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寻觅意义(安顿我们的内心,找寻生活的意义。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2022新书)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2022作品

“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编辑推荐

☆全网爆火的复旦大学哲学王子

王德峰教授被复旦学子亲切地称呼为“哲学王子”,独树一帜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和网友的喜爱。

☆写给大众的人文讲义合集,亲笔校订

王德峰教授亲笔校订,包含《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哲学与大学精神》等颇具影响力的名篇。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除了成功和挣钱,人生还有其他意义吗?

在这本书中,王德峰与你畅谈读书、教育、哲学、理想、古典音乐,带你重新梳理当下的生活处境与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标尺:“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当我们把时代的意义标尺真正地领到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我们的生命理想。”

◎内容简介

没有意义,我们将无法生活。但是,我们对于我们日常的意义的基础从未追问过。倘若我们追问今天的成功人士、当代英雄,追问他们的成功的究竟意义,他们的回答将始终只是“成功即意义”,“成功就是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

我们背负小小的行囊,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我们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却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付出我们的辛劳。尽管这些意义在这个时代的标尺上没有位置,但它们真实。我们在这些虽不起眼,却又真诚的努力中获得我们真实的愉悦。

不必害怕精神上的流浪,在这种流浪中,我们也许真的会发现绿洲。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要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说:“背上一个小小的行囊,去做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情。”

巴尔扎克精选集16册(傅雷经典译本,包括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亚尔培·萨伐龙和、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搅水女人、幻灭、贝姨、邦斯舅舅、赛查·皮罗多盛衰记等)

《巴尔扎克精选集》讲述了:如果把巴尔扎克(1799—1850)的《人间喜剧》比作气势宏伟的大厦,那么,那一系列遐迩闻名的长篇(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古物陈列室》、《贝姨》、《农民》,等等),就仿佛是巨大的柱石支撑着这座辉煌的建筑,体现出雄浑的主调;而中短篇小说,则有如一道旁门、一扇彩窗、一角飞檐、一方雕饰。如果将《人间喜剧》比作气象万千的美景,那么,其中的长篇就如奇峰幽谷,密林静湖;而中短篇则象是一座亭榭,一棵古树,一块怪石,一株异草。前者令人叹为观止,后者亦使人击节赞赏。

巴尔扎克擅长把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与对现实的精细体察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艺术开掘,在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描绘中融进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意识,从而形成了他博大深邃而又精微质朴的独特风格。中短篇小说受到篇幅制约,巴尔扎克又不以构思巧妙见长,但在这个领域里,他依然发挥了他的优势,自觉地将艺术的概括依附于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使作品同样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并蕴蓄着耐人寻味的思想力量。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中短篇则显得更

加自由多样,不拘一格,展示了作家多方面的才华。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编辑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分神作,全新回归。

◆王小波读完终生难忘:“我看了这本书,而且终生记住了前半部。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顶得上大部头的名著。我觉得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

◆全新译本——俄语直译,力求贴合原作语言风格。

◆全彩插画——俄罗斯艺术家伊利亚·格拉祖诺夫国家美术馆亲自授权,书中名场面一一再现。

◆精装典藏——新锐设计师操刀,圆脊精装,精巧小开本,轻盈便携。

·

【内容简介】

184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创作《涅朵奇卡》。

1849年,他被流放西伯利亚,之后中断了创作,导致这部小说未完成。

小说最初发表时曾有一个副标题:《一个女人的历史》。

故事以女性第一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涅朵奇卡三段迥异的生活——分别是“童年”、“新生活”和“奥秘”。

书里的典型人物叶菲莫夫,带有陀氏浓重的自传气质。那时陀氏尚未成名,同样自负又自卑,常常为自己病态的自尊心所折磨。陀氏对他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成为后来软弱失意者的典型。

