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编著的书籍

信任论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这是一部思想清晰度很高的学术著作。我在这里说起“清晰度”,是因为我想起了【如今的城市中已变得很差的空气能见度。偶尔能看见远处的山,便会心生喜悦,读此书时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

.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建议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反过来从最后一章“杀熟”开 始 。衡量一种理论的穿透力就看它能否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底部。 】

.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信任论》的出版,会为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启发。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积三年之努力所著《信任论》是国内对这一领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正如识者所言,该书固然“学院气”甚农,却【不挡其清晰的思想对现实的穿透力。 】

.

(《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这本书虽说是学术著作,却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其手起刀落的文笔带给人一种知性的紧张和清晰。称得上是本土学术研究对当代生活的一个贡献。

.

(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信任论》旁征博引,融古贯今,揭示了信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现象之间的联系。

.

卖书商人罗振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

代价论

《代价论》从社会学角度立论,通过大量日常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社会行动后果评估中的代价问题。立意新颖,主题鲜明,问题意识明确。书中理论铨释和经验分析结合得紧密,许多见解发人深省,一反时下社会学著述中只有现象描述不见观点的流弊。评估社会行动的代价,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价值进行综合思考,权衡得失利弊,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代价伦》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把“代价”或“成本”这一常常被认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重新纳入社会学的视野,充分显示以社会学的眼光把握和权衡各种制度与行为的代价,是大有裨益的;第二,写作深入浅出,将高深的学理娓娓道来,丝毫不带有当今学术论文的八股气息。一是深刻,二是好读。单凭这两点,就颇值得一阅。

王小波:本书作了比较充分的文献准备,文本亦好。更重要的是所论的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这在现今的学界颇为难得,所以应该算本好书。好书需要批评,这才算正常的学术生活,坏书需要炒作,这才能骗到老百姓的钱。……(本书)中,最让我不满意的是论及乌托邦的一章。……乌托邦的弊端在于它是种极端的管束主义,这种管束常常要了人的命。(摘自其1997年书评)

陈心想(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资深研究员):这书一读就永远难忘。本书当年在大学生中很火,我本科就读的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一个师弟,把这本书认真读了很多遍,感想和心得写得密密麻麻。那是几年后我见到的,也第一次领教一本书能读“破”到这个程度。我读时已经是1998年,没想到和那位师弟一样,阅读心得也密密麻麻写满全书。

田方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代价论》是我在学生时代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从宏大的制度设计到微观的个体决策,作者深入剖析了众多案例中的得失与取舍,为我们理解社会的常态与变迁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视角。在社会研究日趋实证化的今天,《代价论》却饱含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趣味。它提醒读者社会科学不仅属于科学家族,也是哲学和艺术的产儿。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代表作,提高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奖书籍。

★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学勤、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学良、《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敬重推荐!

★罗辑思维十月全线热推,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全面力荐

信任论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这是一部思想清晰度很高的学术著作。我在这里说起“清晰度”,是因为我想起了【如今的城市中已变得很差的空气能见度。偶尔能看见远处的山,便会心生喜悦,读此书时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

.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建议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反过来从最后一章“杀熟”开 始 。衡量一种理论的穿透力就看它能否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底部。 】

.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信任论》的出版,会为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启发。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积三年之努力所著《信任论》是国内对这一领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正如识者所言,该书固然“学院气”甚农,却【不挡其清晰的思想对现实的穿透力。 】

.

(《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这本书虽说是学术著作,却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其手起刀落的文笔带给人一种知性的紧张和清晰。称得上是本土学术研究对当代生活的一个贡献。

.

(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信任论》旁征博引,融古贯今,揭示了信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现象之间的联系。

.

