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编著的书籍

【MKList.com】鲍勃·迪伦诗歌集8(2001—2012) ((美)鲍勃·迪伦 著 罗池 陈震 李皖 译))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囊括迪伦逾半世纪创作经典

迪伦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而立。

他不是为了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斐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

他的作品之美就是最高的等级,改变了我们关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战后铁器时代的游吟诗人,首次将歌词带入经典文学殿堂

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范畴内,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尽管这个结果可能让人惊奇,但要是你回望过去的5000年,你会发现诗人荷马和萨福。

他们写下的充满诗意的篇章,其本意就是用来表演的,鲍勃·迪伦就是如此。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 莎拉·丹纽尔

▼百万张脸孔唱过的歌,撼动一个时代的灵魂之声

那些在风中飘荡的,随暴雨而至的,在红色天空下的

致纽约的,致青春的,致战争的,致爱人的

那些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

被百万面孔传唱的,被乔布斯熬夜解读过,让金斯堡失声痛哭的

369首歌词,精心打磨,一书囊括。

▼华语诗界×乐界优秀译者,联袂呈献千面迪伦之歌

西川 陈黎 张芬龄 奚密 李皖 冷霜 陈震 曹疏影

马世芳 胡续冬 包慧怡 罗池 厄土 胡桑 周公度

▼创意设计,中英对照

收录鲍勃·迪伦逾半世纪创作生涯中31张经典专辑共369首作品

中英对照,精注详注,兼顾英文歌词的原汁原味与中文翻译诗性之美;

创意包装,摇滚美学:外包装箱为六〇年代风格复古旅行箱,整箱含八册诗集;

每分册为“薯片袋”式外包装+口袋本诗集,以“薯片袋”这一有着强烈美式风格的创意包装,

我们试图打破快消品与经典读物的疆域,在消费主义的时代里横冲直撞,让人与诗歌重新相遇。

【MKList.com】鲍勃·迪伦诗歌集4 1970-1975 敲着天堂的大门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诗歌集Ⅳ:敲着天堂的大门(1970—1975)》收录了鲍勃•迪伦创作中期五张风格各异的专辑。

1970年6月8日发行的《自画像》是鲍勃•迪伦的第十张录音室专辑。这是迪伦继《金发叠金发》之后的第二张双唱片专辑,收录的翻唱作品居多,也有少量器乐曲和原创作品,浓郁的乡村流行风格与以往作品差异颇大,面世后颇受争议,但颇受公众热捧,一度登上《公告牌》专辑榜第四名,在英国更是位列单曲排行榜榜首。迪伦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这张专辑是他开的一个玩笑,以此甩掉那些追随在他身后的人群以及“一代人的代言人”这一标签。本书收录了此专辑中《忧伤地活着》《吟游男孩》两首原创作品。

《崭新的清晨》是鲍勃•迪伦的第十一张专辑,1970 年 10 月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这时距离上一张专辑《自画像》的面世仅仅四个月,事实上,里面的许多歌曲完成于《自画像》发行之前。歌迷与乐评人对这张专辑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称其为迪伦创作中期的代表作。歌词疏离而宁静,构筑了一个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别境。与美国诗人阿齐博尔德•麦克什利音乐剧《魔鬼》(Scratch)合作的几首歌曲,亦使得专辑带有一些别样的宗教气息。

《地下室录音带》是一张颇为特殊的专辑。其中歌曲写于迪伦遭遇摩托车事故后的隐居时期。1967年夏天,在租来的乡村居所地下室里,迪伦和“乐队”(The Band)陆续于游戏之间录了大约一百首歌,有民歌,也有原创歌曲。曲目经友人翻唱不胫而走,逐步流传至公众。1975年6月 26日,二十四首歌曲第一次以专辑形式、以《地下室录音带》为名,正式发行。美国乐评家格雷尔•马库斯曾以《老美国志异》(The Old, Weird America)为名,写了整整一本书来评论这些歌曲。在他看来,它们奇异,“既富于历史意义,同时又自成机杼”。假如把这些录音标上 1881、1932、1954、1967、1992 诸如此类随便一个年份,听者同样也会信服。

《帕特•加勒特与比利小子》发行于 1973 年 7 月 13 日,是同名电影的原声专辑。迪伦不仅成是电影配乐的制作者,更出演了片中的一个侠客角色,迅速学会了投掷飞刀的绝技。层层递进的打击乐与原声乐器、电子乐器的编排,烘托出非常独特的冥思氛围,有一种凯鲁亚克式的禅宗意境。与迪伦的其他专辑比起来,这张西部片配乐反而可说是相当平和的作品。其中的经典歌曲《敲着天堂的大门》被众多知名歌手翻唱,并被赋予反战的意涵,但本身最初只是描述影片主人公之间的友情和背叛。