另一位闪光人物是卡佳郡主。陀氏倾尽温柔之笔,让涅朵奇卡在此感受到了纯粹的爱和温暖。

故事在涅朵奇卡与寄养家庭的男主人发生冲突的时刻戛然而止。但根据当时发表的最后几页看,陀氏是想让涅朵奇卡冲破家庭的樊笼,最终独立自由地生活。

书中的每一部分,既可以当作整部小说的一个环节,又可以独立成章。

·

【名人推荐】

◆我看了这本书,而且终生记住了前半部。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顶得上大部头的名著。我觉得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永远也忘不了叶菲莫夫的遭遇,它使我日夜不安。并且我灵魂里好像从此有了一个恶魔,它不停地对我说:人生不可空过,伙计!——王小波

◆在我看到《绿毛水怪》之前,刚好看过这本书,印象极为深刻,而且一直觉得这是我内心的秘密。没想到竟在小波的小说中看到了如此相似的感觉,当时就有一种内心秘密被人看穿之感。——李银河

千只鹤

🦩

收录《千只鹤》《沧波鸻鸟》《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四个故事,写爱情,写青春,写生活,像一首首哀婉的抒情诗,完整呈现了川端康成式美学。

🦩

【内容简介】

《千只鹤》收录了世界知名作家川端康成的四篇经典小说《千只鹤》《沧波鸻鸟》《伊豆的舞女》和《温泉旅馆》。其中《千只鹤》是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讲述了一段涉及两代人的畸恋故事,三谷菊治的父亲是著名的茶道师傅,曾与一位叫栗本千贺子的女子有染,后又钟情太田夫人。父亲去世多年后,在千贺子举行的茶会上,菊治与太田夫人不期而遇,太田思恋昔日情人,竟移情于其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这背德的爱……小说表现了爱与道德的冲突,对日式风物与心理的刻画细腻到极致;《沧波鸻鸟》为《千只鹤》续作,讲述了菊治和稻村雪子结婚之后的故事,同样呈现了淡淡感伤式的物哀美学;《伊豆的舞女》讲述了一位东京的二十岁少年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对天真憨厚的小舞娘产生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的故事,呈现了青春的纯净和美好;《温泉旅馆》讲述了一群在温泉旅馆工作的女子们的故事,她们的生活和愿望都很卑微,却活得坚强善良,呈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哀愁。四个故事,写爱情,写青春,写生活,像一首首哀婉的抒情诗,完整呈现了川端康成式美学。

🦩

【编辑推荐】

◆ 收录书中的《千只鹤》及其续作《沧波鸻鸟》,用细腻的日式风物描写和心理刻画,描绘了爱与道德的冲突,温柔深情中又夹带着一些残酷。

◆ 收录书中的《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曾先后6次被搬上大银幕,包括1974年由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合作演出的版本;在国内也同样家喻户晓,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读本第二册,讲述了发生在旅途中的一段青涩的爱恋故事,纯真而动人。

◆ 余华:“1980年我在宁波进修的时候,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然后就读了那个年代几乎能读到的他的所有小说……川端康成应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之一。”

◆ 收录书中的《温泉旅馆》讲述了一群在温泉旅馆工作的女子们的故事,她们的生活和愿望都很卑微,却活得坚强善良,呈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哀愁。

◆ 资深日本文学译者陆求实匠心翻译,并著译后记,坦诚分享译笔始末,他的译文流畅而生动,用词古典诗意,非常具有川端康成的神韵文笔更清新流畅,阅读体验很好。

◆ 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游者,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地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日]三岛由纪夫

