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王朔时代,当“爱”这个字眼和“屁”成为同义词,沦为滑稽和笑料的道具的时候,我们抱着一丝宽慰和感激的心情,发现现实中居然还有一个雨果小说里才可能出现的人物――辛丰年,他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心灵。辛丰年不是音乐家,也不是乐评家,却写出了许多音乐家或乐评家们根本写不出的音乐笔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谈音乐欣赏,面对浩如烟海音乐世界,作者选择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娓娓道来;第二、三部分为音乐杂感,作者谈音乐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音乐与文化,皆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文字精练而老辣。辛丰年先生文字往往千锤百炼,数十年写下的文章并不算多,集其艺术精华的《辛丰年音乐笔记》可算是弥足珍贵。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MKList.com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22:大波洛奈兹舞曲•总谱(原版引进)(波兰国家版)》介绍了肖邦的作品是所有钢琴文献中被演奏得最多,但也是被篡改得最严重的。六十年前,我们不懂什么是“原始版”,那时也没有“原始版”,以为只要是肖邦,什么版本都是一样的。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各种版本之间差异很大,有的是编订者有意修改,以为可以“改进”肖邦的原作,大多数是以讹传讹,以为本应如此。
《刘天华作品全集》主要讲了:刘天华小传、国乐改进社缘起、我对于本社的计划、《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等内容。
《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词编年选,是由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承办、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文学文史系列工程。这套书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辛亥革命以来百余年*有代表性、影响*、*普遍、*久远、*有特色的音乐作品,力求选出*有文学、史学价值的艺术佳作,为百年华人镌刻了时代的光辉印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百年乐府》是源于“汉乐府”的开示,在21世纪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再一次用音乐记录中华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圈历史的一项重大系列工程。这是当代音乐人对我们这个国家百年沉浮所做的一次系统文化梳理,是面向整个民族从屈辱挣扎到觉醒抗争直至走向复兴的一次集体致敬。这项历时三年,近百人参与的项目以“集成”的形式进行梳理、分类、编撰,把百年的历史分为三个时间节点,以两大卷的形式,分为《百年乐府·歌词》、《百年乐府·歌曲》两个部分出版。
*卷(上下册)的时间跨度为晚清末年1902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历经了清朝覆灭、民国诞生、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所选歌曲涵盖了被称为中国近现代*首歌曲的《兵操》,西方音乐融入我国课堂教育的“学堂乐歌”,以上海为策源地的都市流行歌曲、电影歌曲、抗日救亡歌曲等。该卷所选的作品全部源自当时出版、唱片、电影等各种传播媒介出现过的歌曲,突出艺术价值与史学价值并重之特色,注重流传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以时代为自然顺序,选取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社会影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价值,在某个艺术领域或题材涉猎方面具有开创先河意义的作品。考虑到历史的真实,对于不同历史环境、不同政治派别的作者只加以介绍生平,不作评介。
第二卷(上下册)作品选取的范围为1949年10月至1978年。这其中又分为两个大的时间节点,前半部分是1949年至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后半部分是1966年至1978年“文革”结束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这一历史时期的亲历者以及所选作品的创作者有很多都还健在,对于刚刚走过的历史有着独特而清晰的记忆。本着敬畏历史、尊重先辈的原则对作品进行了客观、慎重的选择,努力实现时代特征、艺术价值、流传广度、哲理意蕴并重的编选理念,为这一个时代画出轮廓。
第三卷(上下册)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2年,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这是中国百年历史*华彩的时代,开放的中国不仅迎来了经济的高度增长,也迎来了艺术的空前繁荣,大量原创的音乐作品呈井喷的态势爆发,歌曲创作的变化之快前所未有。各种新流派、新理念、新探索的音乐风格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有些风行一时的歌曲很快地火起来之后又淡出人们的生活,有些歌曲的歌词在意境、哲理、情趣、情感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却借助着音乐的感染力和歌手的感召力而流行,凡此种种,的确考验着编辑人员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力。
为了全面、清晰地展现中国百年歌曲发展的轮廓,还专门编撰了第四卷《百年乐府·台港澳卷》。该卷主要编选自1949年以后在台湾、香港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歌词。作品主要来源于以上地区出版发行的唱片、书籍以及演唱会、卡拉OK、电台、电视节目等媒介。该卷以歌词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的完美度为主要标准,坚持流行程度与艺术价值并重的原则,以期对香港、台湾地区独特的流行文化进行尽可能如实的概括。
中国民族乐器小百科是一套系列丛书。本丛书撷取*普及性、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古筝、笛子和扬琴,约请上海音乐学院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分头执笔,以纵横详实的知识架构,流畅简明的写作手法,将这五种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流派品牌、保养制作等相关知识收录于书中。
本丛书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在于只介绍该乐器的相关知识,不涉及该乐器演奏技术的教学,可以说是我国*套民族器乐知识的小百科系列丛书。本丛书还计划每册配置采用新技术的CD-ROM一张,使读者既可聆听欣赏,又可在相关网站搜查更多资料信息。由于本丛书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既可当作民族乐器推广普及的知识手册,又可作为民族乐器专业的小词典。因此,本丛书适合海内外所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在后王朔时代,当“爱”这个字眼和“屁”成为同义词,沦为滑稽和笑料的道具的时候,我们抱着一丝宽慰和感激的心情,发现现实中居然还有一个雨果小说里才可能出现的人物――辛丰年,他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心灵。辛丰年不是音乐家,也不是乐评家,却写出了许多音乐家或乐评家们根本写不出的音乐笔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谈音乐欣赏,面对浩如烟海音乐世界,作者选择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娓娓道来;第二、三部分为音乐杂感,作者谈音乐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音乐与文化,皆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文字精练而老辣。辛丰年先生文字往往千锤百炼,数十年写下的文章并不算多,集其艺术精华的《辛丰年音乐笔记》可算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