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

沈从文的后半生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思享家(第3辑)(套装共4册)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录I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

切中要点的提问与平实敞亮的说理

于不断重述的问题中为心智投下光亮

--------------------------------------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讨论基本问题的思想家?一扇门的打开如何引起其他门的打开或关闭?

将哲学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在20 世纪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的哲学流派,审视哲学的常规分支,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并结合相关历史去理解各流派的最新发展,进而发现思想家如何重述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未来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条新的思考道路的尝试必然是摸索性的,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听信权威,而要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术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为自己定位。

--------------------------------------

◎作品看点

★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精彩再现。本书基于1978年BBC首档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Men of Ideas)。作者麦基不仅是资深节目主持人,曾被英国皇家电视协会授予银质奖章,另著有多部哲学专著,具有过人的哲学素养,开创了以大众媒体讲哲学的先例。在本书中,麦基以化繁为简的功力将深奥的哲学问题“转译”给大众听。

★ 融现实与理论,当代领衔哲学家化身各领域指路人。在沙发一侧,以赛亚·伯林、查尔斯·泰勒、马尔库塞、艾耶尔、伯纳德·威廉斯、蒯因、乔姆斯基、罗纳德·德沃金、艾丽丝·默多克等依次登场,畅谈他们各自所属或研究多年的哲学流派,以此呈现哲学于历史中的发展。

★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一部有深度的哲学普及书。从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到哲学与文学、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社会,审视哲学的分支,探究20世纪的哲学问题与时代问题,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过去的一个世纪与今天的世纪。

★ 跟随当代哲人的思考,发现看待日常生活的多样视角。以赛亚·伯林说,伟大哲学家的核心视域本质上都很简单;海德格尔喜欢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在路上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改变读者整个智性生活的工具;威廉斯说,要到平常物事之中并经由平常物事去寻求理解……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去看到生活的丰富与多样。

★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本书前一版长期位列豆瓣热门访谈图书TOP20,被读者评价为“不仅是最好的哲学入门书,也是思想访谈极优秀的模板” “人类智慧顶级的交锋”“当代哲学界的‘十三邀’”……全新译本于20年后重版出来,以其简练、清晰带来了解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手素材。

--------------------------------------

◎媒体推荐

实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即在不损害知识完整性以及失去收视率的情况下向大众呈现深奥的哲学问题。

——《每日电讯报》

在严肃性和视野方面,以往任何全民电视广播网上都没有像它这样的节目。

——《泰晤士报》

高阶的智识训练和娱乐。

——《观察家报》

自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再没有比此书更清晰、更富启发性的当代哲学著作了。

——《书与书人》

苦炼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后者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远大前程的召唤让他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对一个私生子而言,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苦炼》书名取自欧洲中世纪炼金术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物质放在坩埚中进行煅烧和分离,以提炼出纯粹成分的过程,这是整个炼金术的第一步,也是最为艰辛的一个步骤。主人公泽农身兼医生、哲学家、炼金术士几重身份,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自身的认识,都不甘心接受任何现成的概念,而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用毕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来努力获得接近于真理的知识。泽农一生的上下求索,浓缩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几代人文主义者对知识和人性的探求。在这个意义上,泽农之死也是一曲文艺复兴终结的挽歌。

《苦炼》从酝酿到成书历时四十余年,尤瑟纳尔漫长的创作过程也堪称一部人生的炼金术。

世界哲学史(第17版)

★一次对哲学史的系统总览,涵括中西印三大文明

★100+位哲学家,传递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辨

★豆瓣评分9.2,全球畅销70年,全新修订版

★陈嘉映、刘擎、周濂、徐英瑾推荐

【内容简介】

人生的意义,真正的盼望,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道德“最后的根据”是什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能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这些让你困惑的根本问题,也曾困扰过孔子、苏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说,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部书也想提请读者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哲学的历史。书中对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做了历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哲学,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哲学人类学等西方思想。最终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们能做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编辑推荐】

1.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哲学,才能深刻理解哲学

把概念放回历史语境,才能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理解洞见所在,从而对哲学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哲学,不能不了解哲学的历史。

2.全球视野,脉络毕现,涵括中西印三大文明

这部书在重点讲述西方哲学史之外,还介绍了中国和印度哲学,“真正会通了中西印三大文明”。作者兼顾了以问题(而不是哲学家)为线索的写作方法,把哲学史上的杰出成果,那些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辨,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四千年时空,从孔子、苏格拉底、康德、尼采等杰出头脑中汲取养分和勇气,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3.无需太多预备知识也能读懂的哲学史入门经典

作者这样介绍这本书:“本书并不是为那些职业哲学家写的,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以说了。本书是为这样一些人写的: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当面对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社会灾难时,他们从不气馁,总是试图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努力去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的答案。他们从不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4.陈嘉映、刘擎、周濂、徐英瑾联袂推荐

5.豆瓣评分9.2,全球畅销70年,出版17次,全新修订版

豆瓣热门哲学史榜单TOP10,被译成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等多种语言,是经得起时间和各国读者考验的作品。

【推荐语】

施杜里希的《世界哲学史》论述平实,中文译笔也流畅,适合普通读者,也因此,本书出版二十年来十分叫座。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施杜里希教授以全球性视野完成了这部紧凑而清晰的世界哲学史著作,真正会通了中西印三大文明。作者兼顾了以问题(而不是哲学家)为线索的写作方法,将欧陆哲学的思维与英美分析的思维熔铸为一,值得向试图较快把握世界哲学史脉络的读者推荐。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的确既可靠又精要,还通俗易懂,文笔优美,十分难得。它的可读性和威尔·杜兰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后者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是高校哲学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初次接触哲学、想要有个好开头的人来说,本书也是绝佳的读本。

——古斯塔夫·缪勒(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系教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