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榆生全集》為龙榆生雜著,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詞集題跋為主,包括歷年所撰序跋、附記、題識等文字,以張暉所編“龍榆生雜著目錄”及《龍榆生年譜》所附《著述年表》為基礎,加以排列和增補,按年代编排。
第二部分為散見於雜誌報紙上的各類文章,即散文與雜文。大致可分為四類:一、自述,即1943年連載於上海《古今》半月刊上的《苜蓿生涯過廿年》及同年刊于北平《藝文雜誌》上的《忍寒居士自述》。二、懷人,如《朱彊邨先生永訣記》。三、時論,主體是工944年相繼發表於《求是》雜誌上的《求才與養士》等。四、遊記及其他,如《廬山逭暑錄》、《歲暮北遊半月記》等。
《唐宋词格律》内容简介:词兴起于唐代,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宋代,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词主要来源于乐府和民间文学,但和唐代的音乐繁荣是分不开的。在唐代,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音乐已经大量传入,民间歌曲也很发达,故《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这种西域音乐和民间歌曲结合后,创制出无数动听的新乐曲,从宫廷延到民间都很流行。词的产生和创作,主要就是配合这种新兴的乐曲,因而当时把词叫做“曲子”或“曲子词”。
由于词和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旬,旬有定字,字有定声”,有它的固定形式。为了适应乐曲的节拍,词的句子多数是长短不齐的,韵位也是参差不同的。为了配合乐曲的音调。加强乐曲的音乐性,词中所用的字除分平仄外,有些还要分四声。由于词必须受声律的约束,所以前人把作词称为“倚声填词”或“按谱填词”。
龙榆生先生一生研制词学,与唐圭璋、夏承焘二先生相比,其在词的声律之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唐宋词格律》详细讲解了唐宋词中较为常见的百余个词牌,说明词牌之来历及所属宫调,指出其适宜表达的情感类型,详析其定格、变格之平仄声律。对各个词牌之定格、变革,均列举传世名作,以便使人获得感性认知。所以,此书即为唐宋词格律之书,也可作为唐宋词选本来使用。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广受到词学研究者和填词爱好者的欢迎。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龙榆生全集》為龙榆生雜著,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詞集題跋為主,包括歷年所撰序跋、附記、題識等文字,以張暉所編“龍榆生雜著目錄”及《龍榆生年譜》所附《著述年表》為基礎,加以排列和增補,按年代编排。
第二部分為散見於雜誌報紙上的各類文章,即散文與雜文。大致可分為四類:一、自述,即1943年連載於上海《古今》半月刊上的《苜蓿生涯過廿年》及同年刊于北平《藝文雜誌》上的《忍寒居士自述》。二、懷人,如《朱彊邨先生永訣記》。三、時論,主體是工944年相繼發表於《求是》雜誌上的《求才與養士》等。四、遊記及其他,如《廬山逭暑錄》、《歲暮北遊半月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