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撰写的日记,由许渊冲生前亲自整理、批注和修订,一字未改。
全书完整呈现1938-1946年间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南渡北归的壮阔历程。透过许渊冲细腻的笔触,可以触摸中国教育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学府——西南联大最真实鲜活的样子。
本书是许渊冲借给我们眼睛和耳朵,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非常年代,像真正的联大学生一样上课、考试、娱乐、恋爱,零距离领略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这些大师的风采,八卦他们的逸闻。本书特别增加了人物索引,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八卦。
许渊冲以亲历者视角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青春,更是一个民族在最黑暗时刻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史诗。这本日记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日记中呈现的“战火中的读书声”。当战火将长沙烧成火海,西南联大的学生顶着敌人的炮火转移。当日军频繁空袭昆明,联大师生从废墟中捡回书本,在跑警报的间隙坚持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在生死边缘迸发的学术坚守,印证着战火中淬炼出的文化脊梁。
日记特别收录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将那段"刚毅坚卓"的岁月立体还原。
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造就了最棒的西南联大。就让这本日记带我们重回那段传奇岁月,具体感受下什么叫中国大学的天花板。
*西南联大真实日常又有趣的大揭密
*透过联大人弦歌不绝的动荡青春,触摸先辈顽强不屈的灵魂
*收录了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立体还原"刚毅坚卓"的岁月
*附录杨振宁教授所作序言和信札,从另一个角度回顾那段青春故事
这是许渊冲先生古代经典诗歌英译的首次单独结集,精选中国历代重要的诗歌作品500余首,依朝代分为十册。
本次结集采用汉英对照的方式,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考虑古今读音之别,并有生僻难认字,中文部分皆加注音。
西南联大校歌中唱道:“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有烽火硝烟的乱离,有捐躯国难的悲壮,有“中兴业,需人杰”的呐喊,有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璀璨的华章……“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渊冲回忆录——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从翩翩少年到“诗译英法唯一人”。追忆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锺书、沈从文、卞之琳等大家风采,怀想杨振宁、朱光亚、何兆武那一代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名师挚友,趣事轶闻,于狂狷意趣与家国情怀中重现那个独一无二的年代。
国家危难时刻,中国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尽显于此。
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在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上说:“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说,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可以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联大8年,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联大人参与研究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计算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用这来形容那个时期的西南联大人才辈出的场景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本书精选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性散文集,内容涵盖许先生对西南联大里老师、同学、生活的回忆,全方位展现西南联大里的态度风骨与校园生活。
联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兴业的人杰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一粒沙中见世界。本书就想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现实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来。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撰写的日记,由许渊冲生前亲自整理、批注和修订,一字未改。
全书完整呈现1938-1946年间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南渡北归的壮阔历程。透过许渊冲细腻的笔触,可以触摸中国教育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学府——西南联大最真实鲜活的样子。
本书是许渊冲借给我们眼睛和耳朵,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非常年代,像真正的联大学生一样上课、考试、娱乐、恋爱,零距离领略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这些大师的风采,八卦他们的逸闻。本书特别增加了人物索引,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八卦。
许渊冲以亲历者视角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青春,更是一个民族在最黑暗时刻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史诗。这本日记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日记中呈现的“战火中的读书声”。当战火将长沙烧成火海,西南联大的学生顶着敌人的炮火转移。当日军频繁空袭昆明,联大师生从废墟中捡回书本,在跑警报的间隙坚持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在生死边缘迸发的学术坚守,印证着战火中淬炼出的文化脊梁。
日记特别收录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将那段"刚毅坚卓"的岁月立体还原。
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造就了最棒的西南联大。就让这本日记带我们重回那段传奇岁月,具体感受下什么叫中国大学的天花板。
*西南联大真实日常又有趣的大揭密
*透过联大人弦歌不绝的动荡青春,触摸先辈顽强不屈的灵魂
*收录了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立体还原"刚毅坚卓"的岁月
*附录杨振宁教授所作序言和信札,从另一个角度回顾那段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