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祖先》内容简介:“神似祖先”,是近年来我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绝对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
时下,全球范围内,生物学家的作品正以浩大之势冲击着思想界、读书界,与此伴随,国外社会科学家已从对生物学思想的学习、消化,迈向融合、创新。近年来,这两类作品都被大批量地引入汉语读书界,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家对此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麻木,《神似祖先》终于打破了这种沉默。
《神似祖先》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这是一部思想清晰度很高的学术著作。我在这里说起“清晰度”,是因为我想起了【如今的城市中已变得很差的空气能见度。偶尔能看见远处的山,便会心生喜悦,读此书时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
.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建议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反过来从最后一章“杀熟”开 始 。衡量一种理论的穿透力就看它能否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底部。 】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信任论》的出版,会为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启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积三年之努力所著《信任论》是国内对这一领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正如识者所言,该书固然“学院气”甚农,却【不挡其清晰的思想对现实的穿透力。 】
(《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这本书虽说是学术著作,却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其手起刀落的文笔带给人一种知性的紧张和清晰。称得上是本土学术研究对当代生活的一个贡献。
(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信任论》旁征博引,融古贯今,揭示了信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现象之间的联系。
卖书商人罗振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为一直从事社会学研究并在中国社会学界颇受尊重的前辈学者,郑也夫教授通过讲述个人的治学经历和经验心得,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开启了一扇大门。什么是社会学?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有什么用?如何学习社会学?如何写作社会学论文?如何将社会学研究与现实社会、个人生活相结合?如何在社会学领域关注、思考、改善社会与人生?本书作为一部课堂讲授记录,既有生动活泼的事实案例和语言风格,又有全面而系统的专业介绍和深刻阐述,更有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和方法指导,对于社会学专业领域的新生,以及想初步了解和进入社会学门径的读者来说,是一部简明清晰、难易适中的入门读物。
素质教育是逻辑不通的昏话
高校扩招是通吃社会各阶层的障眼法
独子政策是高考热无法降温的根源
令全社会马首是瞻的官员高学历
过度复习是摧毁创造力的利器
情商对常人重于智商
意志力的缺乏是当代社会的精神癌变
科技史是打通文理的金桥
行政化与单一化是孪生兄弟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其姊妹篇《科场现形记》则从教育领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代价论》从社会学角度立论,通过大量日常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社会行动后果评估中的代价问题。立意新颖,主题鲜明,问题意识明确。书中理论铨释和经验分析结合得紧密,许多见解发人深省,一反时下社会学著述中只有现象描述不见观点的流弊。评估社会行动的代价,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价值进行综合思考,权衡得失利弊,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代价伦》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把“代价”或“成本”这一常常被认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重新纳入社会学的视野,充分显示以社会学的眼光把握和权衡各种制度与行为的代价,是大有裨益的;第二,写作深入浅出,将高深的学理娓娓道来,丝毫不带有当今学术论文的八股气息。一是深刻,二是好读。单凭这两点,就颇值得一阅。
王小波:本书作了比较充分的文献准备,文本亦好。更重要的是所论的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这在现今的学界颇为难得,所以应该算本好书。好书需要批评,这才算正常的学术生活,坏书需要炒作,这才能骗到老百姓的钱。……(本书)中,最让我不满意的是论及乌托邦的一章。……乌托邦的弊端在于它是种极端的管束主义,这种管束常常要了人的命。(摘自其1997年书评)
陈心想(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资深研究员):这书一读就永远难忘。本书当年在大学生中很火,我本科就读的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一个师弟,把这本书认真读了很多遍,感想和心得写得密密麻麻。那是几年后我见到的,也第一次领教一本书能读“破”到这个程度。我读时已经是1998年,没想到和那位师弟一样,阅读心得也密密麻麻写满全书。
田方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代价论》是我在学生时代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从宏大的制度设计到微观的个体决策,作者深入剖析了众多案例中的得失与取舍,为我们理解社会的常态与变迁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视角。在社会研究日趋实证化的今天,《代价论》却饱含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趣味。它提醒读者社会科学不仅属于科学家族,也是哲学和艺术的产儿。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代表作,提高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奖书籍。
★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学勤、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学良、《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敬重推荐!
★罗辑思维十月全线热推,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全面力荐
本书为《科场现形记》的续编,由郑也夫教授汇编北京大学及其他学校学生的社会学课程调研论文而成,从具体案例出发对中国教育存在的怪现象进行深入反思,深刻剖析了中国教育的误区和弊端。
本书包括五编,分别为:“高考与中考”“体美与科举”“大学的多副面孔”“高中的现在进行时”“留守 、陪读及其他”。通过身处中国教育深处、前沿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思和观察、剖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综合面貌。关于中考、高考,招生、入学,大学学习和生活,落榜生的艰难选择,偏远地区学生的留守和寄读,作者们以切近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了即使不够全面但仍然真实而震撼人心的“报道”,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编辑推荐】
1.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汇编的社会学课程学生调研论文系列。杨东平、刘苏里、雷颐、熊丙奇等知名学者联合推荐。薛涌作序推荐。
2.通过身处中国教育深处、前沿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思和观察、剖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综合面貌。
3.故事性强,令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受和回忆,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和阐释。
4.本书第一编《科场现形记》出版后至今,在青年学子和纸质、网络媒体上颇受好评,影响较大。
【名人推荐】
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的同学们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杨东平
“现形”,指的是表面光鲜事物,轻轻一拨,便现出原形。盖因“现形”事物,没有价值根基,违背自然之理,虽得逞一时,终禁不住深究。若此事物关乎未来国族命运,其得逞一时之代价,无法不让先觉者奋臂一呼,试图唤醒民众和肉食者。对也夫教授的努力,投以敬仰,但并不乐观。教育领域之形早现了,上下仍捧着皇帝新衣剧目自娱自乐。悲夫!
