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黎曼猜想漫谈:一场攀登数学高峰的天才盛宴

史上zui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黎曼。

他奉行恩师高斯的座右铭,宁肯少些,但要成熟。

黎曼生前只发表10篇论文,却是很多领域的开拓者。

他提出的黎曼猜想是数学史上的不朽谜语,被公认为是zui伟大的数学猜想。

作者以非常明晰的数学阐释文字与优雅、生动、有趣的传记和历史篇章交替出现,对一个史诗般的数学之谜作了迷人而流畅的叙述,而这个谜还将继续挑战和刺激着世人。大师留给我们的岂止是一些公式、原理?还有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这都将激发人们对理想和美的追求。

数学家王元院士的评价:“本书关于数学的阐述是严谨的,数学概念是清晰的。文字流畅,并间夹了一些流传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从这几方面来看,都是一本很好的雅俗共赏的数学科普图书。”

《黎曼猜想漫谈:一场攀登数学高峰的天才盛宴》由原点阅读出品。

原点阅读(The Origin)(微信号:ydreadtup),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图书品牌,秉承“科学,让个人更智慧,让社会更理性”的理念,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真实、独立、智慧、多变、宽容、动人及迷人。

《黎曼猜想漫谈:一场攀登数学高峰的天才盛宴》用科普的语言、用抽丝剥茧的方式讲述了黎曼猜想提出后一百多年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对数学知识知之不多的读者了解黎曼猜想也成为可能。作者讲述了曾经从事过黎曼猜想的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和在黎曼猜想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介绍了100多年里相关数学理论和工具的发展情况。人们常常将好的数学问题比喻成会下蛋的母鸡,以此形容好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这样的数学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管窥数学发展的概貌。因此,阅读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数学进展。而且,本书的文笔力求通俗有趣,比如:“山寨版”黎曼猜想、“豪华版”黎曼猜想等等。相信对数学文化、数学科普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且这本书对于数学专业人士也不失为一本有趣而有用的读物。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关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的故事的书不少,这本绝对是质量最高的一本。作者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生动,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内容前沿,即便是老故事也含有新进展。剪裁合理,描述正确,太阳系的探险历史长久,研究枝杈极多,作者能择重点而讲,有极高的科学见解。是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天王星早在1690年就被记录过,为何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海王星档案”隐藏了重大秘密吗?冥王星缘何会被降级?遥远的奥托云天体有可能被观测到吗?太阳会有伴星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精彩的解读。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太阳系探索的武侠大片。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爱上本书。

本书主要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本书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 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风趣,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一口气读完了卢昌海先生的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实的政治术语。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细节,介绍得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天文学史书籍都更详细。作者在行文中,还经常穿插一些小问题,要求读者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推导,或估计一些参数的值,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同步前行。这也是很好的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 秦克诚

此书介绍了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发现,昌海将其历史过程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 实际科学过程与哲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其中,还包括90年代因为意外地重新发现丢失多年的 “海王星文件” 而引发的人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系外围发现大量柯伊伯带天体 (KBO),以及冥王星因此丢掉 “行星” 称号的故事。从中学生到专业的天文学家,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乏味,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少知识。我向一切对天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理解科学丛书)

关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的故事的书不少,这本绝对是质量最高的一本。作者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生动,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内容前沿,即便是老故事也含有新进展。剪裁合理,描述正确,太阳系的探险历史长久,研究枝杈极多,作者能择重点而讲,有极高的科学见解。是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天王星早在1690年就被记录过,为何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海王星档案”隐藏了重大秘密吗?冥王星缘何会被降级?遥远的奥托云天体有可能被观测到吗?太阳会有伴星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精彩的解读。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太阳系探索的武侠大片。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爱上本书。

本书主要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本书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 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风趣,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一口气读完了卢昌海先生的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实的政治术语。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细节,介绍得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天文学史书籍都更详细。作者在行文中,还经常穿插一些小问题,要求读者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推导,或估计一些参数的值,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同步前行。这也是很好的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 秦克诚

此书介绍了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发现,昌海将其历史过程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 实际科学过程与哲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其中,还包括90年代因为意外地重新发现丢失多年的 “海王星文件” 而引发的人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系外围发现大量柯伊伯带天体 (KBO),以及冥王星因此丢掉 “行星” 称号的故事。从中学生到专业的天文学家,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乏味,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少知识。我向一切对天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

“为什么世界这么美丽,因为我眼睛看到的都是分形”有学者这么说。从漫长蜿蜒的海岸线,到人体大脑的结构,分形无处不在!在美得像天使一样的分形中人类有什么样的惊人发现?

