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春天,刘宸君与旅伴梁圣岳从印度出发,一路前往尼泊尔登山旅行,然而途中遇上当季罕见大雪,使两人受困岩洞四十七日,搜救队找到两人时,刘宸君已在三天前过世。刘宸君贴身携带的旅行笔记,以及给亲友的书信,由旅伴带了回来。
刘宸君一直有意识地琢磨笔锋,并有意透过旅行洗练自我的思绪,张开自己的视野;以此为出发点,他旅途中的书写,早已超脱旅游经验的杂记,而直接是他生命本质最核心处所开出的窗。即便最后受困岩洞之中,刘宸君仍不断地书写,已书写见证自己生命的存续。
在刘宸君亲人的同意之下,由刘宸君亲近的友人与出版社编辑合作编选,将刘宸君留下的完成度、形式与叙事声音不一的文字,包括游记、诗、书信与日记散文等文类,汇编成四部:在路上、旅人之死、致信、夏天的少年。读者将能看见一颗纯净且热爱生命的年轻心灵,在对生命产生困惑的年纪,透过内在的书写,及对生命重要他人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随之对外在世界展开猛烈搜索,而在这些搜索对象之中,[山]以多重隐喻、意象与情感反复出现在字里行间,逐步成为他对自己的存在、生命意义的转喻。
本书是刘宸君第一本文学作品集,由刘宸君在东华念书时敬爱的老师,小说家吴明益先生作序。
大師級社會學者E. O. Wright最後遺作
本書是大師級社會學者萊特(E. O. Wright)的最後遺作,他在完成生涯後半的重大成果《真實烏托邦》之後,仍持續與各地的民間團體對話交流,從而動念要再寫一本針對大眾的簡明版。但此書不只是前作的簡明版,因為萊特的思路已經有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更側重如何推進實際運作的非資本主義方案。
書中用直白的文字,告訴讀者資本主義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反對、反對資本主義的幾種策略、資本主義以外的做法、國家的框架,還有促進改變的行動者。
對萊特而言,由資本主義原則所主導的社會當中,仍存在各種不同於資本主義原則的運作方式。這些在不同層面、以不同方式存在的非資本主義方案,不但說明更好的選擇既可能且務實,也是逐步弱化資本主義及其害處的重要根據。
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跟隨萊特攻讀博士的黃崇憲教授的長篇追憶文字,以及林宗弘教授對此書基本思路的導讀。
◆奧本海默紀錄片《殺人一舉》《沉默一瞬》的歷史背景◆
◆近年最重要的東南亞歷史研究著作之一◆
2021年喬治凱亨獎(George McT. Kahin Prize)
2020年軍事史學會傑出圖書獎
2019年萊姆金圖書獎(Lemkin Book Award)
2019年國際亞洲學者大會圖書獎(ICAS Book Prize)
2018年《金融時報》最佳選書
2018年《外交事務》最佳選書
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六年間,據估有五十萬印尼共產黨及其同情者遭到屠殺,一百萬人遭到監禁,直到一九七五年,由軍方把持的獨裁政府才在國際壓力下,陸續釋放政治犯。然而,倖存者的身分證上卻被冠以「ET」(前政治犯)字樣,不見容於社會。直至今日,這仍是印尼社會裡的敏感話題,即便二○一六年總統佐科威終於召開「討論一九六五年悲劇」全國論壇,轉型正義路上仍滿布荊棘。
所以,殺戮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開啟的冷戰局勢,使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強權間的犧牲品。一九五五年,亞非國家召開著名的「萬隆會議」,奠定「不結盟運動」的基礎。長期受到殖民宰制的印尼,試圖找尋解放的出路,而印尼共產黨的理念吸引為數眾多的百姓,到了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黨據估有三百五十萬正式黨員,並有兩千萬人加入其附屬群眾組織,包括女性組織、青年組織、農民組織、種植園工人組織等,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共產黨。遵循議會道路且不武裝革命,是印共獨特的路線,也受到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青睞。然而,印尼陸軍、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視之為威脅,美國及英國也為防堵共產主義而展開一系列抵制,祕密輸送金錢、武器與戰略給印尼陸軍,為其後的大屠殺鋪設了前提條件。