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提堂

★权力、性、忠诚、友谊、宗教、阶级和治国之道……历史书上看不到的都铎王朝,希拉里·曼特尔向你娓娓道来——每一段历史下都有另一段历史。

★布克奖史上最畅销历史小说:包揽英国两大文学奖项——

2012年英国布克奖×科斯达文学奖

★《纽约时报》书评版评出的“2012年度十大好书”小说类排名第一的作品。

2012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图书、2012《华盛顿邮报》十佳图书;Specsaver 国家图书奖之“英国年度作家”

★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史诗巨著“都铎三部曲”第二部作品

★书写“教父式”枭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传奇一生,揭开都铎王朝血腥黑暗的宫廷秘辛

★2015年BBC六集迷你剧《狼厅》原著,创BBC收视纪录,获美国第73届金球奖最佳迷你剧和电视电影奖

在这个黑暗的历史舞台上,人人自危,一步之差便有杀身之祸。不过,主人公托马斯•克伦威尔却是个例外——他冷酷理性、心思缜密,在君主、教会、贵族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他善解人意、舐犊情深,对待爱人、亲人、朋友,细心周到,无微不至。

托马斯•莫尔死后,亨利八世的宫廷依然阴云密布:新王后安妮•博林并没有如愿诞下王子,亨利的眼睛又盯上了狼厅的简•西摩……此时,宫廷里流言四起,传王后不忠、甚至乱伦。托马斯•克伦威尔,国王的秘书管,早已洞悉先机,只待国王一声令下,便会扳倒安妮•博林和她的家族。最终,王后的命 运将何去何从?克伦威尔又将付出何等代价,能否全身而退?

继2009年《狼厅》获得布克奖后,续集《提堂》再次摘得了2012年布克奖和科斯达文学奖,希拉里•曼特尔成了第一位两获布克奖殊荣的英国作家,也是第一位有此成就的女性作家。在布克奖历史上,只有J•M•库切、彼得•凯里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经两获此项殊荣。2020年3月,“都铎三部曲”(又称“克伦威尔三部曲”)的完结篇《镜与光》在英国出版。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草叶集

完整收录1892“临终本”草叶集全卷

新封面,新装帧,新译文修订——

2022“纪念碑谷版”全新修订本

“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

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草叶集》是一部奇书,从内容到形式都颠覆了在它之前美国诗人们遵循的欧洲诗歌的创作模式,而且是有意识的颠覆。尽管它从问世至今饱受争议褒贬,但却被尊崇为地道的美国诗歌的诞生标志,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中最重要的诗集之一。书的内容如此浩繁,从中史学家看到了19世纪的美国历史,思想家看到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美国式表达,哲学家看到了万物皆有灵和灵魂不朽的信念,旅行者看到了美国野性旷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沸腾的城市景象,青年人读出了对肉体和性的赞美,老年人看到了对死亡的坦然无惧……惠特曼在美国与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编辑推荐:

邹仲之新译《草叶集》自2015年初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先后加印十余次,并衍生出多个不同的版本。而这番受欢迎的原因,部分就在于译者作为一名曾在高原农村生活和劳动的“知青”,致力于用一种粗粝平易的大众化语言来还原惠特曼这位民主诗人,还原他那抛去韵律镣铐、获得解放的自由体诗。此次新版,译者在上一版200纪念版的基础上,对译文再次进行了逐节逐行的修订打磨;封面设计,采用的则是美国纪念碑谷的意象构图——这片野性旷莽、通向自由与未知的风景中隐含着某种精神象征意义,与《草叶集》的主旨存在着难以言表的默契。因此,我们将本版修订本,命名为“纪念碑谷版”。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套装上下册)

你不曾见过这样的荷马史诗!

史诗浮雕封面工艺,人物立体灵动,呼之欲出

三面书口丝网印刷,形似画卷,美不胜收

收入英国新古典主义插画大师弗拉克斯曼全套经典插图共六十幅

诗画合壁,相得益彰

不朽的英雄史诗,古典文化之基石

~~~

“荷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是古希腊不朽的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石。《伊利亚特》全诗分24卷,15693行,主要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希腊英雄阿基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

《奥德赛》全诗共24卷,12110行,叙述特洛伊战争后,希腊联军英雄、伊萨卡王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返回故国,夫妻团圆的故事。

~~~

正如在其他方面胜过别人一样,在编制整一的情节这一点上——不知是得力于技巧还是凭借天赋——荷马似乎也有他的真知灼见。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在英雄时代所有崇高的诗人中,无论就价值还是实践来看,荷马都享有首屈一指的特权。

