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经学实绩超迈前代,亡佚不传的两汉鲁、齐、韩三家《诗》学亦以辑佚考据的形式得以复兴,名著涌现。本书著者利用知见所及八十六种清代三家《诗》学论著的稿本、抄本、校本、刻本等原始材料,首次从论著的成稿成书时间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两个维度,重写清代三家《诗》学史。著者在此较为宏观的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三家《诗》学史中代表奠基、转向、总结三个关键节点的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魏源《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进行微观的研究,回顾并反思民国以来学界关于清代三家《诗》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与观念上的问题。著者通过大量史料考证与原典细读,修正旧说并提出新见,在目前通行甚至陈陈相因的经学观点里提供另一种诠释的可能。书中又全面审视自宋王应麟以迄清代三家《诗》佚文遗说归属理论的孳衍与应用,并从汉人家学、编撰概念、成书年代三个面向,检验清人归属理论的逻辑、原则、方法、成果,揭橥其中的谬误,并提出在文献材料与流传脉络互证、互补、互相制约的机制下,构建当代的两汉《诗经》归属理论。本书是著者在传统经学研究领域里,以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审视旧问题的一种尝试。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种,为牛津大学教授田海研究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通史》是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当它在1932年出版时,甚至中国国内也没有关于这一时期的断代史专著。这本著作极大影响了日本的中国中世史研究。全书分为内、外二编,内编为六朝政治史的概说,分魏晋时代、东晋五胡时代、南北朝时代(南朝篇)、南北朝时代(北朝篇)四章,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时代权力的迁移;外编则分为“魏晋文明”“南朝文明”“北朝文明”三章,专述人文化成之迹,认为从南北朝时代到隋唐时代,国家法制有了极大的变化,继承了北朝国家体制、又包含了南朝文化的隋唐帝国由此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本书为作者在纽约实地踏访数十家博物馆并进行深入了解后,对纽约博物馆展示特色、专业内涵、设计匠心及观众体验等进行多维度评价的作品。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博物馆导览手册,而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专业背景,试图阐释纽约这个五方杂处、光怪陆离却又独具特色的国际大都会的底色。全书行文从容,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无论是否去过纽约,它都会在流畅的阅读之后,带给你充足的知识与细节,同时也带给你深深的思索。
叶左文生前潜心致力研究《宋史》,以毕生精力著《元椠宋史校记》,马一浮曾称叶最精《宋史》。《宋史》凡四百九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传世版本有数种之多,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曾以百衲本为底本,引用叶左文(渭清)《元椠宋史校记》中的校勘成果以为参考。1935年华北事变后,叶渭清回衢州,继续研究《宋史》,并以毕生精力著《元椠宋史校记》,手稿本现存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将已发表于《北平图书馆月刊》的校勘记汇为一书,方便学界使用。本书为影印本,经简单分类、编目,并撰写简要出版说明,为学者研究叶左文及其思想提供了诸多便利。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清代经学实绩超迈前代,亡佚不传的两汉鲁、齐、韩三家《诗》学亦以辑佚考据的形式得以复兴,名著涌现。本书著者利用知见所及八十六种清代三家《诗》学论著的稿本、抄本、校本、刻本等原始材料,首次从论著的成稿成书时间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两个维度,重写清代三家《诗》学史。著者在此较为宏观的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三家《诗》学史中代表奠基、转向、总结三个关键节点的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魏源《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进行微观的研究,回顾并反思民国以来学界关于清代三家《诗》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与观念上的问题。著者通过大量史料考证与原典细读,修正旧说并提出新见,在目前通行甚至陈陈相因的经学观点里提供另一种诠释的可能。书中又全面审视自宋王应麟以迄清代三家《诗》佚文遗说归属理论的孳衍与应用,并从汉人家学、编撰概念、成书年代三个面向,检验清人归属理论的逻辑、原则、方法、成果,揭橥其中的谬误,并提出在文献材料与流传脉络互证、互补、互相制约的机制下,构建当代的两汉《诗经》归属理论。本书是著者在传统经学研究领域里,以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审视旧问题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