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著作之一,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康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脍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有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和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两部分,外加一个结论。在要素论中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辩证论"。
全书18万字。由康德研究专家杨祖陶和邓晓芒合作,直接从德文原版翻译。译文精良,较好地传达了康德的原意,是二位学者十多年合作的又一部精品。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是黑格尔阐述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两百多年来,这部著作被称为“天书”,一直被视为人类哲学史上最为晦涩难懂的经典作品之一。邓晓芒教授用了五年九个学期在课堂上逐句讲解,把这本天书从头至尾逐句解读了一遍,并重新翻译了这部著作。
黑格尔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自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1807年出版。其内容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3个小阶段,讲意识对它的外物的认识。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②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于客观精神。③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编辑推荐】
本译本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对术语要求尽可能严格和统一,后面有大量的德汉术语索引,比贺、王译本(以及后来的先刚译本)的多一倍,实在不能统一,有一词两译和多译的都要注明。
本译本翻译所根据的就是三个德文原版,一是“袖珍版”,即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Frankfurt am Mein,1970,suhrkamp taschenbuch wissenschaft 603,Erste Auflage 1986;二是费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的哲学丛书版,即 Philosophische Bibliothek Band 414,Felix Meiner Verlag GmbH. Hamburg 1988.Nachdruck 2006,这个版本比较新,它是基于《黑格尔全集》考证版第9卷,而略有修订;三是历史考证版全集第9卷,即 Die Kritische Edition G.W.F.Hegel,Gesammelte Werke,Band 9,hrsg. von Wolfgang Bonsiepen und Reinhard Heede,Hamburg 1980,in Verbindung mit der Deutschen Forschungsgemeinschaft,hrsg. von der Rheinisch- Westfälische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这个版本后面有大量的德文编者注,这些注释都被丛书版吸收了。这三个版本结合起来,既有严格的考证,又有后来者的修补,是比较稳妥的了。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5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逻辑学》(大逻辑)发表于1812-1816年,是黑格尔严格意义上的代表作,其重要性犹在《精神现象学》之上,在精微缜密和艰深晦涩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论和入门之径,那么只有基本掌握了《逻辑学》,才真正能够窥探黑格尔哲学的堂奥。
《逻辑学》(大逻辑)在二十卷本中文版“黑格尔著作集”中的位置是第5、6卷。本书(第5卷)相当于该书上卷,内容为黑格尔临终前修订过的1832年版“存在论”。第6卷相当于该书下卷,内容为未经修订的1813年版“本质论”和1816年版“概念论”。
新译本《逻辑学》延续了译者翻译的《精神现象学》(2013)的风格,忠实准确,流畅通达,最大程度地还原了黑格尔的真实文风和思想面貌。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八月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时候,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
本版《矛盾论》一书,是根据一九五二年七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中所载原文重印的。其中的注释,按照单行本的需要,曾经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作了一些修改。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过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下面有几点属于出版事务的声明:
第一,现在出版的这个选集,还是不很完备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文献的毁灭,由于在长期战争中革命文献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著作,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许多书信和电报(这些在毛泽东同志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经流行的著作,例如《农村调查》,遵照著者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第一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第一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各时期的著作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第一卷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的政变而撰写的一部评述法国政局的著作。
《黄克诚自述》自1994年10月出版,重印三次,在社会各界产生较大影响。书中部分内容被收人中央军委审定的《黄克诚军事文选》。本次再版,我们在原“自述”的基础上,增补了三篇谈话和一些历史图片。三篇谈话均出自黄克诚口述。一篇是他1959年在庐山会议的发言,另外两篇是他20世纪80年代关于毛泽东和林彪评价问题的两次谈话。三篇谈话均选自《黄克诚军事文选》,我们对文字进行了校订。历史图片均由黄克诚子女提供。再版后的《黄克诚自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不平凡经历和为党做出的伟大贡献,更深刻体味他那博大胸怀和一贯坚持的求真务实精神。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 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我和《大动乱的年代》》
