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更不是企业文化不行,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本书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等等。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内容简介:金融海啸百年一遇,宏观调控无法掌控,管理者真正每日头疼的不是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放倒企业巨人的恰恰是由于管理常识缺乏所引发的执行缺失、沟通不畅、绩效不振等企业“常见病”。《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易懂的、可学的方法让管理者从低效的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
点击链接进入:
《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管理》
《从现在出发:大学生的七项修炼》
《手比头高》
暂无简介
自《领先之道》2004年出版之后10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对企业保持领先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敏感性。因为在一个过度竞争、急剧变化、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普及的速度如此之快的年代,保持领先的确成为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在这又一个10年中,中国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驱动,另一方面因为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当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西方企业发展出现困境的时候,中国企业依然强劲增长,这是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
事实上,无论身处何地,企业发展需要自己做出选择,是选择持续超越自我,还是选择固步自封。企业自身做出何种选择,我们无从知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全神贯注、细心倾听企业发自内心的每一种声音,感受和理解企业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这种倾听说明了本书的目的。
如果说本书第1版是研究企业如何领先,那么在本书重版之际,我们还把这些领先企业是否能够持续领先的问题引入,并通过对这些企业10年来的实践做一个简单的透视,以帮助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领先企业的成长之路。
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候,持续增长会遭遇挑战,需要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寻找企业成长的下一个机会。
在每个危机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成功的企业,在我自己的研究和学习中,我始终对那些经历了数次变革、渡过各种危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充满敬意,如亨利·福特与福特汽车、盛田昭夫与索尼、鲁伯特·默多克与美国新闻集团、约翰 D. 洛克菲勒与美孚石油、老托马斯·沃森与IBM、罗伯特·伍德拉夫与可口可乐,我相信还有许多人和许多公司战胜了经济危机。
从这些行业背景截然不同、个性迥异的公司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些公司都有共同的重要特征:
坚信增长才是最重要的,增长不受环境的影响。增长是一种理念,并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它们的行动。
财务必须保守,只有资金的运用是高效能的,才真正具有安度危机的基础。
释放员工能量,靠员工来取得事业的成功。
用低价格出售高品质的产品。
坚持贴近客户,要求企业必须成就顾客而不是自己。
以创新超越危机。
树立信心,稳健财务,带领员工,为顾客提供期望的优质低价产品,让企业安然渡过经济危机,是领导者的职责,经营者意志的体现。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市场?中国企业如何面对竞争?常常有人试图运用成熟的营销理论来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也有人试图通过学习成功的跨国企业的个案,来为自己的企业找到可以运用的经验。其实,企业需要的是自己面对市场的思考,自己面对市场去选择和行动;不是现成的理论,也不是别人的经验。
本书是关于中国市场思考的书,对战略、渠道、品牌、价值链、营销团队、服务、营销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营销需要回归基本层面,战略需要务本;渠道优于品牌,品牌是能力而非梦想;竞争的基础是价值链,而价值链需要共享;业务员时代终结意味着营销团队时代开始;服务必须增值,因为免费服务会吓跑你的顾客。虽然这些都是市场最基本的概念,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知道: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候,做好基本层面才可以面对变化。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成为行业先锋的企业以及转型成功的企业都必须面对持续成长的选择,正如30年来的中国一样,当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如何持续成长成为根本性的问题。本书从全新成长模式——价值型企业模型的提出展开,围绕着战略、执行和文化三个重要的领域描述了价值型企业在这三个领域中的基本内涵,以及成为价值型企业的路径。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价值模型的提出,力图概括3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了解中国企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得以成长的价值判断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构建价值型企业的模型,描述价值型企业的共性特征和核心能力。第二部分提出价值战略的方向,提出价值战略思维的三个基本维度:价值增长、突破边界、回归终端。第三部分探讨如何完成价值实现,明确必须在中国本土市场领先,融合新的驱动要素,重塑新的管理。第四部分是如何实现价值持续,探讨真正具有全球化的企业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和文化基础。
事实上,在正在发生的未来面前,中国企业如何成长为价值型企业,如何获取商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不管你的企业业绩如何,你都可以让你的企业成为价值型企业。
