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伦·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1850—1928)是英国古典学界具有开拓性的学者,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者。她以其有关希腊艺术的讲座及其非传统且直言不讳的观点而享誉学林。 《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对古代各民族的宗教、道德、艺术、仪式以及戏剧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力图通过揭示仪式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论证所有的神话都源于对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行为先于语言,神话源于仪式。《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出版后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可以说是一本由专业学者以一种并非完全学院化的文字写作的严谨且具创意的学术论著。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内容简介:埃德蒙·伯克,这位政治哲学界的保守主义代表,他在思考美洲问题和法国大革命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部让后世学人不断致敬的哲学著作,一部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的另类作品,一部还未引起国内学界足够重视的美学经典,以“实事求是”的经验主义精神,大胆挑战了自古希腊以降被普遍接受的美学、心理学传统观念,为“崇高”和“美”找到了贴近大地、贴近人本身的坚实基础,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与艺术创作方法。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该书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具体内容包括论趣味、《探讨》一书的影响、崇高与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维柯是西方人文科学、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天才辈出的17世纪,他以创建一种人类社会的科学为己任,《新科学》是他的代表作。维柯的思想影响了赫尔德、洪堡、黑格尔和马克思,更准确地说,维柯是19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根源。维柯是一位思想的天才,然而他不是驾驭自己思想的高手,他未能把自己原创性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这位意大利哲学家的思想光辉闪烁于他的零散论述中。
《维柯的哲学》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美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对维柯思想的重新阐释。克罗齐在本书中提炼了维柯历史哲学的精华,深入分析了维柯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引领读者领悟维柯思想的本意,把历史哲学的研究推向更深广的层面。本书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入门书,也是探究维柯思想堂奥的垫脚石。
“大象学术译丛”系列丛书《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套装上、下册,共2册)》作者通过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材料,反驳了传统的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与罗马之间关系的史学理论,重新揭示了罗马与日耳曼这两个向来被认为彼此水火对立的世界,是如何经过缓慢的、各种不同经济与社会元素的延接与熔合,最终浇铸出一个单一的西方欧洲文明的。 他揭示了曾经被奉为金科玉律般的恺撒与塔西佗等罗马写作者的偏颇立场;指明在大迁徙时期日耳曼蛮族就已经相当的罗马化,他们对罗马帝国的入侵更多地表现为和平渗透而不是野蛮征伐;驳斥了早期理论家们建构的那种认为日耳曼人没有任何可耕地私有制的“马尔克”(Mark)共同体理论;揭橥了在日耳曼兴起与罗马消亡的过程中,旧有政治结构以及社会结构都没有被完全摧毁,蛮族与帝国之间更多的是延续与融合,而不是断裂与对斥;阐证了基督教会在罗马向日耳曼转换进程中的继承性身份,而并非两个彼此割裂的文化之间的中介;批判了那种认为是加洛林王朝各种军事紧急情况才使得封建主义快速兴起的观念,论证出不管是骑兵制度抑或是专业军队,皆系比查理曼要更为古老的事物;而且区别于大多数历史学家对查理曼时代的称颂,多普施更看重梅罗文加时代,更强调5、6世纪时罗马与日耳曼之间文化融汇对于欧洲中世纪的意义,而加洛林时代中很多被视为“复兴”的全新创造,也就因此被解释为是“一些在文化发展中从未曾遗失过的事物”;并阐明了早期中世纪欧洲的城镇生活虽然颇受冲击但绝未消亡隐匿,制造业与贸易尽管屡遭压制却断非戛然而止,其间钱币流通仍然盛行,货币经济依旧繁荣。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巅峰之作《秦始皇》的新版本,既为新, 自然融入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思路、新认识、新感想。该书对秦始皇的解读可以说是王立群先生个人学识与思想融汇的高峰,其谨慎周密的考证与大胆创新的推测、 其行云流水的表述与旁征博引的阐释都会令读者叹为观止。全书不仅展现了秦始皇作为中央集权制开创者所创建的雄伟霸业,也对秦始皇其人功过是非进行了多方面 的评述。
N.H.拜尼斯编著的《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以专题的结构、论文式的写作风格,对于拜占庭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思辨性的阐述,向读者展示了拜占庭帝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这是一本众多拜占庭学者的论文集,这些作者们几乎都是拜占庭学界的元老级大师,他们在有限的篇幅中为我们呈现了他们一生研究思考的结晶。拜占庭学界这样思辨性的书太少,描述性的书太多,对于喜欢读思考型作品的读者来说,《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无疑提供了重要的读本。
《史学原论》是欧洲实证史学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19世纪晚期实证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自“五四”以来,《史学原论》在中国史学界直享有极高的赞誉,英译本在国内广为流传。较完整的中译本近百年来唯有李思纯于1926年刊行的文言译本。《史学原论》是对英译本的重译。
《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用10个篇章,从英国传教士柏格理1864出生一直写到1915年他在中国逝世,为柏格理在中国28年激动澎湃、感人肺腑的事迹做了一个客观、公正、翔实的纪录。阅读完《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一个生动、形象、丰满以及具有虔诚信仰和献身精神的柏格理,便由远而近,由平凡而深刻地赫然屹立在读者心中。
从二里头到二里岗,再到殷墟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数百年间中原王朝文明的兴替流变。《最早的帝国:二里岗文明冲击波》以全球文明史的视角,突破成说,从二里头文明晚期讲起,再从早商城市到王畿布局,从帝国中央到周边辐射,剖析既往商文化建构,重新解读二里岗文明,再构广域王权国家体,进而形成“二里岗早期帝国”说。
