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新闻理论十讲

有没有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陈力丹所著的《新闻理论十讲》应该是出色的一种。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部极具创新意义的教材。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结构和体例的创新。本书抛弃了以往教材所谓“严谨系统”的结构,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其次,内容和观点的创新。本书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再次,表达和传播的创新。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入浅出。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新闻理论十讲》适合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说,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目 录

写在前面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一、 新闻≠宣传

二、 新闻≠舆论

三、 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四、 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五、 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六、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七、 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八、 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

九、 新闻的特性

第二讲 新闻价值

一、 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二、 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三、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四、 在新闻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

五、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六、 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

七、 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三讲 新闻真实

一、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二、 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三、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四、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二、 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三、 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四、 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

五、 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

六、 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

七、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 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二、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三、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

四、 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五、 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

第六讲 新闻出版自由

一、 宗教裁判所和世俗王权的书报检查制度

二、 18世纪两个载入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宪法性文献

三、 19世纪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献——《论自由》

四、 20世纪以来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献

五、 国际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件

六、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讨论

第七讲 新闻法

一、 区分“法制”与“法治”

二、 世界上的两大法系

三、 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四、 中国新闻立法的历史

五、 新闻法的基本理念和应有的内容

六、 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七、 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

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一、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

二、 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

三、 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四、 目前首先要做的事情

五、 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范的16种现象

六、 新闻职责忠诚的两个金字塔模式

第九讲 宣传学

一、 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二、 宣传的几个特点

三、 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

四、 宣传伦理

第十讲 舆论学

一、 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二、 舆论的八要素

三、 舆论的形成过程

四、 舆论监督

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传播通用系列)

有没有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陈力丹所著的《新闻理论十讲》应该是出色的一种。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部极具创新意义的教材。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结构和体例的创新。本书抛弃了以往教材所谓“严谨系统”的结构,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其次,内容和观点的创新。本书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再次,表达和传播的创新。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入浅出。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新闻理论十讲》适合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说,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目 录

写在前面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一、 新闻≠宣传

二、 新闻≠舆论

三、 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四、 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五、 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六、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七、 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八、 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

九、 新闻的特性

第二讲 新闻价值

一、 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二、 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三、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四、 在新闻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

五、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六、 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

七、 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三讲 新闻真实

一、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二、 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三、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四、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二、 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三、 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四、 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

五、 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

六、 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

七、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 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二、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三、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

四、 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五、 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

第六讲 新闻出版自由

一、 宗教裁判所和世俗王权的书报检查制度

二、 18世纪两个载入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宪法性文献

三、 19世纪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献——《论自由》

四、 20世纪以来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献

五、 国际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件

六、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讨论

第七讲 新闻法

一、 区分“法制”与“法治”

二、 世界上的两大法系

三、 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四、 中国新闻立法的历史

五、 新闻法的基本理念和应有的内容

六、 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七、 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

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一、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

二、 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

三、 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四、 目前首先要做的事情

五、 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范的16种现象

六、 新闻职责忠诚的两个金字塔模式

第九讲 宣传学

一、 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二、 宣传的几个特点

三、 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

四、 宣传伦理

第十讲 舆论学

一、 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二、 舆论的八要素

三、 舆论的形成过程

四、 舆论监督

南怀瑾系列:中国有文化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篡要、注解、类颂、重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略种注释达一百多种。

南怀瑾教授在台的数十年教化岁月中,曾经多次讲解《金刚经》;因时代不同,对象不同,讲解的方式和重点也各次不同。 现在的这一本书,是一九八八年的讲记。当时十方书院甫自成立,《金刚经》这一门课程,是为书院的学员及研究生而开,其他院校哲学系的同学,以及许多老修行们,常随众等,亦闻风而来,听讲者共约一百余人。每逢上课时间,复青大厦的十二楼,挤得水泄不通。 由于这次的听众,对佛学都有相当基础,对《金刚经》尤不陌生,故此,怀师的讲法深入骨髓,可说是叹未曾有!真正是:为上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 一九七八年怀师讲了“如何修证佛法”,两年后再讲《金刚经》。因机缘特殊,对经中的疑问及似解难解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后虽不悟,亦得其门矣! 感谢永会师及圆观师先行录音记录,再由刘雨虹女士整理并加标小题;宏忍师及李素美小姐等多人帮忙校对,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金刚经》的超越哲学及宗教的特性,怀师定了一个平凡的书名《金刚经说什么》。 师日平凡,即非平凡,是名平凡。