从2013年到2016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三年持续的转型变革。这种战略转型与组织转型双驱动的转型方式难度极大,需要全体员工特别是经理人的完全改变,在转型的同时,公司的盈利要保持增长。在产业属性、业务领域、组织模式、时间效率以及盈利增长五个维度中,同时展开转型,这对于每个成员的要求和影响非常巨大。
唯有上下同欲,才会取得转型的效果,因此必须找到达成共识的方式,让上上下下的同事们可以完全、清晰以及无误地倾听到公司的声音,能够让我们的立场、选择以及策略可以直接传递到每一个经理人那里,所以陈春花老师决定采用写内部交流信的方式,把自己对于每个时期重点关注的问题、核心策略以及明晰的立场告诉大家,也通过内部交流信,让内部外部得以统一认知。
除了交流信之外,公司还采取读书会、培训、会议、参观学习、创新竞赛以及研讨等多种形式。这一系列的沟通行动,让每一个成员与公司战略以及公司的转型高度关联;在业务目标、工作重点、信息输入及关键输出方面息息相关,相互影响;让整个团队时刻关注、实时跟进外部环境的变化。密集地彼此交流、相互探讨,使得团队成员对转型、战略以及行业和市场的趋势达成共识,这样的共识有助于大家形成紧迫感,有利于促成大家行为的改变,使得战略转型与组织转型能够有效地展开并获得成效。
管理是否到了终结的时候了?曾经的时代巨人都显得非常力不从心,那些原来成功的管理模式,如今都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负担。组织的臃肿,层级的复杂,条块的划分,让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望而却步,优秀人才不断流失,企业的创造力逐渐丧失。
工业时代的管理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越来越无能为力。管理需要在互联网时代提供新的范式,一种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的新范式。互联网带来的个体价值的崛起和市场的快速变化,让整个组织管理需要转型,当组织能够为个体提供价值贡献的时候,这个组织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管理本身更需要强化,而不是淡化或者去管理化。因为,个体价值崛起,更需要平台与导引;创新与创造力如何转换成真正的价值更需要加以推动;而价值观演变剧烈更需要明确价值判断。“我”如何成为“我们”?“个体价值”如何成为“整体价值”?是管理新范式必须要解决的命题。
管理学的春天才刚刚到来,期待通过互联网时代管理新范式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能够真正去理解管理所能创造的价值,以及所必须面对的改变。
科技的高速发展、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幻莫测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影响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然而总是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年复一年的赢利和增长。他们从来都关注那些最基本的要素,从来都可以回归到基本层面上做努力,这也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这些成功的秘诀正是规律性的认知,是有关“经营的本质”的判断与行动。
企业活动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化繁为简,透过复杂的商业现象找到企业经营中的基本要素,并让公司里的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从而使他的行动与这些最基本的要素相关。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感到公司经营的这些最基本要素与他的工作息息相关,并从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公司也会因此获得赢利性的成长。
经营的基本元素只有四个: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具有人性关怀的赢利。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并且可以培养自己沿着这四个要素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思维习惯。所以对于战略、营销、产品、价值链、服务、品牌本质的认识,都是基于对这四个基本元素的理解。本书想告诉读者的是:企业经营活动遵循着自己的本质规律,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企业就掌握了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能力。
理解企业经营的本质,掌握正确的经营逻辑,从顾客的立场出发,有效运用战略、营销、产品、服务、价值链以及品牌的基本价值,让企业可以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
今天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要确保组织可以跟得上环境的变化,让组织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如何让组织成员具有创造能力,感受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是组织驾驭不确定性的根本解决之道,也是最为核心的组织管理与领导力挑战。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时代,一方面个体变得更加强大,个体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信息以及独立的程度,使得个体更加明确地了解到自己需求与价值;另一方面组织变得更加强大,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平台、机会以及聚合影响力的程度,使得组织更加明确地了解到自己的属性与价值。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存在,却有着另一层意义需要我们理解,那就是拥有强大个体的组织,会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来驾驭不确定性,而强大的个体更需要嫁接在一个强大的组织平台上,才会释放出个体巨大的价值。
在一个以互联和数字为特征的时代,企业的价值不是由企业创造的,而是由许多人一起创造的,包括员工、顾客、股份,以及相关产业链与价值共同体上的所有人。所以,企业领导者应该聚合企业内外部所有的资源、能力,集合大家一起来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集合智慧的时代。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老师,通过十年数字化组织管理研究与实践,从个人和企业两个角度,把数字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和个人成长之道拆分为:数字化及其对组织的影响、新个体、新“组织”、新价值、新知识5个部分。帮助人们透彻理解数字时代组织的本质和特点,认识组织的边界和新内涵;深刻理解领先企业如何能在新环境下迅速崛起,帮助企业寻找新价值的来源;通过激发更多创造力,重新构建发挥个体和组织价值的效能,创造价值共生组织形态的企业,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更好适应复杂、不确定的未来。
《价值共生》以数字化生存为背景,尝试梳理数字技术带来变化的场景下,完整呈现新的组织管理体系,深入探索组织价值重构的未来。
