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入选《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这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
书中数十幅插图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这是一本关于京东方的再创业史。记录了京东方在一个全球高技术工业中的史诗般崛起。通过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团队在真实的世界里创造出来的真实业绩——解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20年来,京东方从一家岌岌可危的老牌国企发展成为领军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中异军突起,历经国企改制的脱胎重生和技术替代与市场替代的严酷洗礼,数度破釜沉舟实现颠覆式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爆发出令世人瞠目的创造力。京东方独立自主、创新自强,敢于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工业精神的最佳写照。
MBA教不了的创富课:我在30岁之前赚到1000万的经验谈,ISBN:9787801709394,作者:老雕 著
《爱伦·坡短篇小说全集》共计三册,为爱伦·坡短篇小说全集,分为恐怖小说、幽默小说、科幻探险三部。其中,恐怖小说带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其幽默小说吸纳了边疆幽默故事的叙述模式,有时让叙述者参与故事的发展,有时又让叙述者置身故事之外,总是穿梭在故事的内外,既能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思想。故事缜密精致,显示出更强的文学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美国幽默文学的文学品味。
爱伦坡创作了科幻、推理小说,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代表作《莫尔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窃之信》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先河,对后世起了很大影响。
一本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周有光读本”
108岁的智慧老人,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
资中筠先生倾情作序
吴敬琏、沈昌文、易中天、张维迎、吴思、崔永元都尊崇的大家
求知、有爱、讲真话的人都在读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的也是散文大家。他在70余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淳朴、隽永、评议、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精选季先生的62篇散文精品,都由季先生生前亲自选定。这些散文,无论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了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李鸿章时代》一书从1870年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生的一件大事讲起。在大清国,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在欧洲则爆发了普法战争。1895年,太平洋的两岸同样各发生一件大事。在西岸,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李鸿章被撤销直隶总督一职;在东岸,美国的GDP总值第一次超越大清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从1870年到1895年的26年,是李鸿章主政北洋,“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26年,也是全球权力格局巨变的26年,更是晚清错失战略机遇、加速进入下行曲线的26年。其间之内政外交,无论是成是败,为是为非,李鸿章都扮演了核心角色。因而,这26年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李鸿章时代。 如何认识这样一个时代?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给出的答案:“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本书广泛搜集中、日、法等多国史料,以19世纪后期的国际格局巨变为背景,以日本入侵中国台湾、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三大事件为波峰,穿插李鸿章主持的内部变革,强调从大历史与大战略的双重视角,全新解读这段似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其实依然非常陌生的往事。
江湖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看不见的手”。
江湖是中国构建现代社会的一个难题。
本书所说“江湖”不限于侠义江湖——帮会或秘密社会,更涵盖认同和实践江湖规则的一般百姓,即被江湖化的社会。
学者朱学勤曾说,于阳先生潜心十年研究的成果《江湖中国》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是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图书。它解释了当今社会很多的陋规,即广泛存在的潜规则。他将狭义的江湖理解为帮派等组织,将广义的江湖理解为江湖化了的人群,例如广泛存在的关系网。该书通俗易懂,但又站在学术的立场上进行解释,可谓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批判使用价值。
此书为作者于阳的一部力作,该书曾于2006年出版,并引起网络热议,许多学者参与了大讨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此次为第三版,内容更为成熟,分析更为客观,作者依据现实社会中的江湖百态,对过去的草根社会的转型历史进行分析,展示江湖作为草根社会其真实、复杂、迂回的转型原因和过程,突出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江湖的蜕变、崛起和干扰因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中国要反思历史,推进现代化,就不能不关注江湖即草根社会的变化。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为张鸣精选的一组历史随笔。作者以老辣笔法,独特另类的视角,触及晚清民国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诸如皇宫之隐秘,女人之别样,君臣之分别,文人之脾气,军阀之脸谱,武夫之性格, “男人的辫子”,“洋人的胡子”,等等,构成一幅晚清民初的群像图,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折射出历史深处所隐藏的秘密和真相。细细品读这些正史瞧不上的鸡零狗碎般的故事,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它的血与肉,更看到那纷扰世界中的另一番景致。
香港好力奇集团董事长黎元清与东州药业合作共同经营著名凉茶品牌“宝丰园”,迅速占领内地市场。另一家大型企业华仁集团在区长沈新宇的扶持下,引进香港盛高集团资本,强势进军凉茶行业,大肆侵蚀好力奇的渠道与经销商。区长沈新宇欲借助盛高集团的财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与区委书记卢少波争夺领导权。与此同时,黎元清当年利用与市委书记顾元涛的非常关系取得“宝丰园”品牌经营权的内幕也被揭露出来,东州药业欲收回品牌经营权。
各方利益纠缠其中,在危难之际,好力奇集团CEO 温启刚稳住阵脚,由内而外理顺各种关系,与区长沈新宇之间进行了扣人心弦的博弈,显示出高超的资本与权力平衡之道,重新夺回市场。
它与至今为止所有学英语的书都不同,他可能成为改变中国人几十年来对英语的传统认识,从而成为英语学习中的一颗原子弹,以至于最后成为一个神话式的作品。他可能是史上最独特的、最鼓励人的、最好笑的、最丰富的英语书。
作者从英语单词出发,揭示了不同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之前在网上读过的网友多有“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之感,实为一种脑内的“开化”过程。之后又就英语的各个方面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无不令人眼前一亮,真是前所未有!
