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长篇小说《亲和力》讲述了一个男客人的到来,让一个平静的家庭产生了分化,反映出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被誉为“提高了的《维特》”。本书由著名的译者同时是学者和作家的杨武能翻译,力求比较忠实地传达出原作的思想内涵。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资治通鉴》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
纂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倾其心力, 乃至 “骸骨癯瘁, 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历时 19 年成书。《资治通鉴》共 294 卷,另《考异》30卷,《目录》30 卷,总共 354 卷,300 多万字,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凡 1362 年的史实。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的目的在于“资治”,即“鉴前世之兴衰,考当
今之得失, 嘉善矜恶, 取是舍非” , 乃 “专取关国家兴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者”,成一部通史。书中记述的许多君王如汉文帝虚心接受臣下提出
的治国强军谏议并实施执行,从而使国家繁荣强盛;他还曾下诏说农业是天下
的根本, 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为重要。 汉文帝身为国君, 以节俭孝敬闻于天下,
其母卧病三年,他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口尝试汤药。隋文帝勤俭治
国,勤于政事,“鸡鸣上朝,日落不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在政治、
选官、军事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巩固了隋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戒,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注意百姓的休养生息,推行均田
制,任人唯贤,宽言纳谏,勤政节俭,从而使国家出现了人口增多、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的局面等等。相反,那些昏庸无道、奢侈腐化、吃喝淫乐的昏君佞臣,
最终导致了国灭家亡的下场……
《资治通鉴》以其内容博大精深,记录史实详尽考据,成为史学者、研究
者的必读之书;以其记述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施政,
成为国家各级行政管理的领导人、 决策者的必读之书;其中仁君贤臣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生活美德,可以启迪思想,辅以人生,成为普通大众的必读之书。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陈燊主编。全集为22卷精装版,定价2000元。是目前国内收录最全,注解最详,容量最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集。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中是与列夫•托尔斯泰相媲美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领域,则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文豪齐名。他创作中的某些思想和他独创的某些文学艺术手法,对20世纪的外国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起到重大深远影响。本全集收入他的全部作品,每部作品都有详细的题解,全面阐述了作者从开始构思这一作品到创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以及该作品发表后的社会反响和有关评论。
全集中“作家日记”、“题解”、“文论”等中文译著均为首次面世。
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诗风精犷而热烈,音韵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其肆意设置的密集意象相互撞击,相互制约,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他的诗歌掀开了英美诗歌史上的新的篇章。这本诗选收有诗人各时期的力作88首。
本书是一部科幻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乌托邦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之中.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也没有战争或痛苦的感觉.大家所要做的事情早在一开始就被确定好,没有改变的可能。孩子们都在规定好的统一模式里长大。当12岁的乔纳思成为新任的“记忆传授人”之后,他却陡然发现支撑这个社会的不过是谎言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一切……这是一本颇富创意、鼓励青少年自主思考与行动的优秀少年读物。
本书成书于1997年7月,于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专家和学者也赞誉有加,是此领域的重要书籍。本书主要是想以静安先生之性格及其所生之时代作为两条主要的线索,尝试着以静安先生之心为心,来做一种还原式的探索。
本书是台湾学术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对明清的慈善组织的渊源、组织形态,主要活动以及与明清社会经济及思想发展的关系作了探讨。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该书可供从事该项课题研究的人士参考阅读。
《我在美丽的日本》一书将川端康成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尽情揽入。在他的美文中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和气韵,极富感染力。川端从自然美学观出发,在描写具体、细致、纤巧,并抹上更浓重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他写自然事物注重内在的气韵,在其上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的存在。并将自然与人的感情、与民族精神文化发生联系,使自然事物充满着人的灵气。其中《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是他的讲演,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
《米芾》是中国书法家全集之一。
在本书中,作者将用富有张力的文字带我们去“品尝”各种独具特色的云南美味,如傣族包烧、建水汽锅鸡、傣族舂鸡脚、云腿乳鸽汤、香茅草烤鱼等。令人垂涎欲滴的手绘插画、情感真挚的“寻味记事”、详细的美食做法和细腻的口味描写,突显出美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助力爱下厨的读者打造更为美好的烹饪天地。
在本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走遍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大街小巷,亲身感受当地各具特色的美食与文化。书中涉及的美食主要有卤煮、炒肝、炸香椿鱼儿、罾蹦鲤鱼等,除了配有精美的插画外,还附有详细的制作步骤,以方便喜欢下厨的读者亲力亲为,打造更为美好的厨房世界。而文后的“寻味记事”,则真挚地讲述了美食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齐鲁大地上的特色美食,如锅塌豆腐、奶汤蒲菜、德州扒鸡、螺丝糕、朝天锅等。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能让人重温那无比幸福的“老家”味道。本书的内容精彩生动,表达的情感真挚细腻,配有精美的插画,文后还附有详细制作步骤,以方便喜欢下厨房的读者亲力亲为,打造更为美好的厨房世界。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传统小吃为主的河南特色美食,如扁粉菜、扣碗酥肉、鲤鱼焙面、固始鹅块、洛阳水席等,承载着对逝去的一些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向往,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挚的情感。本书内容精彩生动,不仅配有精美的美食插画,还附有美味的详细制作步骤,以方便喜欢下厨房的读者制作美味,打造自己更为美好的厨房世界。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