从个人角度,给身处数字化时代的职场人提供了详细的职业规划解决方案,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上都落脚在通过企业给自我赋能的基点上。通过对数字化时代的管理的解读,让读者认知到数字化时代超级个体,所需的基础能力。也充分说明了“个体”对于组织的价值,在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发展中将成为关键。
从企业管理角度,针对数字化转型的困难,从工作环境、组织、目标3个方向,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管理层需要做好四个改变、对管理层的三个要求、管理者要做好四件事。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的把握数字化转变的4个关键节点:从管控到赋能、从科层固化到平台利他、从分工到协同共生、从实现组织目标到兼顾人的意义,促使企业完成数字化过程中的新功能、新结构、新能力、新目标的转变。
本书针对数字化时代的管理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有最新理论的阐述,让大家对企业组织受到的冲击有新的认识,还依托持续跟踪研究华为、腾讯、海尔、新希望六和等50多家中国优秀企业,提出了切实可执行性的解决方案。
商业和企业的成长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并非在于它摧毁了一个旧传统,而在于它在建立一个新世界。但是,在这个新的商业世界里,有没有切实的对于管理真实的理解,有没有系统运作企业管理的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前20年中国企业是靠运气吃饭的年份,后20年中国企业则是靠实力说话的年份,获得实力的基础就是回归到最基本的层面去下功夫。
管理需要回到它基本的特性中,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从管理概念到组织概念的再思考,从组织结构的辨析到企业文化的再造,再到转型时期的管理,本书希望能够澄清管理者在这些基本的管理问题上的混淆;从企业领袖到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判断,本书希望能够为管理者界定生存的空间;从企业特性的判断到企业战略的选择,本书希望能够回到战略的基本意义上,即在符合企业特性的基础上做战略的选择;对于中国企业未来方向的思考只是想回到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中。
“所有的人都知道成功的方法,只有成功者去做”。也许我无法确定中国的企业能够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而使得自己能够持续发展,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像老鹰一样“蜕变”,能够关注最基本的要素并身体力行,那么成功的就是中国企业。
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人们对生存的空间却有了很多困惑: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这三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去理解和认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一边人们倾向于抛弃旧的僵化的说教,另一边人们却又不得不承认人是社会动物,在善与恶的颂扬和诅咒中显得游移不定。这样长期下去,人生价值的困惑,会使我们内心交织和纠缠着迷惘、焦虑,而无法关注外部世界,这样就会白白地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失去了人生奋斗的机会。因而我们非常希望,人们可以尽快走出价值困惑,而投身实现人生价值的创造中去。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从“认识你自己”开始,通过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人生自我价值、人生内在价值、人生应有价值”的分析与研究,来明确人生价值观在当今应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内容。然后在这个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去分析经济发展对人生价值观的冲击、震动、诱惑以及带来的痛苦,以期得出一个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人生价值选择的可行途径。
观念是灰色的,人的生活则常青。当我们拋弃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旧观念,重新确立符合人的发展的新观念之时,更重要的则是以这个正确的价值观,去做一座灯塔,照亮我们自我实现的路程。
新希望六和创立于1982年,历经30多年发展,成为中国*的农牧企业,也是*的农牧企业巨头,分子公司遍布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埃及、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2012年这家超大型企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环境持续恶化,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增长举步维艰。2013年,刘永好董事长将董事长职位交给女儿刘畅,并聘请陈春花老师出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CEO,开始了新希望六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实施组织变革、产销分离、激活个体,更是将公司从一家饲料加工商变为一家真正的生产动物蛋白的食品商。三年后的2016年一季报,净利同比增长28%,其中农牧业务盈利大增近400%,公司屠宰加工业务取得了84.73%的毛利增幅。 这三年新希望六和经历着战略转型与组织转型双驱动的转型方式,这需要全体员工特别是经理人的完全改变。在转型的同时,公司的盈利要保持增长。在产业属性、业务领域、组织模式、时间效率以及盈利增长五个维度中,同时展开转型。在本书中,陈春花老师回顾总结了如何使新希望六和改天换地的历程,既有只有CEO才能接触到的全面信息和一手资料,又有带领一家巨型公司大步向前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论。
写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为内心深刻的不安,这不安是从2004年年底开始的。一方面,中国企业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增长的事实导致很多企业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变化的事实又导致很多企业不知该如何应对。
我深信,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需要回归到顾客层面去做全面的改变和调整,而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基于变化,并且清醒地思考微利时代下的经营模式。借助以往的成功经验,也许不仅不费什么力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那样做无益于企业家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提高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