一棵马蹄钉跌倒一个王子,一个王子输掉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失掉了一个王国,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到底蕴涵着什么样的规律?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从美妙动人的分形到神秘莫测的混沌,探究科学规律的内在之美,发现无序中之有序。

有人将分形和混沌理论誉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本书首先描述了各种分形的基础知识和特性,包括线性迭代产生的分形如分形龙、科和曲线等,以及非线性迭代产生的曼德勃罗集、朱利亚集等。通过这些例子,介绍了自相似性及分数维的概念。然后,遵循混沌现象发展的历史,通过讲述庞加莱的三体问题、洛伦茨的蝴蝶效应等等故事和趣闻,将读者带进神奇混沌理论的天地中。再进一步通过对一个简单混沌系统--逻辑斯蒂映射的探讨,详细介绍分岔理论、稳定性、及费根鲍姆普适常数等概念。

本书后半部分,介绍了分形和混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前景、分形和混沌的关系、以及与分形混沌密切相关而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科普书,介绍知识固然重要,传授科学研究之方法更为重要,本书极力体现这个宗旨。作者不仅介绍科学,还煞费苦心地重点介绍科学家作出重大发现时的思路历程,带领读者一起思考,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深刻启示,从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一本老少皆宜、文理兼容的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用轻松有趣的语言,加之通俗生动的图解,来讲述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为广大读者剥开理论的坚果,使不同领域的人士,都能领悟到数学及物理学的无穷魅力。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_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关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的故事的书不少,这本绝对是质量最高的一本。作者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生动,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内容前沿,即便是老故事也含有新进展。剪裁合理,描述正确,太阳系的探险历史长久,研究枝杈极多,作者能择重点而讲,有极高的科学见解。是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天王星早在1690年就被记录过,为何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海王星档案”隐藏了重大秘密吗?冥王星缘何会被降级?遥远的奥托云天体有可能被观测到吗?太阳会有伴星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精彩的解读。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太阳系探索的武侠大片。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爱上本书。

本书主要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本书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 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风趣,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一口气读完了卢昌海先生的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实的政治术语。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细节,介绍得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天文学史书籍都更详细。作者在行文中,还经常穿插一些小问题,要求读者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推导,或估计一些参数的值,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同步前行。这也是很好的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 秦克诚

此书介绍了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发现,昌海将其历史过程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 实际科学过程与哲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其中,还包括90年代因为意外地重新发现丢失多年的 “海王星文件” 而引发的人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系外围发现大量柯伊伯带天体 (KBO),以及冥王星因此丢掉 “行星” 称号的故事。从中学生到专业的天文学家,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乏味,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少知识。我向一切对天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痹症

★2006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历史类)

【编辑推荐】

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到底应该用哪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止。

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之间的夙怨持续时间比他们的寿命更长。

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对抗骨髓灰质炎的斗争中,他们二位都奉献了毕生精力。

而这场斗争迄今仍是美国医疗史上最重大、最具文化特色的胜利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美国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肆虐时期的故事,以及为了治愈这种疾病而展开的竞争,重头戏是索尔克(Jonas Salk)和萨宾(Albert Sabin)关于率先研制出疫苗的比赛。

书中详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小儿麻痹症基金会成立的过程,这个基金会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募集科研资金的方式和对疾病的看法。脊髓灰质炎的研究颠覆了美国政府在允许新药上市前对新药的审批与检验方法,也改变了法律体系对药厂责任与不安全产品的认定方式。

是扣人心弦的科学悬疑故事,也是社会与文化史,是认识战后美国的一个窗口。

【媒体评论】

最引人入胜的科学写作。

——《芝加哥论坛报》

这部杰出的作品用绝妙的视角审视了科学团体、慈善,以及20世纪美国文化与社会史。

——《美国史评论》

历史细节丰富,发人深省,故事讲得非常出色。

——《科学》

奥辛斯基成功讲述了关于脊髓灰质炎之战的传说,还挖掘出了一些已被遗忘的迷人故事。

——《经济学人》

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 (理解科学丛书)

奇点、黑洞、白洞、虫洞、时间旅行……

对这些科普和科幻作品中迷人概念的深度探索;

霍金、彭罗斯、威顿、丘成桐、索恩……

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精彩工作的细致解读。

作者是一个科幻爱好者也是一个严谨的科普作家,他从科学的严谨出发,探讨了大众对遥远星空世界的好奇、探索中一些非常有意思部分的物理规律,既有趣又严谨。

本书以能量条件为线索,对能量条件在其他一些广义相对论课题——比如奇点与奇点定理、正质量定理、宇宙监督假设一并进行介绍。本书将以严谨的物理框架为基础,用生动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幻想般的问题寻找尽可能现实的答案。

通过本书您将会明白以下问题,黑洞能被摧毁吗?什么是彭罗斯猜 想?白洞是真实还是幻想?虫洞可以构筑时间机器吗?时空的拓扑结构可以改变吗?黑洞能作为星际旅行的通道吗?什么是奇异物质?奇异物质存在吗?科幻影片中穿越虫洞的特技合乎物理吗?裸奇点会造成什么麻烦?“上帝” 憎恶裸奇点吗?奇点是物理时空中的点吗?奇点的存在有多大的普遍性?什么样的虫洞才能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那通道一定是捷径吗?为什么像“正质量”那样貌似显而易见的特性在广义相对论中会成为难题?