卖书商人罗振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

《科场现形记》

本书为《科场现形记》的续编,由郑也夫教授汇编北京大学及其他学校学生的社会学课程调研论文而成,从具体案例出发对中国教育存在的怪现象进行深入反思,深刻剖析了中国教育的误区和弊端。

本书包括五编,分别为:“高考与中考”“体美与科举”“大学的多副面孔”“高中的现在进行时”“留守 、陪读及其他”。通过身处中国教育深处、前沿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思和观察、剖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综合面貌。关于中考、高考,招生、入学,大学学习和生活,落榜生的艰难选择,偏远地区学生的留守和寄读,作者们以切近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了即使不够全面但仍然真实而震撼人心的“报道”,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编辑推荐】

1.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汇编的社会学课程学生调研论文系列。杨东平、刘苏里、雷颐、熊丙奇等知名学者联合推荐。薛涌作序推荐。

2.通过身处中国教育深处、前沿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思和观察、剖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综合面貌。

3.故事性强,令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受和回忆,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和阐释。

4.本书第一编《科场现形记》出版后至今,在青年学子和纸质、网络媒体上颇受好评,影响较大。

【名人推荐】

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的同学们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杨东平

“现形”,指的是表面光鲜事物,轻轻一拨,便现出原形。盖因“现形”事物,没有价值根基,违背自然之理,虽得逞一时,终禁不住深究。若此事物关乎未来国族命运,其得逞一时之代价,无法不让先觉者奋臂一呼,试图唤醒民众和肉食者。对也夫教授的努力,投以敬仰,但并不乐观。教育领域之形早现了,上下仍捧着皇帝新衣剧目自娱自乐。悲夫!

——刘苏里

社会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样,最重要的是“材料”。没有“材料”的宏论,只是空中楼阁。《科场现形记》的作者们,确切说是调查者们,以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对中国教育现状做了一次“抽样调查”。一篇篇调查,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张张“切片”。

——雷颐

这本书取名“科场现形记”,盖因当今中国,随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中国大学生已多如牛毛,可高考思维还是科举思维,而围绕“科举”,高考以及教育全异化为应试、竞技,教育走到完善人、发展人的反面。

——熊丙奇

教育是一个全民话题,其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有关当代中国教育的探讨已经很多了,《科场现形记》一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做观点褒贬、是非评判,而是以讲故事、摆事实的方法,直接呈现当代中国教育的面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有些是“奇观”、“怪相”,难得一见,但更多的就发生在你我身边,是平日里司空见惯了的,然而,如果将这些“寻常事”掰开揉碎、细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乃至“不合理”之处。这样的“问题化”绝非小题大做,它能促使我们常常反思、时时警惕,指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避免陷入思维盲点。当代中国教育尤其需要这样的“问题化”。

——小小西(豆瓣读者)

《科场现形记》还是一部充满反思精神的作品,体现着深刻的社会关怀意识。编者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着深厚的关怀,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读完每一篇文章之后,我都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去回味和反思的冲动。多数文章的主旋律是调查和表述事实,作者的评论和反思只占其中较小一部分,这正好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相信读者们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或多或少会就文章论及之事有一些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进一步,可能会对我们当今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产生新的认识。虽然作者们并未在行文中明显流露出批判的意味,但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们心中。

——iop-Nancy(豆瓣读者)

---------------

郑也夫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科场现形记续编》,2018

《论文与治学》,2018

《城市社会学》(第三版),201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16

《文明是副产品》,2015

《代价论》,2015

《信任论》,2015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2013

文明是副产品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 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易中天

郑也夫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学者,因为他从不人云亦云,总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此,尽管我已经不再推荐他人作品,也尽管并不完全认同郑先生的结论,仍然郑重建议诸位阅读本书。我相信,这部力作将开拓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甚至改变我们的某些思维方式,诸君一定会受益良多。

梁治平

也夫教授的研究,有许多涉及人类生活的基,如信任,如人类行为的“基因”。这一次,他带给读者的是对文明起源的思考:婚姻制度、农业、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而且,像以往一样,他在我们习焉不察的地方提出问题,独具识见,富于想象,而辅之以细致的考辨和大胆的推论,在满足读者知识欲的同时,给我们以智力上的刺激。

陈嘉映

“文明是副产品”是个大论题,其中包含着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也夫通过婚姻制度、农业起源、文字起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来论证这个论题,这些研究既立足于扎实的学问,又处处兴发独到的见解。一向以来,我读也夫,既长了学问,又启发了思想。这本新书,虽然还只读了一部分,已感到收获格外丰厚。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