今天的企业若想获得成功就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和理解来指导行动,而必须摒弃旧有的习惯、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理解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远离竞争、超越竞争。唯有深刻领悟了这一点,企业才能深刻理解竞争的本质和竞争能力的实质内涵,才能从简单模仿、价格大战等低级竞争中走出来,真正获得价值增长的实力,从而与世界顶级企业在全球化的赛场上一争高下。
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认同企业文化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文化如何产生、如何发挥作用,甚至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些最基本问题的认识都非常模糊。深入到实践中就会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打造企业文化,所引发的事实是中国企业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导致很多企业因为无法确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和支撑的力量,从而无法获得持续成长而进入衰退甚至灭亡。
郭士纳在IT业井喷初期接手IBM,柔韧而坚定彻底地发动了一场企业文化变革,使得这家连年亏损的IT业“病狮”重振雄风。李东生在TCL遭遇国际化重创、面临亏损的危急时刻,开始了“鹰的重生”的企业文化变革,使得TCL可以扭转劣势重新获得行业和顾客的认可。
文化是种像钉子一样坚硬的“柔软”东西:实施起来十分艰难,但取得的效果却牢不可破。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一整套共享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至得以促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这种共同的行为模式则是企业文化最强大的力量之所在。企业文化直接决定着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有效性,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回答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市场瞬息万变,你是否痛彻于反应迟缓的层级结构,无法快速响应?
客户需要的是极致的体验,你是否苦于厚重的部门墙,无法有效整合?
客户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如何才能快速组织内外资源,协同共赢?
管理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提升效率。百年管理通过分工、分权、分利,带来了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的提升。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外部环境已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由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取得绩效的关键由"分"转向"合"。协同才能获得组织内外的系统整体效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未来。
协同管理的关键构成要素包括:(1)重构企业边界;(2)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3)找到组织内外协同的解决方案。
在生成协同管理的过程中,更需要找到协同的价值取向,并且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共生》,万物互联时代,组织管理奠基之作。
今天企业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持续的不确定性、无法判断的未来,以及万物互联所带来的更透彻的影响——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由内部转向了外部,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立存在,除非它能够把自己融入一个系统、一个共生结构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深入中国本土企业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提出继金字塔形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之后,未来的组织模式将会朝着“共生型组织”进化。这是一种基于顾客价值创造和跨领域价值网的高效合作组织形态,共生网络中的成员互为主体、资源共通、价值共创、利润共享,进而实现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高水平发展。
《共生:未来企业组织进化路径》详细阐述了何为共生型组织,并且通过解析共生型组织的四重境界,回答了如何构建共生型组织,旨在帮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面对当下的挑战,并学会以新的组织管理逻辑来激活组织和个体。
今天,数字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世界,颠覆并重塑着经济社会运行的传统模式。在本轮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与此同时,“建设数字中国”明确纳入我国“十四五”时期国家战略体系。蓝图已绘就,企业如何把握蕴藏其中的产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 时逢中国加入APEC三十周年,为深入总结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先进经验,为产业发展贡献长期价值,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精心组织产业研究领域专家编撰本书。全书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路径,以及数字化变革中的底层认知启示为导言,由数字经济篇、数字社会篇和数字治理篇三部分组成,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活与消费、碳达峰与碳中和、新基建与数字城市、乡村振兴等核心领域,全面勾勒“数字中国”全貌。 本书精彩呈现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脉络,同时选取了代表中国数字经济独特优势以及具有全球引领意义的样本企业予以解读,以揭示产业繁荣背后的企业成长路径,研判数字经济新发展方向。
刚刚创业的公司很有朝气,对市场以及内部管理均有很好的把握,但是却不能长寿;有高素质的人才、巨大的市场、合理的选择、有创意的领导人以及资金的支撑,可是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
