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内容提要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末,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大清国甲午战
败,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成,公元189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乘机胁迫软
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是继1842年的《南京条
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之后,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签订的第三
个不平等条约,从而完成了英占香港、九龙、“新界”的“三部曲”,中国
在香港地区完全丧失主权,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奇耻大辱。
本书正面展现了“香港拓界”那一页惨痛的历史,通过京师举人易君
恕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及与“新界”爱国志士
联合十万乡民奋起抗英保土而惨遭血腥镇压的悲壮义举,谱写了一曲中
华民族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1984年中、英两国发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向全
世界庄严宣布,定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百年国耻,一
朝雪洗。作家霍达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情投入了本书的创作,并
远赴香港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查阅历史资料数千万字,采访各界人士数
百人次,反复实地踏勘历史遗迹,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多
种艺术手段,潜心结构,历时三载,完成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
作家以浓烈的爱国激情,真实、生动、形象的笔墨,着力塑造了易君
恕、邓伯雄、邓菁士等爱国志士的英雄群像,对英国牧师林若翰、清朝总
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谭钟麟、港督卜力、辅政司骆克、警察司梅
轩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画亦各有独到之处。全书充盈着苍凉悲壮的史诗感,
谋篇恢宏,剪裁缜密,结构紧凑巧妙,情节起伏跌宕,文笔凝重典雅,是
近几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佼佼者。
《补天裂》出版之际,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二亿人民“炼石补天”之
时,国人捧读此书,蓦然回首上个世纪惨不忍睹的历史,更有其震撼人心
的现实意义。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