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49年1月12日,凱撒渡過盧比孔河,在二個月的時間內,迅速地控制整個義大利半島,龐培和元老院議員敗走。凱撒首先西進馬賽,出擊西班牙,抵定地中海西部,繼而轉戰馬其頓、希臘,追擊龐培,最後於西元前45年,在北非戰線徹底降服以龐培為首的元老院體制堅持派,凱撒開始為將羅馬帝政化而進行全面改革。
西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遭布魯圖斯和加西阿斯等羅馬共和政體推護者暗殺,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屋大維成為指定第一繼承人,執政官安東尼舉兵反抗屋大維。
西元前31年9月,屋大維擊敗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的聯軍,成為羅馬唯一的最高權力者。
作者透過凱撒《內戰記》的記載和西塞羅的書信,充分展現凱撒的知性、理性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以現代的觀點,重新詮釋凱撒和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以及西塞羅的情、義關係,栩栩刻劃凱撒故事性的一生。「即使從我這裡獲得自由的人,將來再把矛頭指向我,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後悔。」
凱撒一貫「寬容敗者的精神」,是羅馬史上最動人的跫音。
條條大道「通」羅馬,不如說條條大道「起」羅馬。羅馬作為龐大帝國的心臟,循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將資源及政令源源不絕的送至帝國的各個角落,也將羅馬人引以為傲的公共建設推廣至西方文明世界。
為了讓人的生活過得像人,羅馬人展開了這必需的大事業──公共建設。
硬體的大道、橋樑、水道,打通了帝國血脈,也滋養了每一寸土地;軟體的醫療、教育、郵政制度,給予人民最舒適健康的環境和知識的力量。無論是首都或是邊省、貴族或是奴隸,只要進入羅馬的世界,就能理所當然的享有──在帝國安全便利的旅行,隨時可以取得奔流不止的山泉。
羅馬人證明了道路並非僅能靠雙腳踩出來,水不一定只能依靠人工打水取得,鬼斧神工的工藝技術加上腳踏實地的民族精神,創造出文明偉大的里程碑。
如果您喜愛《羅馬人的故事》,那麼您更不可錯過這本《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從臺伯河畔到地中海,由城邦壯大為帝國,羅馬人締造了歷史璀璨的一頁,這一切絕非偶然,在顯赫戰功的光芒下,散發著民族的自信。
關於羅馬人的一連串問題,本書由各個角度切入他們的世界,在問與答的字裡涉拾,真誠質樸的羅馬人,彷彿栩栩卓立眼前。
尼祿死後,再也沒有「神君」的血統可以繼承龐大的羅馬帝國。在紛亂的西元69年,軍人掌握政權的動向,由軍團推舉的噶爾巴、歐圖、維特里斯先後稱帝,日耳曼和猶太民族也趁機爭取獨立。內戰的動盪和皇位的不確定,疲乏了羅馬公民的熱情,冷眼看待這險將崩解的世界。
帝國的重建,需要的不是卓越的奇才,而是「精神健全的人」。維斯帕先、提圖斯父子穩健的著手重建工作,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才一步步將帝國導回正軌;後繼的圖密善雖勵精圖治,卻集權一身,威脅元老院的共和傳統,此舉是確立帝政的權威,還是另一場危機的引爆?
西元69-98年,這是一段塔西圖斯筆下充滿苦惱與哀怨的時代。羅馬帝國面臨許多衝突-帝位的爭奪、同袍兵刃相向、邊民伺機而動,在這一連串的考驗之下,羅馬能否浴火重生?或是陷入混亂的分裂,告別昔日光輝?