我曾经从组织的战略角度看问题,也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然而都无法找到问题的实质。我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文化或者对文化和工作场所的关联性缺乏认识所造成的。事实上,我们感到企业有必要进行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变革,以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真正令人高兴的是,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企业文化建设,海尔集团的“海的文化”以及人人是“创客”的组织文化,TCL集团提出“鹰的重生”,联想集团的“发动机文化”,腾讯“通过互联网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文化,华为公司塑造全新企业文化的“华为基本法”等。这一切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又一个标竿的作用。
《高效能青年人的七项修炼》是陈春花老师写给青年学子的一本启迪性著作。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这个现代社会意味着变化、竞争和发展;意味着学习、进取和超越;意味着为现在付出汗水,为明天奠定基础;意味着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意味着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更意味着能够融入社会并贡献价值。
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你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而大学时光是人生活中最特别的时间段。因为当你拥有这段时光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具有知识的培育和知识的营养,具有开始人生征程的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大学时期所达成的高度,就决定着人生的高度,而这个高度就是你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一个标志。
企业组织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改善企业的组织流程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高成长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性,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对其管理效益影响非常大,在高成长企业中,组织结构的作用将会发挥更大的效力。
企业文化理论是研究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的重要工具,企业文化对改变企业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性、提升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高成长企业要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两者的关系,就必须注重文化的创新。
在改革开放30年多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中国涌现了一批知名企业,许多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增长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行业领先的企业。它们的高成长、经营哲学和组织文化、组织管理制度、运营模式、技术能力(标准)等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探索和评价的思潮中,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尤其是领先企业的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海尔、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领先企业被许多企业视为追赶的对象、模仿的典型,成为企业建立民族信心的力量和中国本土管理成功的标杆。这些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并在与西方前辈企业竞争中成长壮大的公司,为研究者深植于中国管理现实,观察和理解管理实践提供了成功实践的范例样本。
我们根据“领先企业本土管理思想导入的逻辑”,探索性地提炼“和、变、用”三个本土管理元素,其中“和”的管理元素包含聚和、联和、利和三个维度;“变”的管理元素包含自变、势变、量变三个维度;“用”的管理元素包含实用、适用、管用三个维度。通过借鉴波特价值链思想,探索性提出领先企业“和、变、用”管理价值链模型。
透过书中的想法和案例,读者将看到各种利益和威胁、挑战与竞争、机会与风险。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跨国分销零售商与中国消费群在价值链下游部分的现象,论述了跨国零售集团吸引消费群的经营手段、方式和原因;第二部分深入探讨跨国零售集团为维护自身发展的利益与中国制造商之间产生的矛和所追求的共同利益;第三部分比较中国分销零售商与跨国零售集团,对中国制造业现状和中国制造业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帮助中国分销零售商学习借鉴跨国零售集团的经营方式,以尽可能把握中国自己的消费群和制造商,获取跨国零售集团带来的国外市场。
无论是浩瀚的大洋、无际的天宇、变幻的冰川,还是活跃的企鹅、日月同辉的天空、深不见底的海,足以衬托人之渺小。自然即为自然而然,正是其不在意自己,随境而变,随遇而安,这样的“无我”,使其自由、独立而幸福。 作者用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触,与读者分享了一段自我省思的南极之旅,不仅展示了南极世界的神奇壮美,还通过对自然法则的思索体认出内心的真正追求。
为什么人们对禅修情有独钟,而且不遗余力、不计较个人得失地游说他人共同禅修呢?答案是“愿大家找到永恒的快乐”。 源于义明的帮助,作者和八位朋友到不丹静修。在不丹,作者终于了解到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珍惜拥有,感恩一切。不丹静修结束后,作者又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中,但为了让更多人在闲暇时刻有机会像她一样窥看禅修,她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写入这本书,以供更多寻求心灵健康的朋友做参考。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很多时候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更不是企业文化不行,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本书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