“治中共党史,我是半路出家。……1973年3月,我从新疆被调回军政大学。当时军政大学没有文化教研室,而我又没有专长,于是就把我分配到中共党史教研室。
1979年底,中共党史教研室决定加强对建国后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教学。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们组(我是组长),在研究分工的会议上,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文化大革命”这一段。万般无奈,“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就只好由我这个组长承担了。军政大学在1980年初就开设了“文化大革命”这门课,在全国也是开设得最早的。我勉为其难,讲“文化大革命”,也算是“逼上梁山”吧。
大家之所以不愿意承担,谁都清楚,难度太大。既没有教材,又没有资料,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只有下死工夫。我查阅了“文革”10年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查阅了10年的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军委文件,查阅了我所占有的全部资料,草草写成教材,就上马了。
大概在1988年初,河南人民出版社决定编一套丛书:“1949—1989年的中国”。丛书分为4本(按建国后中共党史4个阶段分)。丛书中要有一本讲“文革”。其中3本很顺利地约到了作者,签订了合同。“文革”这一册,本来约请名家金春明和席宣二位合著。不知什么原因,二位先生没有接受。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毛遂自荐,请求由我来写。丛进同志为我穿针引线,河南人民出版社同意了。在这套丛书中,我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是最晚的———时为1988年3月。当时的责任编辑是汪琼女士。
……我写得快,当然也与我讲了七八年的“文化大革命”有关,与我主编了《文革研究资料》(三大册)有关。约在1988年7月,我已完稿,交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十分积极,立即印成了书。这就大大推动了其他3本书的写作。在4本书中,《大动乱的年代》是出得最早的。……这时,上面总的精神是不准出有关“文革”的书。我斗胆给中宣部写了一封信。不久,中宣部出版局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了电话,说《大动乱的年代》已获批准出版。从这位同志报喜似的语气上看,出版局是理解我的。事后得知,审阅并批准出版的是中宣部副部长李彦。
……香港《开放》杂志说,拙著是“官方出版物”,这完全出自臆想,毫无根据。“官方”对我没有任何授意,“官方”和出版社对拙著的书稿没有提出过任何修改意见,没有删削。《大动乱的年代》这个书名,与整套丛书相一致,是汪琼女士起的。
《大动乱的年代》一出版,引起各方关注。这不奇怪。拙著初版于1988年,时机是比较好的。在这以前,有过严家其、高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那本书有不少缺点,比较粗糙。
我写《大动乱的年代》,感到最难的是有关林彪的问题,如九届二中全会,如“九一三”事件,我研究不深,吃得不透,所以下笔时欲言又止,含含糊糊,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拙著显然是有缺点的。我在2004年版的《后记》中说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敬请尊敬的读者多多给予批评指正。”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传记,该书以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以及他的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等,再现了一位治学严谨、生活丰富多彩的学界泰斗的形象。
全书共12章,内容极为丰富,从乡土情深到留德十年,从学习、生活、尊师重道到教书育人,展示了季老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情趣,表现了他纯厚、质朴的性格特征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季老从20世纪30年代发表散文至今,写了许多或长或短的优美篇章。这些散文不仅表现了他的真情实感,也反映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的心态,恰当地引用,就很自然地表现了以季羡林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坦荡清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耐得住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索精神,能屈能伸坚忍顽强的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等。引文的选择,“化而用之”,实际就是一个浓缩的过程。
《上帝之城(修订版 套装上下册)》是奥古斯丁代表作之一,他花了十四年时间(413-427年)完成了这部经典名作。全书共22卷。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后12卷,系统阐述基督教的历史观:第11-14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第15-18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19-22卷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修订版 套装上下册)》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基督教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理解西方文化与基督教的关系,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资源。
雍正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印象里,是一个篡位者,屠戮功臣、施行特务统治的残忍的暴君,又是有着重大事迹的帝王。本书作者在检阅了有关他的大部分资料之后,认为他敢于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因而觉得过往的评论不够中肯,诬罔较多。作者力求通过雍正史的研讨,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说明它的状况和特点,探索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还原雍正帝的历史面貌。
与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郑永年先生对话,是一场愉快的求知之旅,也是一场双向激发:提问与回答互相激发,不同年代人、不同学科视角互相激发,国内经验与海外观察互相激发。
