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出版的书籍

我们不结婚,好吗。

它可以說是一個挺具真實性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女主角不是我,男主角也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看故事的更是素未謀面的網路人,所以它的真實性在哪?在於它可能發生在你我的周圍,只是它細微的讓人看不見。

我們不結婚,好嗎?

基本上,它可以說是一個挺具真實性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女主角不是我,男主角也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看故事的更是素未謀面的網路人,所以它的真實性在哪?在於它可能發生在你我的周圍,只是它細微的讓人看不見。

開始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很多身邊的朋友都說,別把自己的心思加進去,保留它的故事性,因為畢竟,它只是個故事,但我不以為然,因為我認為,當一部小說與它的原著者沒有靈魂上的交流時,它是孤單的,是沒有情感的,會只是一部由很多很多文字組成的造詞練習簿而已。

但是我的信心,在我決定以女孩子的思緒為主敘時,曾經被狠狠的打擊過。因為女主角趙馨慧的個性,是連我自己都沒有辦法把握住的。

我希望她是個可愛的女孩,但我又希望她可以酷一點,在酷與可愛之間,我曾經做不出決定,最後還是回到怪氣質美少女的定位。

至於男主角林翰聰,我希望他是個正經八百的男孩,但我又希望他痞一點,在痞與正經之間,我曾經迷失其中,最後,他還是變成了一個外冷內熱的傻男生。

交錯在男女主角的情感中,我差點忘了自己原來是個作者,我差點因為不想看到某方面傷心,而妄下惹亂劇情的決定,更差點因為用女孩子的思緒來思考的時間太久,而忘記了自己原來是個男的。

但我喜歡忘記自己原本性別的感覺,因為這讓故事更真,更值得一再回味。所以,不管這部小說的結果怎樣,我想給各位的,是一種感覺,因為感覺可以是回憶,可以幻化,可以深植每一位讀者的心。

這是我的第一部成書的作品,青澀吧!但希望各位朋友們,可以在這一陣青澀的氣味中,尋找到我要給你們的純真。

盖亚的异乡者

吐露最真誠的異鄉人心緒……

在跨文化的流動生活中,尋求融合與希望之光。

BBC女記者的移居生活實錄,

在熱情與孤寂、離散與聚合間,探詢家與身分之意義,

無論先後,流浪者的故事皆已深植土壤,在這塊土地上盤根錯節地展開。

「這世上沒有人能永遠獨占一片土地。重點在於尊重,只要不去破壞房子、歷史遺跡、清真寺、教堂等種種先人遺產,只要不去褻瀆這些山坡上的回憶,我覺得妳跟我都有權待在這裡。」

成長於孟加拉的利皮卡.佩拉漢,隨其英國籍猶太人丈夫里歐搬進耶路撒冷——一個蘊含豐富文化、備受爭議的神聖之地。面臨新環境的衝擊,兩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難解「以巴衝突」中的佩拉漢,從個人經驗出發,在婚姻生活的軸線上,進而觀看周遭,體認當地人們的對立與仇恨、矛盾與誤解;記錄下文化之衝突,生活之齟齬。失根的靈魂試圖找到歸屬,在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交互激盪中,儘管模糊,仍試圖在這座繁複的城市裡勾勒出和解與希望之圖像。

「作者將私生活的荒誕故事與內心衝突,自然而然地與外在世界交織成這本觸動人心的回憶錄。」——作家賽胡雅.夏雷夫(Zeruya Shalev),著有《西拉島(Thera)》、《丈夫與妻子(Husband and Wife)》等書。

【名家推薦】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總編輯)◎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馮光遠(作家)

◎黃國華(作家)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陳婉容(香港作家、獨立記者)專文導讀

戰爭是最大的惡

普立茲新聞獎戰地記者,報導足跡超過50個國家,

深入戰爭第一現場,寫下對戰爭之惡的反思。

赫吉斯是美國新聞記者、長老會牧師、作家和評論家。在他的早期職業生涯中,赫吉斯在中美洲擔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NPR和《達拉斯晨報》的自由戰地記者。

曾在超過五十個國家報導戰爭消息的著名戰地記者與普立茲新聞報導獎得主赫吉斯,於2003年5月受邀在羅克福德學院(Rockford College)畢業典禮致詞時,因公開抨擊美國侵略伊拉克,而遭到所任職的紐約時報譴責,他秉於道出真相是記者的天職,選擇離開紐時。他一向以深思熟慮又挑釁的刀筆針砭社會不公與戰爭暴行,因此贏得卓越記者的一致好評。赫吉斯亦曾受頒國際特赦組織全球人權新聞獎。

自2008年起,更是以小搏大持續強力批判企業寡頭壟斷與極權資本主義(totalitarian capitalism)。洛杉磯新聞俱樂部形容他是「99%的捍衛者,1%的死對頭」,頒給他2009年與2011年年度線上記者。赫吉斯講真話、重良知、思想深厚、反應敏銳準確,至今已出版14本書。

他當然不是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在中東擔任戰地記者時曾遭綁架當過人質;在科索沃報導種族屠殺,親眼看到一個接一個村莊遭到完全的摧毀;在拉丁美洲報導戰爭消息,見識到美國政府為獨裁者撐腰,導致生靈塗炭。說出一般人不願聽的真相,不會受到歡迎,但他選擇說真相,因為他以為不說真相、保持沉默是自我毀滅。

