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能会摸到烂牌,把手上的烂牌打好,是我们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
==============================================================
“鸳鸯六七四”,牌九局里最烂的四张牌,拿到它,九成九输钱。“鸳鸯六”, 是两只花色不一样的六点。“七四”,是一只七点和一只四点。
马家辉以烂牌为喻,写尽人世的无常以及各路江湖男女乘风破浪的魄力——跟时机赌、跟爱情赌、跟命运赌,被按在时代的碑碣上啼笑、吟唱、呼号,在逆境中守住真情、不负自己。
============================================================
夜幕下的香港,人们在渴望最后一场放肆的快乐。龙头老大哨牙炳的“沐龙大典”即将开宴,兄弟、吧女、洋人、港警、政商名流无不到齐。一张张面孔,就像昨日戏台上的一个个角色,推搡着阿炳,从“小炳”到“炳哥”。老婆阿冰,人称“汕头九妹”,也曾怪他没有大志、恨他拈花惹草,有过短暂的迷途背叛,却终是 “鸳鸯同命”,陪他渡过人生一关又一关。
此番大宴,阿炳本想宣布江湖隐退,谁知却在当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答案,就藏在摸到的三把牌里……
依然是三位六零后、两岸三地的时空、三十个关键词,书写第二部“对照记”。
对照:和自己比时,过去是美好的食物、亲情、爱情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和他人比时,过去是愚钝、鲁莽、梦想和逃也逃不掉的时代印记。
对照,是所有人的痴狂理想和冰冷现实的打斗,撕缠过后,重新定位自己,继续前行。
·《亚洲周刊》2016年十大小说
·《人民日报》2016年度50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人气奖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6年度文学类好书
他们是互不靠近的船舶,却在同一个江湖。
在这样的时局里,每个人都背负着世界的混乱,以及混乱里的怨怼。
跟你对赌的并非其他,而是命运,只是命运。
一九三六年的中国,时局纷乱不明,内战外战一触即发,本是广东乡下一个木匠的陆北才被抛进时代的浪涛里,揉搓、碾压,沉沉浮浮。
离家 去陈济棠部队当兵,无意间窥知兄弟的秘密,差点丢了性命;偷渡到香港卖苦力讨生活,又卷入一场洋人的命案;无奈之下逃到广州,经弟弟引介加入洪门……在 跟命运的对赌里,陆北才似乎总有化险为夷的运气。再次回到香港的他,改名北为南,搖身一变成为孙兴社龙头,江湖尊称的“南爷”。
但历史的赌局从来不按牌理出牌,日本人的威胁一天天迫近,上海青帮来了,汪精卫的人来了,江湖翻江倒海,而南爷心底的秘密炸弹也仿佛随时会引爆……
第一部分“日落”辑录作者在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时所写的随笔杂感,是马家辉的成名之作。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大约是1989至1996年间。当时作者的身份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助教或讲师;有时候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有时候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有时候是春光明媚,有时候是风狂雪暴;有时候是情绪亢奋,有时候是意志消沉;有时候挫败,有时候顺遂;有时候狂傲,有时候自怜……
第二部分“月升”辑录作者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的游历体验。从中国的上海、苏州和澳门到英国的伦敦和牛津,从德国的汉堡,马来西亚的新山和槟城到日本的大阪、有马和神户。
作者集结岁月流逝中的小感想,小故事,汇成一条关于生死爱欲、悲喜交加的隐秘激流。既有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和感伤,也有人到中年的淡定和从容。一篇篇文字纠结串联起来的,不仅是一出个人的生活史,更是关于一个城市,乃至当代文化的简约表达。
这本书是马家辉在中年之际写下的散文集,亦是关于家与行的漫漫记忆。生活、爱情、旅行••••••马家辉将所思所感所悟尽书于此,既是对人生百态的体悟与评述,亦是阶段性回望岁月的心情写照。从少年到大叔,是一段肉眼可见的成长与成熟。很多人期待成熟又惧怕成长,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模糊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的成熟与成长。轻快犀利,幽默生动,全是日常的动人动情之处。
从少年变成大叔,仿佛瞬间之事,岁月堂堂,步履跄跄,百般滋味上心头。半生已过,岁月于此铭印,而我们跨步走过去,偶尔回望,却仍不忘继续前行。