斜阳

在静冈县伊豆半岛的山庄里那漂亮的住宅内只住着两个人,小说的女主人公数子和她的母亲。老夫人可以说是日本最后一个贵妇人了。 小说以数子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道:“我们离开东京西片町的家来到这伊豆的中国式的山庄里住下,是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的12月初。父亲死后,我家的生活全靠和田舅父的关照,他已是母亲的唯一亲人了。战争结束,世道变了。和田舅父对母亲说:‘现在除了卖掉这房子,别无其它办法。把家里的佣人散了,你母女二人到农村买所漂亮房子,安静地过日子吧。’关于钱财之类的事,母亲毫无办理能力,在这方面,她都不如一个孩子。所以,这一切都委托舅父办了”。就这样母女二人开始了伊豆山庄的生活。 然而生活并不安静,母亲病倒了。这个贵族之家,已经开始没落。由于数子不慎,发生了一次火灾,幸亏未酿成大祸。数子到各邻居家里去道歉,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贵族小姐的身价。这次火灾以后,数子尽心地作起农田里的事情,她渐渐变成了一个干粗活的村妇,而母亲病得越来越纤弱。母女二人向着相反的两个方向发展。 太平洋战争开始的时候,数子的弟弟直治就被征去,派到海外作战了。直治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一天,他突然回来了。直治是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他厌恶自己的贵族家庭出身,为了忘记这样的家,为了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他除了吸毒以外,别无他法。还在直治应征入伍前,他已经吸毒成习。还在6年前,数子为制止哥哥吸毒,曾去找过他的文学师傅小说家上原二郎。数子已是结了婚的人,恰好在他见上原的这一年离了婚,怀的孩子也因死胎流了产。直治回来后,数子给上原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情书,尽管这时上原已经有了妻室。数子在情书中表示,愿给上原作妾,愿为上原生儿育女,愿作上原孩子的母亲。数子的信未得到上原的回音,她要到东京去直接见他。这时母亲病危了,她患的是肺结核,不治之症。 在秋天的黄昏时分,日本最后一个贵妇人死去了。临终时,身旁有数子和直治二人。母亲脸色蜡黄,薄薄的嘴唇含着幽静的微笑,看上去很象圣母玛利亚。母亲死后,直治依然同上原一起鬼混,放浪形骸,过着颓废的主活。而数子却在寻找自己的新生活,为此开始奋斗。她并不沉溺于悲哀,但奋斗目标也不是去寻找新的伦理观念,因为这个辞太虚伪了。她所寻找的只有爱情。 一天,直治把一个舞女模样的人领到家里来过夜,数子便借机离开了家,她到东京去找上原。上原不在家。妻室说,他同朋友喝酒去了。数子走了几家酒谊,终于找到了上原。这上原同六年前比判若两人。头发虽同从前一样的蓬乱,但已变稀变焦。脸色发黄,眼圈发红,前齿脱落,后背隆起。坐在酒店的角落里,活象一只衰老的猿猴。数子就同这人一起走出酒店,晚上二人在上原找的住处过了一夜,实现了数子的愿望。天明时,数子望了这人的睡脸,那是一张马上就要死去的面孔。就在这一天的早晨,直治在伊豆山庄自杀身亡。

阿玉

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嫁人生子的阿玉,一生都被困在家庭里,为家人付出自己的全部,将三代子女抚养成人。没有独立的职业、终生都在厨房里忙碌的她,却用柔软的内心教会了陈丹燕等人爱的能力,让他们最终也能成为被爱护佑的人。 在阿玉身上,陈丹燕看到一种强大的爱的能力。她用自己的所有给予他人爱,也敢于在病痛中全力要求他人的爱,更能将这种爱的能力传递给每一个受她照顾的人,让大家都能成为愿意付出爱、善于接受爱、敢于要求爱的人。 通过阿玉的故事反观自身,陈丹燕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因职业而独立的我们,可能像依赖于家庭的阿玉那样付出爱,并且教会他人爱吗? 1914年,阿玉出生在广西平乐大街上的一栋旧砖木房里。 1932年,阿玉十八岁,母亲因霍乱去世,父亲为避债离家,她从此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根钩针谋生,将大弟弟莲生(陈丹燕父亲)和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健生抚养长大。 1956年,阿玉和分别多年的弟弟莲生再次重逢,从此住进莲生家里,先后照料两代人一共五个孩子长大,其中就有陈丹燕老师和她的女儿陈太阳。在陈丹燕来看,正是因为阿玉一日日的伴随,才让这个家族的孩子认识到,“爱”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 2010年,陈丹燕在父亲莲生回忆录的指引下,回到广西平乐探寻祖迹,终于将阿玉的前半生拼凑完整,真正认识了阿玉这个人。可没过几个月,在上海缠绵病榻七周之久的阿玉,就在那年中秋节的清晨,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陈丹燕自此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告别,写下了这部满含爱与思念的作品。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