本书的对话从“中美贸易摩擦暴露了什么问题”谈起,蔓延至大国关系的前世今生;“中国是否还应当韬光养晦”的问题,则勾连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迁。“国进民退”“中产焦虑”“执政党的转型与绩效合法性”“中国2000年和近40多年来的治理资源”等等,这些舆论场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此次对话均有深入辨析。
中国向何处去?这本著作将带给你全新的思考。
这不是一本“撩汉把妹”指南,比起铺天盖地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幸福”之类的秘笈,来自台湾的孙中兴教授简直老实得乏善可陈。说来说去,他的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说起来,这不过是常识吧。然而,惟其是常识,才显出可贵之处。因为这份常识,已被我们遗忘太久。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年轻人为高企的房价而焦虑不堪,有人甚至戏谑地说,这是个“一房一妻”的时代。似乎有了房子、车子,就有了爱情。相亲节目中,女嘉宾公然喊出“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口号。
这又是个迷惘的时代:剩女、出柜、约炮……种种过去未曾出现或未曾公开出现的社会现象,因为更多的自由浮现于社会的浅表。过去只有婚姻才能提供的资源,譬如经济的保障、性需求的满足、生育的要求等,在今天都不是必须在婚姻中才能获得的了。那么,两性关系将走向何方?婚姻制度还会存在吗?
《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或许是这个喧嚣时代的一方小小的清凉剂:在这个无数人怀疑爱情,甚至对之嗤之以鼻的时代,孙老师操着软糯的台湾腔,慢悠悠地带领我们“谈情说爱”。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二十年磨一剑。孙中兴老师自1996年起,在台湾大学开设“爱情社会学”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期间,孙中兴老师不断打磨、扩充课程,面对新的社会现象,融入更新的理论。*终形成了这门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以生动的例子为指导,直击社会现实的有趣课程。我们这本书,正是脱胎于“爱情社会学”课程。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书中的内容,既可以扩展至无穷大,又可以浓缩至无穷小。大到囊括了全世界各地的爱情理论,旁征博引,给这本书*坚实的理论支撑;小到可以应对“爱情变得平淡时应当怎么办”这样的常见困惑。
这是一本温和的书:孙中兴教授在书中*常告诉大家的,就是没关系。有人问,失恋了怎样能够不难过?孙教授告诉我们,没关系啊,失恋了就是会难过。因为你的自我在恋爱中得到扩充,失恋就又把那扩充的部分摘除了,自然会痛苦。然而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脆弱、痛苦。
这是一本犀利的书:身为男性的孙教授,却发出了女权主义的宣言:为什么家务就应该女性来做?如果女性不做家务就不算女人,那么,男性不赚钱是否就不算男人了?为什么两性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一本打破常规思维的书:针对“我会永远爱你”的誓言,孙老师告诉我们,严格说来,所有的情感都是有期限的,都会结束,即使不结束于分手、离婚、外遇,也会结束于死亡。所以,在*情投意合的时候,不妨开始建立分手的剧本。如果有一天我们分手了,我们要怎样的分手?如果有一方因意外死亡了,该怎么处理身后事?孙教授告诉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启爱情、维系爱情,更要学会有尊严地结束爱情。这关系到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孙中兴教授所心心念念的,正是每个人的成长为更好的独立自我。用他的话说:过去人的爱情理想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种爱情观,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赖男人来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倡导的是一种钻石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钻石,每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协,而是找到*切面的贴合,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交相辉映。
这本书所倡导的,归根结底依然是这个常识,真正的爱情,就是这八字箴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房地产是如此的重要,而又如此的广受争议。它是财富的象征、经济周期之母、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同时它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实体经济竞争力。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房价、泡沫风险、人口流动、城市规划、大城市病、长效机制等存在广泛的争论、分歧乃至误解。
本书是作者过去十年研究的一个总结,对关于房地产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期认真的研究、推敲和琢磨,以期能够经得起时代的检验。书中采用广泛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历史资料、扎实的数据逻辑,试图寻找那些争论和误解背后的真相以及事实,并建立分析房地产周期的逻辑框架,以期既能很好地解释过去,又能可靠地推演未来。
大国兴衰如潮涨潮落,伴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较量。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增进了人类集体的利益,但是却产生了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民粹主义沉渣泛起,美国发起了全球性的贸易摩擦。
本书以史为鉴,全面呈现大萧条、美日、美苏贸易战和中美历次贸易摩擦,总结美国发起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和资源战的惯用手段,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贸易摩擦升级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军事危机的覆辙。
当前,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金融、科技、教育、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差距,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面对内外部形势,我们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力度、更大决心推动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