人性分解(Factoring Humanity)

凯尔格雷夫斯,是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教授,主攻量子计算。他妻子希瑟戴维斯也在多伦多大学工作,是一名心理学家,主攻荣格派心理分析学。除了心理学专业之外,希瑟还对人马座传来的信息很感兴趣,十年来一直在尝试解读这些信息的意义。

凯尔和希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玛丽几年前自杀身亡,夫妇俩的感情产生裂痕,从此分居。小女儿瑞贝卡有一天找上门来,指责父亲犯下乱伦罪行。凯尔极力否认,而希瑟不知道是该相信丈夫,还是相信女儿。

希瑟投身于科学研究,试图忘记家庭中解不开的困局,她无意中发现来自人马座的外星人信息其实是一幅设计图,她按照图纸,造出了一个特殊材料构成的超立方体。另一方面,凯尔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他让自己的量子计算机和其他可能宇宙中的量子计算机协作,破解了传统计算机无法破解的密码。

然而能解读四十万亿公里外异星信号的女科学家,却无法解读爱女自杀的理由。能打通量子世界大门的学者,却难以面对女儿关闭的心扉。

科学家的生活不只是外星人信号和人工智能,凯尔与希瑟的伦理困局缠绕着每一个涉入其中的人——往事扑朔迷离,埋藏在记忆的深处。只有穿过四维空间才能抵达。

但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不只是真相……

黑客大曝光:网络安全机密与解决方案(第7版)

《黑客大曝光》是全球销量第一的网络和计算机信息安全图书,也是有史以来写得最为成功的信息安全旷世之作,被信息安全界奉为“武林秘笈”。作者以独创的知己知彼视角揭示了“黑客攻击的方法学”,从攻防两方面系统阐述了最常见和最隐秘的黑客入侵手段以及针锋相对的防范对策。

《黑客大曝光:网络安全机密与解决方案(第7版)》在前6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全面更新和扩充,以便涵盖黑客攻击伎俩的最新动态,如增加了有关针对特定目标的持续性攻击、硬件攻击以及智能手机攻击(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的新章节;第7版开篇仍以黑客攻击技术的“踩点”→“扫描”→“查点”三部曲,拉开黑客入侵的序幕;之后从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系统”、“基础设施”、“应用程序和数据”3个方面对黑客攻击惯用手段进行剖析;“系统攻击”篇针对Windows、UNIX系统攻击给出精辟分析和对症下药的防范对策;“基础设施攻击”篇揭示了3类基础设施的攻击手段和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远程连接和VoIP攻击、无线攻击和硬件攻击;“应用程序和数据攻击”篇则引入全新概念——网页和数据库攻击、移动设备攻击,并给出了针对上述黑客最新攻击的防范对策手册。

《黑客大曝光:网络安全机密与解决方案(第7版)》面向各行各业、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关注信息安全的从业人员,是信息系统安全专业人士甚至是信息安全“发烧友”的权威指南和必备工具书;也可作为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教材教辅用书,以及IT专业培训的教材。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领域。本书作为该领域的入门教材,在内容上尽可能涵盖机器学习基础知识的各方面。为了使尽可能多的读者通过本书对机器学习有所了解,作者试图尽可能少地使用数学知识。然而,少量的概率、统计、代数、优化、逻辑知识似乎不可避免。因此,本书更适合大学三年级以上的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具有类似背景的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人士。为方便读者,本书附录给出了一些相关数学基础知识简介。

全书共16章,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第1~3章)介绍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第2部分(第4~10章)讨论一些经典而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分类器、集成学习、聚类、降维与度量学习);第3部分(第11~16章)为进阶知识,内容涉及特征选择与稀疏学习、计算学习理论、半监督学习、概率图模型、规则学习以及强化学习等。前3章之外的后续各章均相对独立,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情况选择使用。根据课时情况,一个学期的本科生课程可考虑讲授前9章或前10章;研究生课程则不妨使用全书。

书中除第1章外,每章都给出了十道习题。有的习题是帮助读者巩固本章学习,有的是为了引导读者扩展相关知识。一学期的一般课程可使用这些习题,再辅以两到三个针对具体数据集的大作业。带星号的习题则有相当难度,有些并无现成答案,谨供富有进取心的读者启发思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