作者通过自己学习英语的感悟来讲如何学习英语,没有拘束的说教,但有真实的事例,引导读者从思维的本质上去认识英语,尤其注重的是抛掉汉语的影响,故其名为“像婴儿一样学英语”,就是说完全没有成见的,坦然地接受英语的一切形态。文笔自由流畅,语言简明,亦多调侃,看似轻松无规律的漫谈,涉及广泛的知识层面,以及不同人生态度和不同语境下的另一种思维方式,读者可以以放松的心态跟随他解读英语知识的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会逐步产生恍然大悟之感,激发出往下探究的欲望。全书配上幽默搞笑的漫画,犹如作者对读者的一个个默契微笑。
本书第一部分开篇是以单词的本义入手,特别有趣 ;第二部分是谈及各种语法现象的意义,更有意思;第三部分就是语音了,作者犹如拿一把大扫帚一块块清扫听和说的误区,英语露出更容易学习面目 ,远在他开口说话之前你就“听懂”了,读者有了更高的学习信心。
本书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以严谨的态度,探讨了此一时期政坛的现状,包括是否对德宣战,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张勋复辟前后军人集团、文人集团的反应等等史事,读来既有趣味性又兼具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还是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
本书为“小书馆”丛书之一,绝版多年。
闲翻眼前许文雨先生这本书,得以望见他与王国维的相通、他们的传统和风致相通、他们的气节和学问相通,是故许先生讲王先生讲的好,疏朗有间,疏密有度,那样的相知和相懂才能称得上临水照花的解人吧。而今天,有心人如若能偷得浮生半日捧起来读一读,也算不负昆明湖的那朵涟漪,也算对得起高山流水的知己可以相期了!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
《国文趣味》是令人三叹的一本书。将国文的趣味讲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竟是出自半个世纪前一位中学教师之手,一叹也。本书初版后近七十年来在大陆没有再版,寂寂无闻,二叹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迹如流星划过夜空,了无痕迹,三叹也。
《管道的故事》会告诉你为什么要建造管道和如何去建造管道,以便你可以跳出这种为了生计而每天必须工作赚钱的生存方式。
刚刚过去的几十年,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但仍有数不清的人还生活在依靠从这份工资到下份工资的日子里。即使他们工作的时间不断延长,也仅仅只能维持收支平衡。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错误地认识和执行着错误的计划,以致坠入了金钱的陷阱中。干一天的活儿拿一天的钱,干一个月的活儿领一个月的工资,你听起来是否觉得非常熟悉?
无论你是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的洗碗工,还是年收入超过十万元的高薪者,你仍然是用一份的时间去交易一份的金钱。说到“工作保障”,如果你因为被解雇,或有了疾病,或受伤等原因而不能工作了,那么你的工资收入也就停止了,哪里还会有什么保障呢?
你怎样才能摆脱用时间换钱的陷阱呢?通过建造能带来持续收入的管道,你只需要一次性地工作,就可以不断地得到报酬,所以一条管道胜过一千张工资单。管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为你带来收益,无论你是否仍在工作。这才是保障——真正的财务保障。
一切的竞争,都是执行力的竞争!一切的执行力都取决于管理方法!
如何提高团队执行力,是所有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团队管理百万热销书作者赵伟在2014年热销的团队管理书《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第一季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团队高效执行的9个管理方法,手把手教你提高团队执行力。内容简洁易懂,定位清晰明确,是中高层管理者提高团队执行力的必读之书。
一本直观、专业、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社会、民生、政治等方面脉搏的数据手册。《中国大数据》运用大量的数字图表和专题地图,来分析展示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政府运行与投资环境、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社会事业与消除贫困等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与尚待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发展数据进行多方位解读。《中国大数据》为读者呈现了各类可视化数据和信息,使读者对相关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直观,以期达到相互交流学习之目的。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中国哲学小史》乃冯友兰的一本小书,言简意赅,把数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浓缩得可以一口吞”。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泰山一般的人物,本书实可谓“大家小书”。正文后附有两篇长文。一篇是其女宗璞谈其身世,一篇是著名的冯友兰思想研究者钟肇鹏谈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使得该书也成为全面了解冯友兰思想与人生的特殊小传。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MKList.com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入选《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