本书是作者在五十岁之际写下的最新散文集,谈生命,论爱情,观电影,说教育,忆旅行,紧跟时下流行话题涉及电影,时尚,文化,教育领域,记叙的是这位大叔对于人间万象的感慨和评述,议论叙事,抒情反思,自觉地在笔端语调中保持着甚至加强着成熟男性对于年轻异性群体的感染力。文笔活泼且犀利,不拘章法,个人色彩浓烈,从私人体验延伸阐发深意。既有浓厚传统文化意识,笑谈禅学佛理,更有旅美作家国际视野,细诉各地民俗地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机迸发的流行文化场域。
香港知名作家马家辉“颓废笔记”,正宗香港制造观点,在旖旎交织的湾仔酒吧,叙述“人渣”们混杂淌流的城市记忆。他漫谈电影,闲话旅途与 “纸上的旅行”,也讲民国沧桑、中年体悟、社会洞察、时事观点。Part 1:在各种悲喜交集处;Part 2:在机场里写作;Part 3:能不能叫我一声老爷;Part 4:爱上几个人渣。笔尖凝着一点冷眼旁观的幽默刻薄,亦有诚挚的同情与理解。他以香港仔特有的“阿飞气氛”叙说各路人间故事,在文字中叠现出另一时空的香港,和他一路穿梭过的城市脸孔。
依旧是触角敏锐独特的马氏风格,在茫茫人海的寻常场景中,捕获“人们的尊严和不为人知的温暖事迹”。有电影,有旅行,有议论,有杂感,包罗日常生活的各种随想,“你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它都有”。
◎ 编辑推荐
▲ 香港马家辉的“颓废笔记”——正宗香港制造观点。马家辉在鱼龙混杂的湾仔长大,看尽了妓女小偷流氓乞丐赌徒,也听尽了他们的故事,不觉可怕,只感可亲。他以香港仔特有的“阿飞气氛”,叙说茫茫人海的寻常场景中,“人们的尊严和不为人知的温暖事迹”。
▲ 彭浩翔电影《春娇与志明》的“逗趣对白”——书名来自这里,“一世人流流长,总会爱上几个人渣。”“流流长”是广东话,意指悠久漫长;“一世人”,就是一辈子。马家辉在自序里严正说明,“我不是人渣”。他真正想强调的是,“正因曾经爱上几个人渣,始会成熟,始会懂得”。
▲ 台北作家骆以军的“被迫写序”——他真的是被迫的!马家辉某夜亲自电邮狙击道:“你不守诺言……下回你来香港,如果在旺角被人斫手斫脚,你报警时,不必乱猜,大可直接指控是我所为,一定是我做的,不会有错。”骆立即回邮道:“我会写的,别叫人斫我啊,大哥!”马又回他:“好吧,我已经请福建刀手暂时撤回,让你保住手脚!若不对劲,我立即派他们搭船偷渡经金门马祖到台北找你算账!”骆的最后一个电邮是:“好可怕!我写!我写!”
▲ 旅行朋友于丹的“某回对话”——“家辉,你可记得四年前我们初见面,我曾说,女人只有爱过混蛋之后,才会成长?我说得很好,对不对?”“是呀,说得好。所以四年前那天,回家后,我立即对老婆张家瑜说,恭喜,你成长了!”“我是说爱上一个混蛋,可没说嫁了一个混蛋呀!嫁,不一定会成长!”“我可没说让她成长的那人是我啊!她爱过的混蛋是别人啊!”
推荐人语
梁文道——学院的奥秘换成了用心经营的文字,但他(马家辉)始终守住了最初的诺言,是港式专栏文学里一把不从流俗的声音。
骆以军——马家辉大哥是田纳西•威廉斯那个年代,或费兹杰罗《大亨小传》那个世界里的人物……他冷眼旁观,却从不犬儒,他看到那浮华男女一些愚蠢行径时,也会笑骂一声:“人渣!”但你发现他是软心肠的,甚至宝爱着这些虚幻搭景里庸碌趁热闹活得起劲的人们。
杨 照——读马家辉的文章其实是常常会吓一跳的,因为真的我们认识很久了,大概也知道他在香港的一些事情,可是他在这些文字里面写到很多,尤其是他小时候的经验,让我一直就觉得说,啊,跟马家辉相比我们过得非常的平淡。
林青霞——每天买多一份《明报》,只为了要看马家辉的专栏……最喜出望外的是读到有关电影的评论,家辉真的是喜爱电影,他从来不曾恶意地批评任何一部戏,总是很仁慈地和你分享电影的观后感。
张家瑜——他(马家辉)长时间坚持写作,因为他对写东西有热忱,所以有发表力。他很会琢磨他自己,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他的文笔在整个华文圈子里比较少有,有一点点讥讽、幽默,没那么沉。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每个人都可能会摸到烂牌,把手上的烂牌打好,是我们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
==============================================================
“鸳鸯六七四”,牌九局里最烂的四张牌,拿到它,九成九输钱。“鸳鸯六”, 是两只花色不一样的六点。“七四”,是一只七点和一只四点。
马家辉以烂牌为喻,写尽人世的无常以及各路江湖男女乘风破浪的魄力——跟时机赌、跟爱情赌、跟命运赌,被按在时代的碑碣上啼笑、吟唱、呼号,在逆境中守住真情、不负自己。
============================================================
夜幕下的香港,人们在渴望最后一场放肆的快乐。龙头老大哨牙炳的“沐龙大典”即将开宴,兄弟、吧女、洋人、港警、政商名流无不到齐。一张张面孔,就像昨日戏台上的一个个角色,推搡着阿炳,从“小炳”到“炳哥”。老婆阿冰,人称“汕头九妹”,也曾怪他没有大志、恨他拈花惹草,有过短暂的迷途背叛,却终是 “鸳鸯同命”,陪他渡过人生一关又一关。
此番大宴,阿炳本想宣布江湖隐退,谁知却在当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答案,就藏在摸到的三把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