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中国风俗丛谈》讲述“入境观其风俗”,是说风俗反映文化以及国力:荀子此见写在《强国》。齐如山:“我要把旧日好风俗写出来,请大家看看,不但很有趣味,或者对现在之浮薄空气,有所补救,也未可知。”言词尖刻了些,却不失恳切。过年、盖房、婚娶、送礼……分外风趣,读者可以随意鉴享;《农事的好风俗》、《商家的信用》……却不容你不用心去领略“风俗”何以为“文化”!风俗文化也是《杂著》“寓教于乐”的衷曲。至杂沓中国画、中国剧、中国小姐……则切进民族审美心理,使教化效率化了。《中国馔馐谭》是“以食为天”之大风大俗。由教人下厨而令人亲炙,兴之所至,且有一点超越感。中国旧日风俗之关,真使人怀念不已。按从前教育远不及现在之普遍,法律更不及现在之严密,但风俗之勤俭、朴厚、信实等等,则比现在可好的多。从前的国民多不识字,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他所以能如此者,大多数都是古代传流下来的许多良言、善行,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等的这些词句所感染,便成了传统的习惯。这些情形与西洋现在风尚不同,也可以说是相去太远,所以有人议论,说若永远保存这种情形,则不能与文明国竞争进化,将永远成为落伍的民族。其实不尽然,风俗与政治固然不能完全分离,但也不会因朴实而阻碍进化。
本书所据即为台北联经版,全书未作任何删改,只是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另外增加了几十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说明中的人名与地名是按目前通行译法来处理的,个与正文不同;本书注解为编者所加。
几台戏,惹出美国男女多少如痴如醉情,却道“台词不懂心里懂”;一个人,走入华侨同胞几许思国思乡梦,真是“想见时难别亦难”。——梅兰芳1929年携带京剧赴美演出,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值得钩沉的一段佳话。
作为此事从头到尾的“总编导”齐如山,描述了波折跌宕的全过程,也归真了彼时玉成好事的司徒雷登、黄恩施、李石曾、刘天华……无数中外名流。
齐先生女儿齐香笔录不苟,成就了这本洋溢学术价值和艺术趣味的文献。
风格细腻,情意绵厚,就是这本书。读来宛然啜饮陈酿的酒,掩后不禁吟哦久违的歌。
在宫里,妃嫔不能与皇帝同桌用膳;上朝前,官员都在街边小馆吃早饭;有人坐火车去祈雨,结果掉了脑袋;有人在如意馆画画,后来平步青云;南书房里最多的不是书而是酱菜;内务府里管事的绝不是太监而是皇室贵胄……《齐如山回忆录:清宫史话》一书细腻生动的还原了齐如山先生记忆中的清朝宫廷。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制度,书里的内容有的是齐先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有的是他查阅内务府、敬事房、御膳房的档案后得来的第一手资料。齐先生就像一个极好的解说员,带领读者遍游神秘的皇家禁地。
齐如山随笔,ISBN:9787538279337,作者:齐如山
古关于饮食的著作都是为皇家或富裕人家写的,绝少提及中等以下人家的日常饮食。本书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记录了民国平常人家的三餐饮食,带你走进民国人家。
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
奠立了国剧的理论基础
近代社会掌故的宗匠
平实自然的饮食小品
亲切的、浓浓的旧时味道
阅读季•高端人文知识普及读物
大家之书,有厚重的思想,纯正的知识,宁静的文字,是汨汨流淌的甘泉,绵绵不绝的文脉,有我们心智的滋养之道。
我走进,我聆听 ,我在读……
“阅读季”丛书精选中外大家的普及类人文著作,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好书,为作者苦心孤诣,勤读精思所成,绝非粗制滥造,泥沙俱下之作,实为所涉及领域上乘的作品,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特别适合作为图书馆、单位、家庭的基本藏书。
“阅读季”丛书第一季收入以下八本图书:
邓散木讲书法 邓散木
古汉语入门 蒋绍愚 李新建
古文字四讲 姜亮夫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 吕思勉
品唐诗 施蛰存
王阳明生活 王勉三
中国文学小史 赵景深
中国馔馐谭 齐如山
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声名远播,离不开齐如山这位幕后推手。
中国京剧踏出国门,得以跻身“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离不开齐如山的筹划奔走。
国粹艺术的传承改良,离不开齐如山数十年的潜心研究。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解放时期,从北平到海外最终到台湾,齐如山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他的一生随着中国政治社会格局几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重重的烙下时代的痕迹。
他生于书香家庭,自幼熟读经史,成年后游历西欧各国,谙习德法文字,做过生意,干过革命,而最大的成就是对京剧坚持不懈的钻研与推广。除了一手将梅兰芳捧上“四大名旦”之首的宝座,让京剧名扬四海之外,他留下的京剧研究著作就多达九十余种。
齐如山身体力行的从事京剧艺术改革的实践。他与梅兰芳亦师亦友,为其又编又导了大量新戏,并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的文学性等各方面皆开创了一代新风,为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倡议奔走下,梅兰芳几次出访日本、美国及欧洲,将中国的京剧艺术带到海外。在四十年的时间里,齐如山亲访京剧伶优四千余人,不仅搜集了大量宝贵史料,而且还创办了国剧研究会,为传承中国的国粹艺术奉献了全部心血。
齐如山是一个文艺的读书人,但他又绝非是单纯的一介书生。他通人情、晓事故、懂政治、有胸襟、有见识,会生活,他甚至专门研究过北平的三百六十行,同大小饭馆的厨师交谈,并著有《烹饪述要》等研究美食的书。
他被誉为革命家,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民俗家。他是近代知识分子的一个良好样本,他传奇的一生都在他的回忆录中全程呈现了出来。
“齐如山回忆录”是齐先生对个人经历的回顾。记录了他对国剧的研究、推广,对京剧艺术的改良,对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议以及他在北平的生活和记忆。一桩桩令人心潮澎湃的事件,在齐如山平缓、雅致、略显轻快的文字中娓娓道来,犹如聆听一位慈祥渊博的老人在讲一些遥远而生动的故事。
《齐如山回忆录:清末的教育改革》中,齐先生从自己的家世说起,回忆了自己幼时的求学之路。作者从小受教育的过程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普遍经历。读者从本书中可以大致窥探到清朝末年教育制度发展变革的整体脉络。
故都旧事追怀故都往事,细述风物兴衰,从风俗人情、饮馔游艺,到典章制度,无不亲历周访,一一考证,文字鲜活,将我们带回充满情韵和淳风的老北京城,其中感慨物事变迁零落之情怀更令人可感。戏剧生涯倾大半生心力钻研、改良国剧,五十年如一日,广罗众说,细究探寻,亲访京剧伶优四千余人,将世人眼中之“小道”终提升为“高尚优美的艺术”。回忆与梅兰芳的过从交往,并以中华文艺复兴为宗旨,与梅合力将国剧带到世界,堪称一代宗师。乱世记史时逢乱世,国运不张,亲历北洋兵变、国民革命、日占北平等重大历史事件,以个人史见家国史,为后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台湾忆往晚年居于台湾,殚精著述,整理国剧,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于记述中留下对中国传统精神的绵绵追怀。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MKList.com
《齐如山回忆录:民初走出国门的京剧》记录了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和成就。他潜心数十年研究京剧,为梅兰芳编导新戏、创办国剧协会、著书立说,将京剧带出国门。在齐先生的回忆中,他与京剧结下的前尘旧梦,不仅是一段对京剧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所有读者来说更是一种执着精神的鼓励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