西元前二世紀中葉,受到羅馬霸權擴張到地中海全境的刺激,羅馬經濟結構發生劇變。一方面,「騎士階級」(經濟界)興起,失業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另方面,由元老院所主導的寡頭政體,在面臨漢尼拔戰爭的危機時,高度發揮機能,權力不斷集中,而開啟「平民派」與「元老院派」抗爭的世紀。 西元前133年~前120年,格拉古兄弟相繼就任平民階級代表的護民官,以根本改革羅馬社會為目標,推動農地改革,均遭元老院反對派殺害,羅馬陷入混亂。自西元前100年~前78年間,平民出身的馬留斯平定入侵的日耳曼民族,擊敗北非的朱古達;名門出身的蘇拉在「同盟者戰爭」中嶄露頭角,羅馬政局進入「馬留斯與蘇拉」以武力叛亂奪權的時代。 西元前78年起,龐培勢力開始☆頭,征討潘特斯王米斯里達茲的叛亂,消滅敘利亞塞流卡斯王朝,控制整個中東地區,成為西元前60年代全地中海最有名的羅馬人。作者以人物和事件交錯的敘述方式,突顯西元前133年~前63年這個革命動盪的世紀。成功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成為霸者之後羅馬人的種種困境與混亂,值得經營現代生活的你、我深切反思。
西元前29年,供奉戰神雅努斯的神殿終於關上,象徵羅馬脫離戰亂狀態。屋大維開始運用卓越的政治手腕,於西元前27年,宣佈回歸共和政體,受贈「奧古斯都」的尊稱,另方面又悄悄地為實施帝政佈局,創設「內閣」,成立有帝政色彩的「近衛軍團」。對內實施行政、貨幣、社會、軍制、稅制的改革;對外以阿古力巴和馬西納斯為左右手,重整帝國東、西部的領土,建立統治屬省的基本方針,超越「體制‧反體制」,確立由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語言並存的「羅馬和平」。 本卷的主人翁--奧古斯都並沒有像蘇拉那樣大放異彩,痛快淋漓;也不像凱撒那樣性情愉悅外放,令人無法忽視他的存在。然而從三十三歲退出沙場,到七十七歲迎接死亡的這段漫長歲月中(西元前29年~後14年),深謀遠慮的奧古斯都一直在另一個戰場努力不懈。且一起來探究奧古斯都的生涯與功績,看看這位承繼天才偉業的「非天才人物」是如何完成天才都達不到的目標呢?
從美麗的卡布里島到火燒羅馬城,帝國的偉業即將湮滅;在羅馬人和非羅馬人眼中惡名昭彰的皇帝們,究竟是帝國覆亡的推手?
抑或是帝國變貌的一頁?
隨著西元14年臺伯留的繼任,為奧古斯都締造的「羅馬和平」畫下句點,羅馬帝國面臨「領導者危機」。臺伯留在位的最後十年隱居於美麗的卡布里島,但對朝政的掌控卻更具手段,身後則留下「可怕的」聲名和淫亂的傳聞。
西元37年,年輕的皇帝——暱稱「小軍靴」的卡利古拉登基,沉迷戲劇和競技運動,只知開源不知節流,不到四年即死於軍團士兵之手。
西元41年,卡利古拉的叔父——身體殘缺的克勞狄斯意外取得皇位,愛好歷史的克勞狄斯未能從歷史中得到教訓,最後竟被蠻橫的皇后毒害。
西元54年,集眾惡於一身的尼祿掌權,在位的十四年間,舉凡弒母、火燒羅馬城、迫害基督徒,無異是羅馬帝國偉業沒落的先聲。
從美麗的卡布里島到羅馬大火,這四位「惡名昭彰」的皇帝——臺伯留、卡利古拉、克勞狄斯、尼祿相繼登場。
作者一方面根據塔西圖斯的《年代記》、史維特尼斯的《皇帝傳》,歷歷烙印羅馬人眼中羅馬皇帝的惡行;另一方面透過當時希臘人與猶太人的敘述,重新評斷非羅馬人眼中羅馬皇帝的德政。短短五十四年間羅馬皇帝幾番更迭,是英雄創造的時代已遠?或是暴君當道的世紀來臨?請當代的讀者們一起領略西元一世紀襲擊羅馬歷史的風雲變貌。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西元前49年1月12日,凱撒渡過盧比孔河,在二個月的時間內,迅速地控制整個義大利半島,龐培和元老院議員敗走。凱撒首先西進馬賽,出擊西班牙,抵定地中海西部,繼而轉戰馬其頓、希臘,追擊龐培,最後於西元前45年,在北非戰線徹底降服以龐培為首的元老院體制堅持派,凱撒開始為將羅馬帝政化而進行全面改革。
西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遭布魯圖斯和加西阿斯等羅馬共和政體推護者暗殺,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屋大維成為指定第一繼承人,執政官安東尼舉兵反抗屋大維。
西元前31年9月,屋大維擊敗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的聯軍,成為羅馬唯一的最高權力者。
作者透過凱撒《內戰記》的記載和西塞羅的書信,充分展現凱撒的知性、理性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以現代的觀點,重新詮釋凱撒和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以及西塞羅的情、義關係,栩栩刻劃凱撒故事性的一生。「即使從我這裡獲得自由的人,將來再把矛頭指向我,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後悔。」
凱撒一貫「寬容敗者的精神」,是羅馬史上最動人的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