年代、记住人物,对历史事件如数家珍,而是要看到历史的精神、变化的过程和人类的未来,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套《中国通史大师课》,是由很多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共同撰写的,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人,他们的设想和所写下的内容,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知识的盛宴。
——葛兆光
数千年的波澜壮阔,浓缩在了几十个小时的讲述中,又浓缩在了这60万字的小书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唯有田野考古与案头卷帙的发现之美,更难得的是有每位讲者的多维思辨之美。历史,因不断被解读阐释而更显厚重,更富魅力。看似与当下生活相疏离的“无用之学”,恰是我们精神家园中文明给养的无尽源头。
——许宏
《中国通史大师课》集聚了众多优秀史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多年的研究心血,从大的历史视野和历史脉络出发,结合具体入微的历史细节,探讨、梳理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作者们以正确的历史观、严谨的历史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会大众奉献了一套启迪智慧的精品佳作。
——卜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