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十二讲》集中了马勇30年来研究晚清历史的心得,由整理其各地讲稿而来,通俗而亲和。作者跨越狭隘的立场,以史学家对历史的温情敬意,从东西文明至19世纪的演进、传统宗藩与现代国家的体制歧异,资本内在的冲动和抑制,涉入这场战争诸国的政治、民族心理,以及诸多被忽视的历史细节,重构了甲午战争的历史现场,展现了教科书未曾有过的新视点和新理解。
《给理想一点时间5》是凤凰网博报博文精选集系列丛书的第5本,本系列丛书自2012年1月出版第一集以来,每半年出版一册,目前已经出版四册,共收录茅于轼、柴静、葛剑雄、贺卫方、刘瑜、雷颐、闾丘露薇、许小年、鄢烈山、袁伟时、章立凡、张千帆、张维迎、朱大可等近百名各界博主的两百多篇优秀博文。
本套书选编标准力求多元、包容、开放、精美,所选文章风格多样,书中入选博文作者既有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名人大家,也有一心观察生活写好文章的普通作者,编选原则认文不认人,力求每一篇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印制精美,内容谈古论今,西为中用,全方位、多角度关注中国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中国人重新寻获精神寄托和灵魂港湾提供另一种可能,是阅读和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启蒙之作。
《清亡启示录》讲述了一个王朝为何会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历史无法遗憾,也不必惋惜,走过的就是走过了。只是一百年后回望大清王朝,特别是分析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为什么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堪一击,这个过程究竟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这是这本《清亡启示录》探究的问题。
2012是清帝退位的100周年,《清亡启示录》重点叙述分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走过的路,从1894年开始的维新时代到1901年开始新政到之后的君主立宪预备,清廷挣扎着改革,以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然后最后清廷的几个失误使得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使得大清走进历史。
海报:
一本描写191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图景的文集,收录了陈平原、杨奎松、马勇、沈艾娣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访谈、随笔、影集、书评等多种文体,囊括了20世纪初大转型期中国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历史情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在面对转 型时的应对策略、心态变化,视野之开阔、叙事之生动也难得一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与反帝反封建运动,掌握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是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总结的第一手驱动开发资料。《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更多的是经验之谈,一些实践中的小发现小意外,颇为书中内容添彩。
《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的特色之一,是对WDF框架做了较多的切入。《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第一个主要内容是(第3~7章)围绕WDF而展开讨论,侧重点各有不同。第3章以框架为讨论的中心;第4、5两章以WDF框架开发USB和1394驱动;第6章讲述内核C++编程,也以WDF框架为蓝本;第7章讲述WDF驱动的测试和调试。
第二个主要内容是关于音视频驱动开发(第10~11章)。音视频驱动包括AVStream架构,《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做了较详细的阐述。第10章讲述使用AVStream小端口架构,第11章讲述ASIO音频驱动开发。
第三个主要内容是关于设备驱动安装(第12~14章)。第12章讲系统安装模块,从总体角度阐述系统和设备驱动如何配合完好地进行工作;第13章讲述INF安装文件的细节,包括各个域的作用,以及诸多安装指令的使用。第14章讲如何编写驱动安装软件。
剩余的一些章节,分别是关于驱动入门(第1、2章)、Windbg调试命令(第8章)、内核同步(第9章)等内容。
《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适合一般入门级内核程序员,对WDF有兴趣,准备开发USB或1394设备驱动者,《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尤其有用。《竹林蹊径:深入浅出windows驱动开发》对于入行较久,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细节处辨析历史真相,以温情去理解历史人物 。
【编辑推荐】
1.著名历史学家马勇史学九章之二:《风雅:历史的细节与温情》,从细节处辨析历史真相,以温情去理解历史人物 。以十多个重要人物为线索来记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提出新说。展现历史中的人是如何影响历史的事件,从而影响整个历史的走向。
2.笔法严谨,见微知著,有别于富于情感的历史随笔,也有别于宏大、专业的历史论文,言必有据而好懂易读。在自己的人物描述中为读者提供一个讨论历史的思路,寻找历史的逻辑,打通古今文明史。
3,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从历史人物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观察、判断。袁世凯的自毁游戏、宋教仁的心路历程、辛亥大牌局中的段祺瑞、从改革先锋到反革命的晚清皇族、 联大教授们的尴尬风流。从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解读中,你能发现,历史不是阶级和政治的斗争。而是温情和具体的存在。读懂这本书,你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马勇老师以十多个重要人物为线索来记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提出了不少新说。例如,他根据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前后的具体行动、言谈文章,串联起变法发起及至失败的过程;又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声称自己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衣带诏”,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康有为在说谎,但作者通过分析,得出了新的看法;如此等等。本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现历史中的人是如何影响历史的事件,从而影响整个历史的走向。这些文章笔法严谨,见微知著,有别于富于情感的历史随笔,也有别于宏大、专业的历史论文,言必有据而好懂易读。
本书汇集了作者在过去十几年对近代中国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讨论。作者认为,大人物创造了历史。他们做出了决策,要比一般人更有力量。但是,民众是历史的最终创造者。历史中的许多重大突破,让历史进程改变方向的,往往是不惹人注意的小人物。小人物撬动大历史。作者的可贵之处是总能在自己的人物描述中为读者提供一个讨论历史的思路,力求寻找历史的逻辑,打通古今文明史。
《中国历史的侧面》由马勇所著,假如九年立宪按部就班,假如宋教仁能够多活十年,中国的历史又该怎样发展……当年的统治集团大清皇族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清末的司法改革是否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晚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媒体的?慈禧太后、袁世凯以及民国四公子的真实一面又是怎样……对比如今火热的斗剧,真实的后宫又是怎样的一面?到底该如何重新解读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又该如何理性看待中日关系……马勇教授将穿越历史时空,为我们讲述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不一样的人和事。
中国近代史是复杂和精彩的,有时又是颠覆的,这里的讲述,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一般历史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作者挖掘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故事再次拥有震撼人心的温度与力量。 本书不仅彰显了历史巨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对于读者更有激发思考、助力当今的实际意义。
**
《甲午战争十二讲》集中了马勇30年来研究晚清历史的心得,由整理其各地讲稿而来,通俗而亲和。作者跨越狭隘的立场,以史学家对历史的温情敬意,从东西文明至19世纪的演进、传统宗藩与现代国家的体制歧异,资本内在的冲动和抑制,涉入这场战争诸国的政治、民族心理,以及诸多被忽视的历史细节,重构了甲午战争的历史现场,展现了教科书未曾有过的新视点和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