在这本生动又宏大的作品《暴力的衰落》中,詹姆斯•希恩记录了欧洲史上也许最剧烈的一次变迁的前因后果:从一片破碎的战场到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战争曾定义了欧洲几个世纪的叙事史,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每个方面。但二战后,欧洲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定位,弃绝国防预算膨胀,着重物质福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斯坦福大学知名教授希恩揭示了这一变化发生的方式和原因,以及对美国和整个世界的意义所在。
以非凡的深刻和明晰,希恩包罗了过去百年问欧洲的重大思想和政治事件,从20世纪早期的和平主义和军事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到柏林墙的倒塌、伊拉克问题的激烈辩论。他的叙述使人兴趣盎然,分析鞭辟入里,两者结合,展现出暴力的消弭如何令一块大陆转变、令新欧洲成为可能。
这本希恩的权威历史著作《暴力的衰落》纵览了欧洲动荡不安的20世纪,提供了一份亟需的背景文本,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身处其中的时代断层。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阐述了从荷马时代直至罗马帝国晚期的奴隶制度,展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制兴起、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具体到每段历史时期,作者都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奴隶的来源、数量、使用情况、社会和法律地位等问题。在史料的收集和运用上,《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使用的史料包括古典作家作品、碑铭、纸草文献等,在这方面作者所下的功夫尤其突出,这也使得《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成为研究古代奴隶制度的重要作品。
《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的部代表作,出版于1939年。这部书突破传统的史学研究观念,提出并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针对历史上某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将与之有较密切关系(在时空上)的历史事件详加罗列,在精细的对比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该书列举的大量史实表明,在罗书帝国的盛衰期,其本土及北境、东境经常遭受蛮族的进攻、骚扰,而这类“侵扰”,以及罗马帝国主动发起和被动接受的诸多战争,又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中国对西域地方的经营及政局变化的影响,从而在理论上将古代东西方的交往(尽管在当时应属于较疏松、较间接的交往)由简单的经济关系上升到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当时的世界形势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画面……
《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出版于1940年,后经四次再版,时至今日仍是许多西方学者推荐给学生的重要读物,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两位作者M.J.卡里、T.J.哈阿霍夫相信,从广阔视角来看,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相似性比差异性更明显。因此,他们把希腊世界和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分为社会生活、语言文字、哲学、科学、艺术、文学、教育、学术和宗教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叙述每一方面的内容时,他们都尽力将两个世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现相异性的同时,充分展现相似性。正是两位作者的广阔的学术视野造就了《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专著。
十年讲史,其心越千载光阴;精心结集,其文凝半生心血。史实梳爬、史观阐释,娓娓而谈中读者皆有所得;新闻旧论,妙解常谈,珠玑玉屑中读者皆有所乐。王立群先生于讲史读史的十年结点上推出精选的心得集,既是对自己十年人生路、十年讲史路、十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路的小结,亦是为广大读者送上了一把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作为已熟读王立群以往作品的的资深粉丝来说,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宏观地理解王立群的历史观、价值观,更微观地窥探王立群的心路历程与笔下情怀;对于尚未读过王立群作品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可以最快速、最准确、最过瘾地品鉴到王立群十年读史的精华。
《大秦国全录》讲述了:德人夏德于1885年所著《大秦国全录》或称《中国与罗马东部》一书是中西交通史的名著。他以我们习见的中国史料,来考证古代大秦与我国的关系,且指出大秦即罗马东部,亦即包括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且以叙利亚为首。这本书发表后,在汉学界中引起热烈的争论,除西方汉学家外,日本学者如已故的白乌库吉、藤田丰八及当代的宫崎市定教授都有论文各抒己见。
《全球帝国史: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兴与衰(1400-2000)》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查看我们全球的过去。我们对全球历史的观念依然被源自西方的观点支配:正是欧洲的扩张占据了中心舞台。但对于这本书的600年跨度的大部分时间来说,亚洲的巨大帝国更堪与来自欧洲的入侵者相比。在欧亚进行的剧烈变革改变了这种力量的平衡,尽管不是如此彻底。中国,排除各种困难,一直生存到今天。英帝国来了又走了。纳粹帝国几乎立刻就垮台了。帝国的兴起、衰落和持续——及它们后面的因素——一直是世界历史中最迷人的难题。
《全球帝国史: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兴与衰(1400-2000)》的核心是各种关系的戏剧性的转移和不可预知的变化的故事,这些关系存在于西方、各国政府与伊斯兰世界的帝国和东亚伟大的文明社会之间。它建构了历史的观点,在其中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亚洲的伟大复兴,还能看到我们现代“全球化”世界的重要特征。如果我们在乎我们的未来,我们也要在意我们欧亚的过去。
《全球帝国史: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兴与衰(1400-2000)》涉及欧洲和亚洲历史上著名和最令人兴奋的事件——也使它们再次鲜活和令人吃惊。
《看不见的性别:提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内容简介:受卡通片和博物馆的标本展出的影响,我们对旧石器时代的想象通常与这样一幅画面相连:身着毛皮的男性猎手勇敢无畏地向猛犸发起进攻,而胆怯的女人们则满怀恐惧地畏缩在一块巨石后面。事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想象跟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
