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的研究中,唐代被認為是較不重視孝道的時代,
但本書以士人行孝的生命經驗,整合制度史、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角,
建立層次豐富的唐代孝文化圖像。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今成轉蓬去,嘆息復何言。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唐代士人為養親而求仕,為求仕而離親;宦遊遷轉的生涯模式,以及儒家倫理法制化形成的諸多規範,深刻影響士人的孝道實踐。本書以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為主題,關注人與制度、文化如何互動折衝。從官僚制度、禮律規範、社會習俗、宗教文化等脈絡,考察士人如何實踐當時社會所認定的子道,包括:養親、服喪、葬親、祭祀,以及於唐代獲得長足發展的追贈先世和追薦冥福。分析士人實踐孝道可能遭遇什麼困難,行孝重心落於何處,孝道的評價標準有何變化。藉由重建唐代士人身處之倫理體制與情境,捕捉唐代士人的生命經驗,以及唐代孝道文化的特質。
三百五十年前,中國認為臺灣不過是孤懸海外的一顆丸泥;兩百年後,臺灣已穩處於中華帝國中的一省。臺灣也從不入版圖的粗鄙番境,轉變為列強覬覦的經濟要地。 本書從中國作家的殖民旅遊書寫、地誌圖像為中心,藉由對臺灣風土民情、自然景象,及原住民描寫的再現,如性別倒錯、種族論述、文化優劣等,探討這些文本如何在中華帝國對版圖擴張及族群差異的意識形態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由此解析清初的「帝國主義」及「殖民思維」。 作者並透過檢視非西方的帝國勢力及其殖民他者的政策,挑戰過去對「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既定觀念,勾勒出西方殖民論述與中國殖民論述之間的交會點。
本書連結法學者、法學論述、政治與社會環境,本於歷史學、法律學、社會學關懷,敘述台灣如何跨越3個世紀,經歷殖民、威權、民主等政體,彙整來自歐美日中的現代法學知識,建構出當下法學內涵,並主張應超越歷史束縛。就法學緒論著述顯現的「明治日本→民國中國→戰後台灣」知識傳遞路線,在法源論,揚棄過時而形同盲腸的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在法解釋適用論,以德式法釋義學汰舊換新、納入英美法系之法適用方法,且「看見」台灣的法事實,重構台灣版法學緒論。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在過往的研究中,唐代被認為是較不重視孝道的時代,
但本書以士人行孝的生命經驗,整合制度史、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角,
建立層次豐富的唐代孝文化圖像。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今成轉蓬去,嘆息復何言。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唐代士人為養親而求仕,為求仕而離親;宦遊遷轉的生涯模式,以及儒家倫理法制化形成的諸多規範,深刻影響士人的孝道實踐。本書以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為主題,關注人與制度、文化如何互動折衝。從官僚制度、禮律規範、社會習俗、宗教文化等脈絡,考察士人如何實踐當時社會所認定的子道,包括:養親、服喪、葬親、祭祀,以及於唐代獲得長足發展的追贈先世和追薦冥福。分析士人實踐孝道可能遭遇什麼困難,行孝重心落於何處,孝道的評價標準有何變化。藉由重建唐代士人身處之倫理體制與情境,捕捉唐代士人的生命經驗,以及唐代孝道文化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