荣获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2015中国好书”奖

荣获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

荣获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荣获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荣获科技部2016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这是一本讲癌症的书,但和你以往见过的该题材的书完全不同。

这不是一本“养生秘籍”,不会推荐什么神奇的保健品,但会告诉你,哪些生活习惯能致癌,哪些能防癌。

这 不是一本“心灵鸡汤”,不会保证任 何癌症都是可以战胜的,但会告诉你,哪些癌症治愈率很高,哪些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会告诉 你,为什么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来了,为什么最近的免疫治疗新药能治愈晚期癌症。

这不是一本“癌症生物学”,不会堆砌各种专业词汇,但会让你明白,什么是BRCA基因突变,为什么影星朱莉30多岁就主动切掉了乳房和卵巢。

这不是一本“癌症临床指南”,不会指导你如何化疗和放疗,但会让你明白,为什么化疗放疗会有这么多副作用,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开发新的靶向药物。

希望这本书把癌症的一些基本知识明明白白地讲给大家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希望患者和家属读完这本书能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推荐和选择;希望医务工作者读完这本书能更好地知道前沿的药物研究方向和成果;希望科学爱好者读完这本书能了解癌症的本质和社会上癌症热点新闻背后的科学。

希望大家知道癌症的真相,不再恐慌,不再盲从。

★作者菠萝将把所得稿酬捐献给向日葵儿童癌症公益平台,意味着每位购书者将为中国儿童癌症患者献一份珍贵的爱心!

★微信圈阅读量累计近千万!

★有图有真相,每章首一幅可爱而有内涵的插画。

★中国科学院曾益新院士作序推荐!

秘书工作手记(套装共3册)

本书凝聚了一个从业多年、仍战斗在办公室工作一线的小秘书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它不是以往或粗制滥造、或板着面孔、或不说真话的职场书,而是敢于揭露职场真相的真实手记。

它说真话,告诉你职场到底有什么规矩:你不经常找领导汇报,领导就是不高兴:你写文章不懂得研究借鉴,就是写不好;你老在微信上问“在吗”,别人就是讨厌你。职场规矩就是这样,你看清楚了,就能绕开雷区。

它说人话,用口语化的、轻快活泼的字句来组织文章。坚决杜绝四六句、对仗句,坚决抛弃“一要二要三要”的俗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怎么直观好懂生动就怎么写。

它想真切而直白地告诉你,身在职场,如何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如何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素养?如何在办公室搞好沟通?如何写好公文?如何安排好宴请?如何组织好会议?如何高效办公?它是新潮、好用、有深度的办公室实操宝典,讲的是做人、办事的办公室故事;它想带你领略在办公室风生水起的最大秘密——办公室工作看上去全是烦琐和重复,但想要做好它,想要实现作为大机器中一颗小零件的自身价值,只能靠我们用一种“匠人”的心态和精神去琢磨、去学习、去思考、去精进,最终把手头平淡无奇的活计做成一门手艺。

子宫的秘密:妇科医生手记

◆微博粉丝80余万的妇产科专业医生20余年行医手记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每位女性必备的健康科普书

◆90%以上的女性都曾遭遇过妇科疾病,健康生活从知己知彼开始。

◆大医治未病,跟专业医生一起科学理性认识自己的身体

◆王大夫的文章尽是干货,废话少说,不时来句冷幽默,让人仰天长笑30秒再俯首阅读,如此反复顺便把颈椎病也治好了

◆多家媒体推荐王大夫的文章,在2000万网友中引发热情回应,总阅读量以千万计,单篇科普文章的转评赞数以千计

◆读完这本书,从此远离网上及朋友圈那些不靠谱的健康养生帖子。

《子宫的秘密:妇科医生手记》由原点阅读出品。

原点阅读(The Origin)(微信号:ydreadtup),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图书品牌,秉承“科学,让个人更智慧,让社会更理性”的理念,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真实、独立、智慧、多变、宽容、动人及迷人。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每位女性都该读的健康科普书,是王大夫从医多年的经验总结,从常见误区入手,剖析了日常生活中以及孕期、产期女性关心的健康问题,生动易懂,通俗有趣,是一本专业性强、可读性高的女性健康宝典。

关于妇科疾病的预防,按照书中实用的方法去做就能保护自己少生病。关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非让我们学会自我诊断和治疗,而是让大家了解常用的诊疗手段,有利于我们理解在生病时为什么医生这样做,减少沟通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能保护自己防治被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目前的医疗环境比较复杂,乱象重生,通过学习科普,让我们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才能正确的接受和拒绝。90%以上的女性都曾遭遇过妇科疾病,健康生活从知己知彼开始。

这本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女性健康的百科全书。作者笔触细腻,行文间充满了对女性的关爱。适合青少年、育龄女性以及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阅读,是女性一生的健康指导。

Github | Docker | Project