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巴勒斯坦

人类最可怕的悲剧之一,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而忘记对其他人的好奇,忘记去了解其他人经历过的悲剧;尤其是面对仇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呢? 本书的作者萨里·努赛贝正是一个葆有这种好奇心的人。

萨里·努赛贝出身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家族,他记忆中的巴勒斯坦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与数次中东战争,这一地区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巴以冲突是如何源起与演变的?为何国际社会多次斡旋都无果而终?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国家的未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萨里讲述自己与家族的爱憎沉浮,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艰难求存;他的人生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从一心治学到游走于巴以政权之间促成和谈,他的经历颇为戏剧性,曾被巴勒斯坦人斥为“叛徒”,又被以色列当局抓入监狱。

中东冲突很难找到“中间立场”,萨里可谓在夹缝中生存,但他始终坚持和平与共情。在犹太人的苦难已经广为人知的今天,探索巴勒斯坦人的视角或许可以令我们对中东问题,甚至是更为宏大复杂的问题,形成更完整全面的认知。

◎ 作品看点/编辑推荐

★ 打破偏见,兼听则明。从被忽视已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视角,重新审视巴以困局

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到大量以纳粹大屠杀为主题的书籍,犹太人的血泪已广为人知,古城耶路撒冷似乎也成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但我们却鲜少听到巴以冲突中的另一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声音。纵观历史与这个时代,这本书都是难得一见的稀缺之作,它从巴勒斯坦人的视角解读巴以困局的起源与演变,被哈佛大学学者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文本”。

★ 巴勒斯坦公共知识分子、和平运动先驱亲述,回顾多方奔走、夹缝生存的大半生

作者萨里·努赛贝出身于扎根在耶路撒冷1300多年的古老阿拉伯家族,他深谙阿拉伯文化,青年时代被身为开明政治家的父亲送往欧美顶尖大学留学,因此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在目睹中东战争与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后,他放弃书斋生活,与英国妻子一同回到耶路撒冷安家。他一方面在巴勒斯坦高等教育机构任教,将和平的理念传递给年轻一代;一方面与阿拉法特治下的巴解组织接触,任巴解组织驻耶路撒冷代表,与以色列进行斡旋。他致力于在巴以问题中找到“中间立场”,开辟反思与对话的空间,几经碰壁但不改初衷,正如他在书中说,“这些年来,我也有不少理想被无情摧毁,但我相信人生远远不是种种错误所能概括”。

★ 是传奇的个人史、起伏的家族史,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

伴随着数十年漫长战乱与冲突,作者的长辈带着对往昔辉煌的追忆,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老去,作者的孩子在动荡中出生、成长。巴勒斯坦的历史在几代人的记忆中传承,但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巴勒斯坦也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而如今这片土地却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这样一段悲情的历史引人深思。

★ 凸显利益相关方的微妙心态,直击复杂局势。关注平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处境

和平看似众望所归,但作为和平运动的领导者,作者却被以色列人抓入监狱,一度被认为是比恐怖主义者还危险的人。而在巴勒斯坦一方,领导者的态度也耐人寻味。国际社会多次斡旋巴以冲突均无果而终,哈马斯的日益壮大令局势更加复杂。在讲述自己戏剧般经历的同时,作者也揭示各方微妙的心态与立场,并着力展现巴勒斯坦平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处境。

★ 梁文道力荐并撰写导读,知名译者何雨珈倾情献译

文化学者梁文道撰写导读,令读者轻松获得背景知识,进入阅读状态。知名译者何雨珈倾情献译,译笔纯熟流畅,生动再现原著风貌。

◎ 评论推荐

萨里·努赛贝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也是他动人的个人经历。他极为正直地展现着真挚有益的政治愿景。在中东冲突中很难找到“中间立场”,但他开辟了一个反思和对话的空间,平衡了历史的狡猾与个人带有讽刺意味的冒险和抱负。在面对复杂处境时,他展现了充满希望、慷慨正义的景象,使这本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文本。

——霍米·K. 巴巴,哈佛大学人文学科高级顾问

《故国曾在》是一部敏锐、伤感、幽默的回忆录,它重新审视巴以问题的悲剧,也描绘了巴勒斯坦社会的生动图景。

——阿摩司·奥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

恶棍与受难者,爱国者与傻瓜,战争与和平,背叛与腐败,当然也少不了一段浪漫往事……这本书戏剧般展现了巴勒斯坦近几十年的历史。

——阿摩司·埃隆,《纽约书评》

最可怕的悲剧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忘记其他人的故事,忘记了对其他人的好奇,以及对其他人可能经历过的悲剧的了解……萨里·努赛贝就有这样的好奇心。

——梁文道

这是有史以来对巴以冲突最好的个人记叙之一。

——伊桑·布朗纳,《纽约时报》

太精彩了……强烈推荐给想了解巴勒斯坦民主困境的人。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slate杂志

一个令人钦佩的人写的一本令人钦佩的书。

——莱昂·维塞尔蒂尔,《纽约时报书评》

《故国曾在》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对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对双方的博弈进行了精妙的分析……这个复杂的人——精明、理想主义、务实、梦想家、和平战士——非常值得了解。

——查尔斯·马修斯,《旧金山纪事报》

引人入胜……《故国曾在》聚焦受困的希望,进行了一项伟大的研究。

——罗伯特·马利,《华盛顿邮报》

在一场妥协常常被视为叛国的冲突中,努赛贝为了公平与和平而斗争。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书,它内容宏大、令人钦佩,而且非常有趣。