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六名印尼高階軍官遭到殺害,軍方將矛頭指向「共產黨意圖發動政變」,隨即展開全國性的肅清行動,透過掌握媒體,傳播共產黨如何殘忍殺害六名軍官,為了「保衛國家」和「保護蘇卡諾總統」必須「消滅共產黨」。陸軍及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所組織的民兵,成為各地殺戮行動的重要執行者,凡是共產黨或對其表現出同情的人,都難逃被殺戮和羈押的命運。掌握武器的陸軍以暴力強行推翻印共,迫使蘇卡諾總統下臺,陸軍司令蘇哈托取而代之成為新任總統,開啟長達三十二年的「新秩序」獨裁統治。
一九九八年,蘇哈托政權被推翻,印尼進入「民主轉型」,然而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大屠殺卻因多年來系統性的壓制,而難以被言說,遑論平反,政治犯及其家屬更陷入孤立無援的境況。印尼當代最重要的作家帕拉莫迪亞曾被囚於布魯島十四年,他曾寫道,在長達多年的時間裡被人當成動物對待,使得政治犯因此喪失了自信、尊嚴以及人格感受。
本書作者羅賓遜是印尼研究的重要學者,師承《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殺戮季節》堪稱是國際上對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大屠殺最全面性的研究,不僅談殺戮本身,更從印尼探究冷戰下的國際關係、大國角色,並與二十世紀歐洲的猶太人大屠殺、非洲的盧安達大屠殺形成具體的參照。殺戮,不會憑空而至,羅賓遜藉由一塊塊嚴謹的拼圖,浮現這場大屠殺的臉孔。
◆封面◆
本書封面由印尼藝術家Redi Murti所繪。關於在香蕉樹後面偷看的人,他象徵揭開被隱藏或保密的事物,甚至以一種樂觀戲謔的方式告訴印尼軍隊,他們的行動正在被揭發。相反的,他也可以象徵一種自我遮掩,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施暴者。背景所呈現的明亮香蕉樹,如同熱帶天堂,然而血腥與鬥爭再此不斷上演。
好評推薦
「如果想要理解印尼的悲劇,以及人類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出規模龐大的可怕事情,這是一本必要的讀物。」——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對於那整場殺戮事件所寫出的第一部道德誠實而又恆久精湛的歷史著作。」——約書亞.奧本海默,《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導演
「身為資深印尼史學家的羅賓遜……掌握了事件的重大意義。」——瑪格麗特.史考特(Margaret Scott),《紐約書評》
「在這部精湛的記述裡……那些殺戮現象受到了早就應有的全面性學術探究。」——東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時報》
「針對印尼的屠殺及其後果所提出的一部權威性而又令人驚駭的記述。」——蓋瑞.巴斯(Gary Bass),《外交事務》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二〇一七年春天,刘宸君与旅伴梁圣岳从印度出发,一路前往尼泊尔登山旅行,然而途中遇上当季罕见大雪,使两人受困岩洞四十七日,搜救队找到两人时,刘宸君已在三天前过世。刘宸君贴身携带的旅行笔记,以及给亲友的书信,由旅伴带了回来。
刘宸君一直有意识地琢磨笔锋,并有意透过旅行洗练自我的思绪,张开自己的视野;以此为出发点,他旅途中的书写,早已超脱旅游经验的杂记,而直接是他生命本质最核心处所开出的窗。即便最后受困岩洞之中,刘宸君仍不断地书写,已书写见证自己生命的存续。
在刘宸君亲人的同意之下,由刘宸君亲近的友人与出版社编辑合作编选,将刘宸君留下的完成度、形式与叙事声音不一的文字,包括游记、诗、书信与日记散文等文类,汇编成四部:在路上、旅人之死、致信、夏天的少年。读者将能看见一颗纯净且热爱生命的年轻心灵,在对生命产生困惑的年纪,透过内在的书写,及对生命重要他人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随之对外在世界展开猛烈搜索,而在这些搜索对象之中,[山]以多重隐喻、意象与情感反复出现在字里行间,逐步成为他对自己的存在、生命意义的转喻。
本书是刘宸君第一本文学作品集,由刘宸君在东华念书时敬爱的老师,小说家吴明益先生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