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记录她陪伴19岁儿子渡过精神危机的经历,写作令她自己得到修复,重建生活。 在妈妈的心里,没有特殊孩子。 经历痛苦,就会理解“拥抱彼此、不要转身离开”的意义。我们都有可能遭受创伤,或精神崩溃。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也许更敏感、更有同理心。他们只是站在了第一线参与这场战斗。 对一个妈妈而言,治愈孩子也是在治愈自己。 妈妈先完成自我建设的课题,把自己当成自己的终生情人,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生活,才能在孩子成长中给予更好的爱与陪伴。
“十七岁的我非常想死,这是我唯一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吴依光从未想过自己能活过十七岁,也没有想到现在会成为一名教师,更无法料到放学后,她的学生竟从学校顶楼一跃而下。 少女之死,让这所校史百年的资优女校陷入焦虑,没有人能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心理状况如何?是什么样不值一活的日子,让她决定纵身一跃,终止正青春的人生? 作为班主任,吴依光必须找到少女轻生的原因。她在少女过去的生活中发现端倪,但也在一次次的探询之中,反复挖掘到自身的困境:与丈夫徒具形式的婚姻,对她一生无所不控的母亲,以及当年早该毁掉的自己。 那个自己回应她:“十七岁那年你也非常想自杀,你没有做到,你的学生做到了。” “抱歉。我以为我活下来了。但我并没有。”
中世纪末的意大利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概念。在这个狭长的半岛上,强大家族统治下的小国争权夺利,趁乱渔利的外国君主、朝秦暮楚的公爵、唯利是图的雇佣兵、自私自利的市长,并非所有人都残忍、不道德,但同样雄心勃勃。 有人依赖强大的军事力量,有人善用微妙和狡猾的外交技巧,人人争相在政治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然而,15世纪的意大利也是文艺复兴的摇篮,相互征伐的君主同时也是第一批慷慨的文艺资助者:他们修建古典风格的建筑、购买雕塑与画作装饰自己的城堡、资助濒临破产的大学、雇用人文主义者教育子女。在他们的生活中,姻亲与仇敌相互转换,战争与艺术相互交织。 本书的作者选取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意大利家族,将他们对于文艺复兴的贡献置于那个既激情澎湃又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勾勒出彼时意大利的历史轮廓。
聂鲁达是20世纪最伟大的拉丁美洲诗人。他的诗作甚丰,诗貌繁复,既个人又公众,既抒情又史诗,是世界各地读者取之不尽的智慧和喜悦的泉源。 本书选辑了聂鲁达各阶段名作120多首——从年轻时的《霞光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地上的居住》,到死后出版的《海与铃》《疑问集》《精选的缺陷》……由诗人陈黎与张芬龄精心译成,是通往聂鲁达诗歌宇宙的快捷通道。
仅仅把小说写完是不够的。今天,如果你想把写小说变成一种职业,你的写作必须要有“东西”,能够把浏览你图书的人变成你的读者,再把你的读者变成你的粉丝。这本书就是要教你做到这一点。 本书为你提供了125个实用有效的写作技巧,帮你:深入挖掘情节与结构;创作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的人物;加强场景的搭建;将对话融入行动;如何使用闪回,如何写好打斗场景,如何写好细节,等等。 本书凝聚贝尔30多年的写作与教学秘籍,对于小说写作者、影视剧创作者都是非常实用的指南。
本书是曼德尔施塔姆流放在沃罗涅日期间(1935-1937)留下的三册“沃罗涅日诗抄”的全译本,将诗人生命最后的令人惊异的迸发和创作上的演变展现出来。这些不朽的杰作,将诗人一生的创作推向一个高峰,也使沃罗涅日从此成为俄罗斯文学地图上的一个光辉坐标。 本书作为一部研究性的译诗选,除了大量译注外,还附录了一些俄罗斯和英美德著名诗人和译者的精辟评论以及阿赫玛托娃、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和娜塔雅·施坦碧尔对曼德尔施塔姆的珍贵回忆和书信,对理解曼德尔施塔姆生命后期的创作及诗歌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由著名作家阿兰·马邦库在法兰西公学院的讲稿整理而成,涉及非洲的文学写作、文化甚至政治视野等多个方面。 “黑人性”并不仅仅是黑人之间的事,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黑人人文主义精神的方式。从黑暗走向光明,非洲经历了漫长的斗争,这八堂课表达了作者对非洲文化与全球文化和平相处的强烈渴望。 本书也是一份综合性指南,让我们摆脱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其他误解,摆脱西方殖民话语转述,重新认识真正的非洲。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记录她陪伴19岁儿子渡过精神危机的经历,写作令她自己得到修复,重建生活。 在妈妈的心里,没有特殊孩子。 经历痛苦,就会理解“拥抱彼此、不要转身离开”的意义。我们都有可能遭受创伤,或精神崩溃。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也许更敏感、更有同理心。他们只是站在了第一线参与这场战斗。 对一个妈妈而言,治愈孩子也是在治愈自己。 妈妈先完成自我建设的课题,把自己当成自己的终生情人,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生活,才能在孩子成长中给予更好的爱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