近20年来,由于女性考古学家对其男同事们只关注矛尖等坚硬的人工制品而忽略了更难发现的出自女性之手的考古证据的做法提出了挑战,考古学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J.M.阿多瓦西奥(J.M.Adovasio)和奥尔加•索弗(01gaSoffer)是世界上研究篮子、绳子和编织物等易腐烂的人工制品的两位顶级专家。在《看不见的性别》中,作者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史前时代的令人激动的崭新画面,他们认为女性发明了所有关键性的东西,包括对寒冷地区的生活十分必要的衣服、用来制作使长距离的水上旅行成为可能的筏子的绳索以及用在公共捕猎中的猎网。更为重要的是,女人在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中——简言之,在我们演进为人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这本使人大开眼界的著作里,出现了一个关于史前时代的女人的新故事,故事里引人深思的含义必将影响到我们今天对性别问题的假定。
Historiaierosolimitana),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最初20年的历史。所谓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
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第一次十字军战争记载最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最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最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地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一部观点明晰、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以历史和现实为切入点,从战略层面论述中国和犹太民族之间共赢关系的重要意义,并以犹太人独特的思维视角提出了一系列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举措,力图构建两个古老民族之间心灵互通、智慧相融的桥梁。
◆颠覆认知!
◆人类的思维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
◆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我们如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翻开本书,从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个角度,带你看清人类思维是如何运作的。
◆牛津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
-----------------------------------------------------
为什么黑猩猩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
不同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出真正的思维能力吗?
世界上真的有“读心术”吗?
为什么有人会得妄想症?
为什么越逼自己不去想,越控制不住去想?
翻开本书,从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个角度,像看侦探故事一样,带你看清人类思维是如何运作的。
这本书的写作跨度是30年,何帆会每年写一本,一共写30本,记录中国历史上一段最激动人心的时期。
“变量”同系列图书:
本土时代三部曲--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变量: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
一位发愿要用30年时间里为中国经济立传的著名学者何帆,在这一年里走遍21座城市、行程62021公里、采访423小时,为你捧出来可能是未来20年,每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的关键词:本土时代。
何帆会在这本书里告诉你,为什么中国最小的地级市鄂州,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新地标;为什么一家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要去生产口罩;为什么未来的社区之力会更像电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得看清,哪几个人才是你该置顶的微信好友······
本土时代有新的生存策略,也有新的创新法则,你可以靠自己活下来,而且活的更好;优秀是可以学出来的,伟大却是被逼出来的。
《看不见的性别:提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内容简介:受卡通片和博物馆的标本展出的影响,我们对旧石器时代的想象通常与这样一幅画面相连:身着毛皮的男性猎手勇敢无畏地向猛犸发起进攻,而胆怯的女人们则满怀恐惧地畏缩在一块巨石后面。事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想象跟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近20年来,由于女性考古学家对其男同事们只关注矛尖等坚硬的人工制品而忽略了更难发现的出自女性之手的考古证据的做法提出了挑战,考古学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J.M.阿多瓦西奥(J.M.Adovasio)和奥尔加•索弗(01gaSoffer)是世界上研究篮子、绳子和编织物等易腐烂的人工制品的两位顶级专家。在《看不见的性别》中,作者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史前时代的令人激动的崭新画面,他们认为女性发明了所有关键性的东西,包括对寒冷地区的生活十分必要的衣服、用来制作使长距离的水上旅行成为可能的筏子的绳索以及用在公共捕猎中的猎网。更为重要的是,女人在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中——简言之,在我们演进为人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这本使人大开眼界的著作里,出现了一个关于史前时代的女人的新故事,故事里引人深思的含义必将影响到我们今天对性别问题的假定。
暂无简介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简·爱伦·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1850—1928)是英国古典学界具有开拓性的学者,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者。她以其有关希腊艺术的讲座及其非传统且直言不讳的观点而享誉学林。 《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对古代各民族的宗教、道德、艺术、仪式以及戏剧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力图通过揭示仪式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论证所有的神话都源于对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行为先于语言,神话源于仪式。《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出版后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可以说是一本由专业学者以一种并非完全学院化的文字写作的严谨且具创意的学术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