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对人生充满悲剧感;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行来却是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出尽,几乎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
怀念她,并无他法,只能选择文字,在文字中找寻与这个冰冷又热情的女人的心意相通。
本书即是私人解读张爱玲,通过分析张小说里的人物性格,还有她与身边的人——比如母亲、父亲、胡兰成、姑姑、弟弟等的一些事迹,透视张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作品直指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世俗生活,处处体现着她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本书属于张爱玲的思想传记,全书提到宿命、纯粹、虚无、爱情等几个命题。其文笔柔而不腻,瘦而不柴,与张爱玲的文笔不相上下,是对张爱玲的深度解读,激发深度渴望后以大壶解渴。
与通常张爱玲的研究著作关注于她“做些什么”和“写些什么”不同,这本书旨在通过张爱玲”写些什么”体会她“想 些什么”,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可能与今天的读者有更多的共鸣。
——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 止庵
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景区中一处无法不看的景点:幽深而又绚丽,凄清而又喧闹,纯净而又驳杂,临水照花顾影自怜,而又大红大紫摇曳生姿。您手上的这本书,无疑是“爱玲景观”独具匠心的解析与导游……
——翻译家、学者 林少华
月下的书没有学者腔,对张爱玲的会心处,直逼精神的痛楚。知道文本的隐秘者,才能解人解世。此书读人时的灵动与机敏,颇值一赞。
——中国人民文学院院长 孙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