記者的筆可以是思想的劍

《戰爭是最大的惡》是一部用血淚寫成的反戰著作。

赫吉斯以出入世界各地戰爭第一現場的報導和對於士兵、居民、受難者的採訪,推論岀戰爭的惡,筆下鏗鏘有力,令人動容。

「戰爭摧毀所有維繫和培育生命的系統:家庭、經濟、文化、政治、環境和社會。只要戰爭開打,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戰爭會如何發展,也沒人曉得戰爭會如何導致軍隊和國家走向自殺式的愚行……世上沒有什麼正義的戰爭。沒有。就連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是,但二戰如今已被洗白、神格化,用來宣揚美國的英雄主義、純潔和善良。」

「戰爭的第一堂課是我們個人都不算什麼。我們成了數字、砲灰、物件。以往神聖而珍貴的生命變成毫無意義,在戰神貪得無厭的需索下犧牲。」

戰爭的創傷永遠不會癒合。我們無法逃避那些邪惡,

經歷戰爭的人,往往以酒和藥品自我毀滅。

戰爭裡有受害者,可是受害者有兩種,一種是有價值的,一種是沒有價值的。誰死得有價值誰沒有,誰是人誰不是人,則是由政客和資本家決定的。其中的偽善讓人瞠目結舌,以前入侵伊拉克的政客,現在卻要對俄羅斯追究戰爭罪。

戰爭裡有無數的掮客,他們眼裡沒有人命、看不到血流漂杵,也對妻離子散的家庭無動於衷。戰爭就是一門好生意。

在戰爭裡有殺人和謀殺,對手無寸鐵的人下手就是謀殺,比如說美國支持的印尼政府於1965發動內戰,剷除國內的共產黨和異議人士。數百萬人被謀殺。

戰場上的士兵必須欺騙自己的良心。美國宛如宗教信仰一般的霸權主義,才是這些戰爭的影武者。

惡一直如影隨形。那是因為我們知道那是惡的,

也因為我們知道那是惡的,所以我們要反抗。在反抗中,我們才得到救贖。

美感收納術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好萊塢眾名人御用收納團隊、

Netflix熱門實境秀The Home Edit權威主持現身說法!

無罪惡感整理指南,讓居家、工作、旅行、3C生活的空間美感升級,

9大收納主題,超過150張美到讓你愛上收納的實品照,

不用斷捨離,東西收得好,心情就會好!

家裡堆積許多雜物不知道要怎麼整理?狂塞硬擠的衣櫃像顆未爆彈岌岌可危?手機平板電腦的配備和線頭糾纏得令人慘不忍睹?櫥櫃裡總是能夠挖出過期的食品?書桌餐桌化妝桌根本理也理不清楚?

近幾年各國興起一門叫「整理顧問」Professional Organizer的行業,他們的工作就是專門幫客戶重新打造居家空間,將各種物品系統化地收納起來。本書作者克莉亞•席爾和喬安娜•泰普林就是箇中翹楚,她們創辦了好萊塢名人御用的The Home Edit團隊,打造許多成功收納的案例。

關於收納,她們認為你不用逼自己斷捨離才能夠過著整齊乾淨的生活。本書的收納準則是,「擁抱你的生活」,不論你是個必須有三頭六臂的媽咪、租屋共居的小資族,甚或總是出差的大忙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收納得充滿美學又有條不紊。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出一個對你行得通的系統。

本書不只是居家收納,而是針對生活所有面向,從辦公空間到廚房浴室、行李箱到寵物用品、眉筆畫筆到原子筆。從認識自己的日常模式開始,加上一點創意,就能建立起適合自己生活風格的收納方法。

作者認為,追求美感和空間應用,不必然要斷捨離,就從把糾結的各種線收好、根據顏色分類手機APPs、把手提包收得井然有序開始。本書是寫給那些喜歡收納,或者想要收納但總是覺得沒時間的人。如果你看著擺滿東西的辦公桌卻常常找不到想要用的東西、如果你呆望著滿櫃旅遊收藏卻覺得可惜沒地方擺,本書要告訴你如何把它們都收得完美,不用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感到罪惡。收納組織不限於儲藏室、衣櫃或房間,也包括你的嗜好、旅遊、甚至手機。

收納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採用的生活風格和心態。

權貴與壞蛋

真正的獨家不在報紙頭條

在總編輯的筆記裡

◎近距離記錄金融危機、中國崛起、新媒體興起、民粹與恐攻、英國脫歐、川普執政、美中貿易戰,傳達劃時代變動氛圍。

◎與北京、莫斯科、柏林、利雅德、德黑蘭、東京、華府等執政者對談,旁觀掌權者面貌,一窺高層決策與政治算計。

◎力促「金本位」報導、編採自主,推動報社改革,帶領《金融時報》從傳統紙媒轉變為獲獎項肯定的數位媒體。

洞察動盪的15年,以鋒利之筆描繪富豪與強人的焦慮與脆弱。

這本筆記是「危機時代」的第一手見證、領導者的快照。

身為《金融時報》總編,巴伯以職位之便突破知名人士身邊的保護泡泡,近距離與掌權者及(偶而會有的)壞蛋私下互動。

他記錄了新聞編輯台面臨新媒體興起、金融風暴、中國崛起、民粹主義、英國脫歐,以及主流媒體與假新聞鬥爭的採訪報導內幕與心路歷程;寫下遇見的新聞製造者:政治領袖、倫敦與華爾街金融人士、身價億萬的銀行家、王室貴族、矽谷科技大師、外國使節,他們之間的交流訪談、私下會面的插曲。甚至在雷曼兄弟倒閉前採訪了執行長富爾德,還有歐巴馬、溫家寶、林鄭月娥、黃之鋒的深度訪問,並數次與川普、梅克爾、普亭過招。

數百則筆記毫無保留公開這時代權貴(有時還有壞蛋)的即時反應,以及值得細細品味的微妙時刻。可見識到大媒體總編輯的工作與生活,也可當散文閱讀。幽默、誠實、有見地,有時直率得令人發笑。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