——(意大利)维柯

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Di一Yi位诗人成功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顶Ding峰Feng。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

——(法)雨果

在荷马的作品里,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充满生气的总和,荷马借不同的情景,把这种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来了。

——(德)黑格尔

那些不在乎阅读古人著作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拉辛从荷马那里得到了多大的教益。

——(法)狄德罗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德)恩格斯

门口的野蛮人套装全集(《门口的野蛮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门口的野蛮人2:KKR与资本暴利崛起》)

“为什么要完整地读契诃夫?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读懂过他。

而他的舞台,有这个时代一切的痛和期待。”

★ 契诃夫戏剧全集 特别策划套装

★ 荟萃戏剧翻译两界名家 焦菊隐•李健吾•童道明

★ 内含限量版“幕布红”戏剧主题笔记本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读手册

本套装为近年颇受好评的《契诃夫戏剧全集》特别策划版,内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作的导读手册《安•巴•契诃夫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以及限量版“幕布红”契诃夫戏剧主题精装笔记本。

契诃夫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戏剧更是他文学创作成就中的明珠,对二十世纪现代戏剧影响极大。在西方,契诃夫常被称作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他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演剧体系,以“散文体”呈现出简单自然的生活节奏,却在看似琐碎的日常中挖掘出最深沉的悲伤、期待和永恒的渴望。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你会在每一次表演中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好像戏里面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创造力源泉一样。你要随着艺术的翱翔从高处去领会他,就会在他的剧本之每日生活一般平常的布局中,发现有人类对幸福的永久渴望,人类向上的挣扎和俄国诗的真正香味……你可以认清什么是一切时代里艺术所最重要的东西。”

本全集精选李健吾、焦菊隐、童道明等名家权威译本。童道明先生是著名剧评家,也是业界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本文集中的《林妖》、《没有父亲的人》,由他精心翻译完成,并亲自校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副院长焦菊隐先生是国内较早译介契诃夫的专家,且有丰富的话剧艺术经验,他翻译的《海鸥》、《伊凡诺夫》、《樱桃园》等,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李健吾先生所译《契诃夫独幕剧集》更是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珍贵版本。本文集的每一卷还附有导读及译者撰写的相应剧评,有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契诃夫戏剧艺术,更为学界提供忠实、上佳的译本及可靠的研究资料。

马雅可夫斯基说:“别的作家需要用自杀去解释的东西,契诃夫往往用一句话就把它表现出来了。”

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分析了契诃夫的《海鸥》。“只要白桦树、日落和写作的欲望仍然存在,契诃夫就会同在。”

就让我们一起坐在契诃夫的观众席上,聆听他,读懂他,写下属于自己的戏剧笔记。

逃避自由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十一种孤独 (理查德·耶茨作品系列)

※ 耶茨最负盛名的短篇集,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在国内受到许多读者喜爱。

※ 戳破人生最大的真相:孤独。“孤独”是耶茨的人生底色,也被他变成了这本小说集的底色。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 经典书名:《纽约时报》评价这本书仅靠标题“就能在整整一代读者中很快地获得赞同与共鸣”。

※ 失意者的代言人:读《十一种孤独》最大的感受是,明明打开的是别人的生活创口,自己却跟着受了伤。但挫折与失败是人生常态,书里有一句“顺其自然,体面地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生活风格”,即便是失意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

“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理查德•耶茨

※ 封面精选布面全彩印,手感平稳;以画布呈现霍珀经典画作,极富质感。画作采用Nighthawks《夜游者》,两者也许都如霍珀所说:“也许,我的确是无意识地在描绘一个大城市的孤独。”

内容介绍:

《十一种孤独》是理查德•耶茨的短篇代表作,他将目光聚焦在普通小人物身上:转学后被同学孤立的小朋友,对即将步入的婚姻感到焦虑的年轻男女,严肃负责却不被人理解的教官,被炒掉后还假装出门上班的中年白领,有远大理想却一直无法实现的小职员……耶茨的笔触温和,带点幽默,但他深刻地写出了普通个体与时代节奏格格不入的那种孤独感,勾勒出小人物身不由己的人生轮廓。

十一个不同的故事,每打开一个,都是千千万万个人的影子,都是内心最深处的一声叹息。不经意间,我们就一同陷入耶茨编织的孤独之网中,无法挣脱,正如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的人生一样。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