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在当代哲学思潮里,美国哲学无疑具有较大的影响。本书从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实在论、心灵哲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七个方面对当代美国哲学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一种追踪式的研究,旨在把握其主要领域最新的理论发展线索,对“美国哲学的新实用主义转向”、“自然主义的复兴”、“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社群主义的挑战与自由主义的回应”、“后工业化的马克思主义语境”等前沿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学术界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当代美国哲学之需,是一部分析到位、把握准确、逻辑清晰、逻辑清晰、资料丰富的优秀著作。
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他是三个常委之一。毛泽东笑着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了,你也是个山大王哩。” 邓小平说“陈士榘,你的名声很响呀,打仗打得好,我们都晓得了!等打败了蒋介石,我再好好犒劳你!”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工程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文革”中,他被林彪秘密召见,他巧妙应对……
本书稿以新的视角、客观地剖析了清王朝最后十年的历史,义和团运动、新政改革、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晚清最后十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书稿对当时中外各国发展的情况、实力变化等进行了全面解读,为读者全面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参考。书稿可以使读者领略晚清最后十年的潮起潮落,领略时代的风云际会,体察身处变局的各色人物的心路历程,可读性强;另外,书稿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学理性认知,提出了具有史鉴意义并发人省思的思考,知古鉴今。
我们现在讨论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民族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里所说的“民族艺术”主要是就中国的各少数民族艺术而言。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在全国范围之内看待本国各民族的艺术乃至文化,而在“全球化”已成不逆之势的时代,则须置于世界的大视野中对待之。这已成为大的背景,或曰大的前提。当然,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及经济、文化与转型与变化的文艺与美学话题,为对此作出合乎人类文化变迁与艺术发展规律的探究与阐释,拟联系全球化语境,并立足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具体实践,从多方面作学理层面上的探讨。笔者以为,关于民族艺术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如今特别需要有深刻的理论思考。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并炮制了所谓的“满洲国”,进而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此,中国人民被迫走上了艰难而漫长的抗日征程,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长达十四年坚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5年,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后,根据《雅尔塔协议》,于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遂出兵中国东北。苏军在中国抗日军民的英勇配合下,迅速击溃了驻守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于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巡洋舰上,举行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沉重的代价,也赢得了全世界热爱和平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敬佩。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是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共同敌人——法西斯伟大的战斗合作。为配合中国东北烈士纪念馆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地志博物馆合作组办的“历史瞬间”展览,遴选出前苏联随军记者尼古拉耶维奇•什库林等拍摄的部分历史照片,汇编成册。册中的照片,大多数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空白。仅此献给中俄两国人民传统的战斗友谊,献给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书中收录了随苏联红军到东北参加作战的摄影记者尼·什库林等拍摄的大量纪实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中俄两种文字详尽地记录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在中国抗日军民的配合下,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的全过程。书中收录的珍贵历史照片,大多数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空白。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MKList.com
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同治十三年被慈禧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载湉亲政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为选题即为其作传,展现光绪帝的一生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著作之一,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康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脍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有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和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两部分,外加一个结论。在要素论中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辩证论"。
全书18万字。由康德研究专家杨祖陶和邓晓芒合作,直接从德文原版翻译。译文精良,较好地传达了康德的原意,是二位学者十多年合作的又一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