发行于 1974年1月17日的《行星波》是鲍勃•迪伦作品中少见的“温柔与哀泣之作”,忆念是整张专辑的情感底色。在科学术语中,“行星波”意为由海底坡度形成的海底低频长波 ;暗潮涌起的变化,迪伦显然遥有感知,他与萨拉的婚姻危机乍现。从《坚强的妈妈》《挽歌》偏灰暗色调的自剖, 再到《婚礼之歌》那对妻子萨拉的表白示爱与忏悔告解,以上主题一一组合,构成了第十四张专辑,一部讲述迪伦情感的电影。其中献给幼子雅各布的《永远年轻》传唱甚广,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认为“这首歌充满了希望,毫不玄奥,显然鼓励着人去找寻属于自己的真理”。

【MKList.com】鲍勃·迪伦诗歌集7 1986-1997 红色天空下 (鲍勃·迪伦 Bob Dylan)

《鲍勃·迪伦诗歌集Ⅶ:红色天空下(1985—1997)》收录了鲍勃•迪伦创作的五张在探索中前行的专辑。《哦,仁慈》被认为迪伦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

发行于1986年7月14日的《烂醉如泥》是迪伦第二十四张录音室专辑,这张专辑中有三首与其他创作者合作的歌曲,两首独自作曲的原创。整张专辑堪称他历来多种风格和特点的大杂烩 :《自由不羁的鲍勃•迪伦》中旁征博引的诗意,《重访 61 号公路》中的超现实景象和蓝调摇滚风格,《轨道上的血》中的抒情主题以及“基督教三部曲”中的宗教色彩...... 这张专辑有包含一首长篇叙事杰作,即十一分钟的《布朗斯维尔姑娘》,歌词讲述一个好莱坞西部爱情片式的美丽故事,颇受乐评人士青睐。

《妙境深处》是鲍勃•迪伦的第二十五张录音室专辑,发行于1988年5月。此专辑收录了迪伦的十首作品,在曲目选择上几经反复, 制作时间跨度长达六年。专辑包含两首迪伦原创、两首迪伦参与合作的作品。其余众多的翻唱曲目,难免会给人仓促拼凑之感。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些作品虽非迪伦所创,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迪伦奇异、丰富的创作资源,并将他从可能正在固化的个人创作中拉出来,引向新的领域。虽然,这确实是不成熟的过渡,但对一位永不停息、一直在寻求自我超越的巨匠而言, 这种向后的徘徊是必要的,其结果也是积极的。书中收录的三首原创作品讲的是人人都能切的题、人人均可感的话,颇为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哦,仁慈》是鲍勃•迪伦的第二十六张专辑,发行于 1989 年 9 月,面世不久后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迪伦在推出了一系列反响不佳的作品后的一次“回归”与“胜利”。在此专辑中, 迪伦不但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语言天赋,而且在题材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上,均取得了明显的突破。无论是《政治世界》《尊严》里对时代颇具讽刺意味的关注与反思,《穿黑大衣的男人》里良知与背叛相互交织的爱情,还是《我有什么好?》里对自我的道德审视与追问,又或是《把钟都敲响吧》里对信仰深刻微妙的思考与暗示,都体现了他丰富而复杂的个人

《红色天空下》发行于 1990 年9月10日,部分创作起因或可归于他的女儿。专辑题献给“盖比咕咕”(Gabby Goo Goo),后来迪伦解释,“盖比咕咕”是他时年四岁女儿的昵称。这导致了一种猜测,这些童谣形式的、时而孩子气十足的作品是迪伦写给他女儿的游戏歌谣。对此,迪伦不置可否。与他以前的作品比起来,迪伦的文字变得颇为简静。整张专辑歌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幽微联系,一以贯之,似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忧虑,有着预言和启示录色彩。

1997 年时,迪伦已经五十六岁了,年岁渐长的他开始面临衰老之苦。所以谁都没有料到,睽违七年的专辑《被遗忘的时光》会成为迪伦的强势复出之作,让他东山再起,踏上不可思议的重返巅峰之路。除了一举拿下包括1998 年度最佳专辑在内的三项格莱美奖,《被遗忘的时光》还入选《滚石》杂志评出的史上最佳五百张专辑。这张专辑重新奠定了他在乐坛的地位,也让新一代乐迷认识了他的价值。

《被遗忘的时光》根植于蓝调的土壤中,是迪伦的一次心灵之旅,睿智、内省而平和,个中亦夹杂着心碎和苦楚。他退回到了充满悔恨和忧伤的私人世界中,我们能在里面听到错失爱情的懊悔、对情爱的不灭渴望和“夜幕将垂”式的感慨。尖锐的鼻音呐喊经常被缓慢而深沉的吟唱取代。《被遗忘的时光》为迪伦的后期作品定下了一个基调,其后期作品的高水准一直保持至今。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