——刘苏里
社会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样,最重要的是“材料”。没有“材料”的宏论,只是空中楼阁。《科场现形记》的作者们,确切说是调查者们,以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对中国教育现状做了一次“抽样调查”。一篇篇调查,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张张“切片”。
——雷颐
这本书取名“科场现形记”,盖因当今中国,随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中国大学生已多如牛毛,可高考思维还是科举思维,而围绕“科举”,高考以及教育全异化为应试、竞技,教育走到完善人、发展人的反面。
——熊丙奇
教育是一个全民话题,其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有关当代中国教育的探讨已经很多了,《科场现形记》一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做观点褒贬、是非评判,而是以讲故事、摆事实的方法,直接呈现当代中国教育的面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有些是“奇观”、“怪相”,难得一见,但更多的就发生在你我身边,是平日里司空见惯了的,然而,如果将这些“寻常事”掰开揉碎、细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乃至“不合理”之处。这样的“问题化”绝非小题大做,它能促使我们常常反思、时时警惕,指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避免陷入思维盲点。当代中国教育尤其需要这样的“问题化”。
——小小西(豆瓣读者)
《科场现形记》还是一部充满反思精神的作品,体现着深刻的社会关怀意识。编者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着深厚的关怀,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读完每一篇文章之后,我都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去回味和反思的冲动。多数文章的主旋律是调查和表述事实,作者的评论和反思只占其中较小一部分,这正好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相信读者们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或多或少会就文章论及之事有一些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进一步,可能会对我们当今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产生新的认识。虽然作者们并未在行文中明显流露出批判的意味,但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们心中。
——iop-Nancy(豆瓣读者)
---------------
郑也夫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科场现形记续编》,2018
《论文与治学》,2018
《城市社会学》(第三版),201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16
《文明是副产品》,2015
《代价论》,2015
《信任论》,2015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2013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中国本土学者首部系统解释“消费”的著作。书中直指在温饱满足的“后”物欲时代,当空虚和无聊袭来,我们的精神该何处安放?是用“买买买”的过度消费来充填物欲;还是寻求其他刺激,酗酒或是吸毒。郑也夫独辟蹊径从消费的角度入手,完整而富有逻辑地对消费机制和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社会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物质炫耀已走到尽头,人类可以用游戏代替“无休止的过度消费”,让人在“游戏”中实现自我。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视角独特,行文畅达,兼具解释、批判与建构三重功能。或许一部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多少有助于人们在精神上获得解放。
《给理想一点时间5》是凤凰网博报博文精选集系列丛书的第5本,本系列丛书自2012年1月出版第一集以来,每半年出版一册,目前已经出版四册,共收录茅于轼、柴静、葛剑雄、贺卫方、刘瑜、雷颐、闾丘露薇、许小年、鄢烈山、袁伟时、章立凡、张千帆、张维迎、朱大可等近百名各界博主的两百多篇优秀博文。
本套书选编标准力求多元、包容、开放、精美,所选文章风格多样,书中入选博文作者既有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名人大家,也有一心观察生活写好文章的普通作者,编选原则认文不认人,力求每一篇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印制精美,内容谈古论今,西为中用,全方位、多角度关注中国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中国人重新寻获精神寄托和灵魂港湾提供另一种可能,是阅读和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启蒙之作。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 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易中天
郑也夫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学者,因为他从不人云亦云,总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此,尽管我已经不再推荐他人作品,也尽管并不完全认同郑先生的结论,仍然郑重建议诸位阅读本书。我相信,这部力作将开拓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甚至改变我们的某些思维方式,诸君一定会受益良多。
梁治平
也夫教授的研究,有许多涉及人类生活的基,如信任,如人类行为的“基因”。这一次,他带给读者的是对文明起源的思考:婚姻制度、农业、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而且,像以往一样,他在我们习焉不察的地方提出问题,独具识见,富于想象,而辅之以细致的考辨和大胆的推论,在满足读者知识欲的同时,给我们以智力上的刺激。
陈嘉映
“文明是副产品”是个大论题,其中包含着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也夫通过婚姻制度、农业起源、文字起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来论证这个论题,这些研究既立足于扎实的学问,又处处兴发独到的见解。一向以来,我读也夫,既长了学问,又启发了思想。这本新书,虽然还只读了一部分,已感到收获格外丰厚。
暂无简介
Anthology containing:
反思的年代 萧功秦含 章 集 张汝伦河东辑 止庵痕迹 朱正琳后而立集 葛剑雄脚步集 陈思和精神的年轮 雷颐看澜集 葛兆光另一种理想主义 许纪霖旁观集 何怀宏沙葬 郑也夫三十功名尘与土 何光沪生活与思考 俞吾金文明就是讲道理 钱满素寻找他山的历史 钱乘旦与时代同行 徐友渔愿作如是观 陈家琪远去的文学时代 黄子平
※罗辑思维罗振宇力荐《吾国教育病理》的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的种种怪象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神似祖先》内容简介:“神似祖先”,是近年来我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绝对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
时下,全球范围内,生物学家的作品正以浩大之势冲击着思想界、读书界,与此伴随,国外社会科学家已从对生物学思想的学习、消化,迈向融合、创新。近年来,这两类作品都被大批量地引入汉语读书界,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家对此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麻木,《神似祖先》终于打破了这种沉默。
《神似祖先》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