——杰弗里·戈德堡,《洛杉矶时报》

中国读本·中国的玉文化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编辑推荐】

◎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近代史经典著述

自1970年面世后历经5次修订,此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同时择选珍贵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讲述了400年来中华民族积极求索与努力抗争的历史

40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不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而是中华民族主动上下求索、积极变革,最终有所蜕变的抗争史。

◎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立场客观冷静

参考巨量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公正克制的史观,以跨学科的方式,写就了这部著述。

【媒体推荐】

能摆脱西方汉学的阴影,以英文为媒介,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的挣扎历程,以近代之崛起为主线,带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见的历史,徐中约教授在1970年首版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成为一本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

——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述……在史学界和凡是开中国近代史相关课程的大学生那里,几乎无人不知。直到今天,在西方大学图书馆里,此书依然有很高的借阅频率,是学界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能对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展开一种机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于独到见地的陈述甚至于刻画。黄仁宇擅长于此,而徐中约也以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风格擅长于此。

——雷达,评论家、研究员

此书的客观性、广涵性、折中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折中性并非贬义,而是在复杂的历史问题面前不贸然下结论,客观地引述各方意见,让读者自己去求寻可靠答案……不忽视难以把握的历史潜流,不回避尖锐矛盾,坚持正面的从容剖析,让史实说话,是它的又一特点。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内容简介】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等线索,作者 细致描摹了近代中国内部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历经艰难险阻,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虽身处欧美学界,但通过本书表达的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这种表达不属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徐中约先生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和善意之心,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同时参考了巨量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手法,努力为读者呈现这部描述近四百年来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著作。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20世纪的阿拉伯历史,探究一个跨越百年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理想国出品)

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20世纪的阿拉伯历史

以阿多尼斯等数十位阿拉伯人的生平与思考为线索

探究一个跨越百年的问题:

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 ·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最 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阿多尼斯、迈哈富兹、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与思考路径,从黎巴嫩山区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岛,讲述了这个伟大坚韧的民族数十年来经历的振兴与磨难,试图回答一个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2000年以来的西方

【编辑推荐】

特别值得读,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来。

——陈嘉映

.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刘擎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辞旧迎新的保留曲目和年度大餐。

不同于阅后即焚的同主题媒体报道,刘擎的书写既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思想的沉淀。他尝试站在中国思考西方, 又从西方反观中国,在往返折冲之间不断地追问和求索。

在我看来,刘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思想的节制和平衡:视野开阔但绝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不会因为过度自省而模糊立场,也不会因为同情心强大而丧失批评的力道,为汉语学界的公共写作确立了标杆。

——周濂

.

★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

.

★ 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

.

★ 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

★ 就21世纪作为一部思想史而言,本书既是未完成之作,也可以视为提前完成的五分之一。阅读本书既是在同时阅读许多本书(由于其材料的丰富),也是在阅读时代这部大书。

.

【内容简介】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译本经过校译者细致的校订,更正了台版译文的错译、漏译之处,统一了专有名词,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可信性。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 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东南亚与中国的港口。阿拉伯海上密密麻麻的大帆船将印度文明的智慧与富庶,载向了东亚、西亚、北非和欧洲。

作者摒弃繁复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用十分简洁通俗的文字和最短的篇幅,生动叙述了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建构的历程,上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兴起,下迄南亚民族国家的建立,涵盖印度次大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印度次大陆5000年丰厚的文明史全景。

人性的镜子

--唤醒每个人生命观的动物伦理书

我们无法摆脱人类的视角,却可以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之下,我们与这个地球其他生灵的相处之道。

--从小事做起,从近处用心,尊重每一个生命

把猫狗关在家里当宠物,有没有违背他们的天性?我能不能替我的宠物做决定?动物园到底是不是一个展览动物囚犯的“监狱”,我还能去吗?我还能不能吃肉?本书以温和、理性的态度,从道德哲学、伦理学视角回应人与动物相处的日常问题与心态

--拯救动物,就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动物伦理不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著名政治哲学研究者力作,周濂、梁治平、莽萍、梁文道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

本书从追溯“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致善论”、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

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本书源自“看理想”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气场修炼之终极实战篇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人相貌并不是多么出众,服装也不那么惹眼,也没有高谈阔论,可是在众人之中,他们却能让人感觉非常与众不同。

充满自信的同时也带有几分谦逊低调,端庄优雅的同时又不失亲和自然,专注内敛的同时又不失活力和热情,他们总让人感觉他们身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他们都会吸引身边人关注的目光,成为大家喜爱和欢迎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依靠的其实就是自身形成的强大气场,强大的气场让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巨大的吸引力。

气场,是存在于我们身体周围的能量,它以人的身体为中心,从内而外向各个方向发散。也就是说,气场就是别人从我们身上体验到的感觉,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性格、气质、情绪、目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等等,都会通过我们的气场展示和传递给别人。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气场变得强大而美好,但提升气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在不断的经历、思考和感悟中慢慢提升。

通过阅读《气场修炼之终极实战》,我们将会破解气场的秘密,掌握进行气场训练的各种技巧,学会恰当地运用气场来增强我们的亲和力、提升我们的影响力,为自己赢得广泛的人脉、为自己打通财富的道路,从而走向成功的人生。

吕思勉经典作品合集(全14册)

自序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