演讲的艺术

《演讲的艺术》被称为“演讲全球第一书”,是全美高校同类课程的首选教材.自1983年出版以来,发行超过五百万册。本书是第八版中文版。

该书极为全面系统。三大部分——演讲的流程设计(话题选择、听众分析、资料搜集、论点支持、内容设计等),演讲的表达原则(道德标准、表述语言、传达方式、辅助材料、倾听技巧等).各类演讲的技巧(告知型演讲、说服型演讲、特殊场合演讲、小团体演讲等),都在书中得到了充分且翔实的论述。

实用、操作,是本书经久不衰的另一原因。在全书1 8章上百小节中,都是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演讲原则。这些案例一些来自于课堂.更多的取自全真的社会情境。每章后精心设计的案例分析、批判性思考题.情境模拟等辅助材料则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包括学习光盘(书后附赠)、教师手册、教学课件、网络资源(词汇表、章节测试题、排名前一百位的美国演讲),是《演讲的艺术》 (第八版)最为独特之处。尤其是数百例经典演讲视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直观、生动、形象的材料。

《演讲的艺术》 (第八版)面向大学通用基础课程.适用面很广。尤其是新闻传播、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等人文社会学科更是必修课程。实际上,那些致力于用语言获得影响力的人们.都应该成为本书的读者

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本书以一个数学家的睿智,探讨了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自伽利略以来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演化中的作用。

首章利用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错觉实验说明了感官知觉之不可靠。其实古希腊人早已领悟了这一点,因而求助于数学来研究自然现象成了古希腊的传统,这也是古希腊天文学兴起的原因(第2、3章)。无论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哥白尼和开普勒的日心说,追求数学上的简单性和完美成了探求自然知识的动力(第4章)。笛卡儿为科学建立了基于数学的严密方法论,而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其科学研究纲领的前提则是: 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这门语言撰写的(第5章)。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的牛顿,其科学巨著就冠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6章)。麦克斯韦方程组能够揭示人的感官所不能及的电磁世界,则充分显示了数学的穿透力(第7章)。二十世纪的两项重大科学发现——相对论和量子论——,其基本物理思想和数学工具之间有着奇妙的对应(第8~10章)。这就引发了这样的问题,数学知识本身又从何而来?数学与物理实在的关系是什么(第11、12章)?

书中没有铺陈数学知识,数学只是像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后一样若隐若现。因此,想了解古今自然观或科学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习者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而自然科学研习者读此书则可以引发对于其专业领域的反思。而这正是作者所孜孜以求的: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

本书以一个数学家的睿智,探讨了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自伽利略以来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演化中的作用。

首章利用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错觉实验说明了感官知觉之不可靠。其实古希腊人早已领悟了这一点,因而求助于数学来研究自然现象成了古希腊的传统,这也是古希腊天文学兴起的原因(第2、3章)。无论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哥白尼和开普勒的日心说,追求数学上的简单性和完美成了探求自然知识的动力(第4章)。笛卡儿为科学建立了基于数学的严密方法论,而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其科学研究纲领的前提则是: 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这门语言撰写的(第5章)。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的牛顿,其科学巨著就冠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6章)。麦克斯韦方程组能够揭示人的感官所不能及的电磁世界,则充分显示了数学的穿透力(第7章)。二十世纪的两项重大科学发现——相对论和量子论——,其基本物理思想和数学工具之间有着奇妙的对应(第8~10章)。这就引发了这样的问题,数学知识本身又从何而来?数学与物理实在的关系是什么(第11、12章)?

书中没有铺陈数学知识,数学只是像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后一样若隐若现。因此,想了解古今自然观或科学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习者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而自然科学研习者读此书则可以引发对于其专业领域的反思。而这正是作者所孜孜以求的: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死亡研究院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